•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416885375/2023-00005
  • 发布日期
  • 2023-06-16
  • 主题分类
  • 2023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全面提高城市防御灾害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3-06-16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334号
提案者
宋凤丽
标题
关于全面提高城市防御灾害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提案
提案内容

2021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显示,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多地出现大风、龙卷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特别是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不仅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体滑坡、交通受阻、电力通讯中断等直接影响,还造成物流瘫痪、地铁漫灌等次生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御灾害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推进新型城市建设,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的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长远的来讲,城市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灾害的适应能力,才能做到更有效的预防。

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管理机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对全周期风险管理模式落实还不够深入,常态化和体系化的机制薄弱,社会力量和研发能力发展比较缓慢,部门和体系之间信息共享资源缺少,在城市应急响应机制中,很多应急管理的重心偏重应急处置工作,缺乏风险应对有效策略,工作方式相对来说比较被动。

(二)韧性城市建设的理念和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在城市建设中,针对韧性城市建设的理念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城市的风险评估不够,对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城市韧性水平的测度方法缺乏,防灾减灾能力没有提前高效发挥。

(三)当前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我市周边各县区应急避难空间不足,大多数应急避难场所配套建设残缺不全,标识不清,用水的指标和水源利用不足,应急管理体系主要由政府构成,社会力量和专业人士参与较少,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动不够紧密,规范化的管理存在弱项并有盲区和死角,防洪排涝能力不足,交通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等问题。

建议及措施

(一)注重专业人才的运用。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发挥凝心聚力的团结优势,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在防灾减灾过程中重视社会力量和专业人士,发动社会力量和专业人士参与,组建防灾减灾人才领域,打造专业队伍,给在城市建设领域专业特长的社会人士,提供韧性城市建设发声的平台,围绕城市防御灾害和抵御风险能力的薄弱点,易发点,细化科学减灾,助力将风险和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强化韧性城市的建设。一是打造智慧城市。目前城市治理体系和数字时代的技术能力之间还有距离,强化数字化治理能力,建立智慧平台,实施专网服务应急状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有效应对危机和灾难的储备资源并具备科学调度的能力,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优化决策,最大化资源效益。二是做好生态建设。城市人口的过多集聚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压力。大力排查生态绿化的破坏、水资源的过度开发现象,防止因绿化病虫害造成道路行道树产生大量枯枝、残枝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强防风林带的建设,提高城市防风抗压能力,防止大气和土壤因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

(三)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开展救灾指挥、综合应急医疗救护、专业救灾队伍驻扎、市民避难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应急避难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等现有场地设施,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必须做到标识牌清晰,标识内容要逐项落实到位,如应急指挥,应急物资供应,应急医疗救护应急蓬宿区,应急供水,应急厕所,应急灭火器,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达标率必须100%。


承办单位
市应急管理局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宋凤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全面提高城市防御灾害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您的提案,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自持和监督,经我局与市住建局、市城管局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2022年防汛减灾基本情况

平顶山市辖2市4县6区,总人口498万,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全市地处淮河流域沙颍河、洪汝河水系的上游地区,位于豫西山地到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海拔落差近2100米。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09.1毫米,降雨时空分布不均,60~70%集中在汛期。境内山丘区面积大,降雨汇流快,洪水突发性强,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境内有沙河、北汝河、澧河、甘江河4条大型河道,28条中型河道和56条小型河道。目前,已建成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9座、小型水库149座、中型水闸15座、5级以上河道堤防422.7公里。

2022年汛期,平顶山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减灾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严格遵守“123、321”防汛工作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市1.1万名防汛责任人共同坚守、5.6万名应急抢险队员日夜保障,修订完善各级防汛应急预案5872个、组织各类防汛演练培训1287次、储备防汛抗旱物资价值8332万元,市县两级启动防汛及抗旱应急响应66次、提前转移避险群众7009人,投入抗旱资金2675.7万元、抗旱浇灌453.3万亩次,成功应对了6次较强降雨过程和8月份的严重旱情,未发生一例暴雨洪水致人伤亡事件,为我市当年秋粮稳产增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2023年所做的工作

一是健全指挥体系,确保防汛应急统一高效。依据防汛抢险救援“党政同责”工作要求,市委、市政府研究组建了由书记、市长及相关市领导组成的防汛重大事项决策小组,建立完善防汛应急指挥体系,形成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市防指牵头抓总,应急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的指挥运转机制。4月2日印发《关于调整平顶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及成员单位职责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防汛抗旱职责。市防指成立4个防汛分指挥部,组建了6个防汛应急专家指导组,负责做好各地、各重点行业防汛减灾工作。同时调整了防汛应急ABC调度指挥应急值守专班和15个防汛工作专班组成人员,开展水库河道及山洪灾害防汛、城乡内涝防汛、地质灾害防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防汛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修订完善《防汛指挥部工作规则》,出台《防汛会商制度》,明确防汛值班值守工作要求,配齐5名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平顶山市基本建成了统一指挥、部门联动、响应高效的扁平化指挥体系。

二是落实防汛责任,确保全覆盖、无遗漏。围绕四级防汛减灾责任体系建设要求,全市主要防洪河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平顶山段、163座大中小型水库、15座中型水闸、12座重点橡胶坝、26处主要河道险工险段落实了防汛行政责任人。1156个山洪灾害点建立了“五级责任体系”明确了各级负责人。15座尾矿库明确了县、乡、企业“三级包库负责人”和防治方案。164个地质灾害点将汛期地质灾害责任纳入“一网两长”体系,落实了责任单位、责任人、检测人、巡查人员责任。已登记在册的494处地下空间落实了“点位、街道、区、市”四级责任体系。明确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履行辖区内煤矿、非煤矿山等重点企业的防汛属地责任,督促相关企业制定完善防汛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各项防汛措施。市防办在5月16日在平顶山日报上对255名防汛行政责任人进行登报公示,认真做到防汛风险点全覆盖,防汛责任落实无遗漏。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三是强化“五预”联动,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已建成投运的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融合应急、气象、水利、城管、公安交警、消防、卫健等部门信息系统,绘就全市“防汛一张图”,基本建成覆盖全领域、贯通各层级的一体化应急指挥平台。在监测方面:已投运的气象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能够查看全市气象站点温度、风速、风向、降水、湿度等信息;水文雨量查询系统能够查询实时和过程雨量、同时监控水库河道实时水位;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实现对全市具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73个乡镇、1156个行政村、2543个自然村实施有效监测;水利视频监控系统覆盖全市5座大型水库35个监控点、6座中型水库25个监控点、4个小型水库11个监控点、13个河道断面监控点。汛前水利、水文、气象部门已对全市118个气象监测站、149座小型水库雨水情和安全监测设施、560处雨水情监测站、44处水文(水位)站、2242个山洪灾害简易监测站定期检查维护,确保正常发挥作用,建立了GPS、移动网络多渠道传输,提升信息收集传递保证率,确保关键时刻网络不掉线、不断传,为指挥调度提供数据支撑。在预报方面:强化“智慧气象”、“智慧水利”与“智慧防汛”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小流域预报方案编制,深化气象水情融合,努力延长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准度。在预判方面:建立极端天气和重大风险会商制度,要求各级、各部门严格执行第一时间初报、及时核实续报、深入调查核报制度,科学果断启动应急响应,让防御措施“跑赢”洪水,为汛期科学指挥调度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在预警方面:按照新修定的《防汛应急预案》要求,压紧压实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建设“多网合一”的应急指挥系统和村村通“大喇叭”工程,打通预警信息传递多种渠道,进一步提高预警的强制性、针对性和精准度,确保风险区内每一名群众懂信息、知进退、会避险。在联动方面:依托市应急救援总指挥部与军分区、武警支队共同出台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参加应急救援行动对接办法》,组建了专常结合的防汛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完善了“战汛”演练机制和强降雨“叫应”“答应”机制、明确了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预警发布机制;印发了《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平顶山市“五停”工作指引》等一系列协调联动机制,为统一指挥,保证点、线、面、统一行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是完善预案体系,强化应急能力提升。按照省、市防汛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防汛工作实际,全面完善市、县、乡、村四级预案编制修订工作。目前,市级已建立“1+9+N”的预案体系,全市共修订完善预案5754个,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防汛应急预案体系。

各县(市、区)、各行业主管部门严格按照省、市防汛应急预案关于落实防汛抢险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组建了涉及工程抢险、城市防洪排涝、水上水下救援、电力通信保障、地质灾害等专业队伍42支共2670人。加强队伍培训,深化消防救援队伍、武警、驻军的联勤协作,形成互补、深度融合,合理分布应急抢险力量,建立了五位一体的抗洪抢险救援体系。进一步明确防汛指挥机构调度抢险力量时“就近就便”的原则和消防综合力量、交通道路、通信、水利工程、供电等专业抢险救援力量、解放军、武警和民兵、预备役及社会志愿者组织投入抢险救援的先后顺序。为切实做好防汛抢险救援物资保障工作,确保发生洪涝灾害时能“拉的出、用的上、抢的住”。市县两级共储备抢险物料:编织袋334万条、编织布49.4万平方米、砂石料15.52万立方米、铅丝98.8吨、铅丝网片9142个;大型抽排水车9辆、救援舟艇1223条、排涝设备244台(套),防汛物资总价值8160余万元,为全面检验我市应急抢险队伍应对汛情灾害的能力,6月9日,平顶山市组织开展2023年防汛应急实战演练,演练立足实战,结合市情,共包含南水北调、鲁山县、叶县等6个分会场,组织开展了涵盖南水北调、水库、河道、城市、工矿企业防汛等五大类17个科目实战实操,参演人员1600余人,展示、动用大型装备500多台(套)。并且市应急部门已组织开展防汛实战演练和灾情报送、灾害救助模拟演练,各县(市、区)和重点防汛单位全部开展防汛抢险实战演练,同时组织全市应急部门及相关涉灾部门开展灾情报送和灾害救助模拟演练。全市共组织防汛演练736次、培训508次,参与人员7万人次。

五是全覆盖排查治理隐患,确保不“带病”入汛。平顶山市3月起就全面开展防汛安全隐患排查,共排查出各类防汛风险隐患930处,形成县级风险隐患清单12个,市级重点行业部门风险隐患清单6个,制定了“问题、任务、责任”清单,实行挂账、整改、对账、销号的台账式管理,坚决把隐患消灭在汛期到来之前。水利部门已基本完成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其余4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制定度汛方案,汛期降低水位或空库运行。市南水北调中心联合沿线四县开展总干渠左岸红线外堵塞的排水沟河疏通,确保洪水下泄畅通,并制定47处风险点度汛方案。城管部门积极开展主城区21处小微积水点的改造工作,重点对市区排雨排污管网进行疏通,排水泵站进行检修,雨污水井进行清掏,全面加强排水设施维护,切实做到保畅通、保安全。自然资源部门对16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重新核查,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汛期安全。

三、加快韧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张力

在城市自然灾害面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多的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我们党的理念使然和宗旨体现。提高抗御城市防御灾害和抵御风险能力,就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的重要论述精神,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抗御城市自然灾害,重在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各相关部门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和风险研判,做好预案准备、队伍准备、物资准备等各项工作。提高抗御城市防御灾害和抵御风险能力,就要始终绷紧防灾减灾这根弦,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要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坚持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专人负责紧盯汛情、雨情、水情、旱情等变化,加强属地内城市防涝排涝体系和三防能力建设,切实做好防灾救灾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努力把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

四、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

目前,我市建成区内应急避难公园广场有河滨公园,湛河公园、青年公园、鹰城广场、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祥云公园、白龟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19个。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市住建部门积极配合应急部门在公园广场内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但是还存在指引标识不足、缺少应急监控及语音播报系统。下一步市住建部门将继续积极配合应急部门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在新建公园广场在设计阶段植入应急避难功能属性。     

感谢您对防汛抗旱工作的关注、监督和支持,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