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三提升”打造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链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1-05-10 浏览次数: 浏览

去年以来,郏县把服务市场主体作为落实“六保”任务的前提基础,作为保经济基本盘的关键环节,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必然要求,多措并举、靶向施策,成功打造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有效地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提高了县域经济增长内在动力,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去年,在困难局面下,新增各类市场主体5795户、增长17%。今年一季度,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369户、增长71.6%,全县市场主体总数达到38048户,占全市总数的14.52%。

一、提升审批效能,让市场主体“进退自如”。郏县紧盯“一门一窗一网一次”,优化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不断提高审批服务质量和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满意度。一是开好“一门”。落实“三集中、三到位”要求,组织40个职能部门的1773个审批服务事项全部入驻服务大厅,建成自助政务服务厅,现了1203个审批服务事项办理24小时“不打烊”。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全程代办、一次告知等17项工作制度,设置健康小屋、母婴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便利。二是办好“一窗”。设置综合受理窗口,全面推行无差别受理,形成了“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证”服务模式,“一窗受理”率达90%以上。设置企业开办、注销服务专区,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减少85%,企业开办7小时办结,退出机制更加便利免费为企业刻制公章1433枚,累计降低成本46万元。全部不动产登记业务实现当天受理、当天办结。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72个工作日内。三是用好“一网”。按照“四级六同”事项动态调整、同步更新网上事项,实时推送办件数据,实现15个乡镇(街道)的26个事项和377个行政村的9个事项政务服务全覆盖。大力宣传推广“豫事办”,全面推行“掌上办”“随心办”“网上办”“邮寄办”“预约办”模式,80%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四是实现“一次”。扎实开展“五减一优”工作,清理规范中介服务28项、证明事项4项,取消证明材料68项,优化“一次办妥”事项202项,审批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实现率99%,承诺时限较法定时限压缩94%。

二、提升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如鱼得水”。郏县对标国内一流,高规格、高标准、高质量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努力打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办事不求人”的营商环境洼地。一是高规格谋划。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营商环境汇报,书记、县长深入一线开展调研、作出部署。成立正科级事业单位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实行周例会、月通报机制,初步形成政府高位推进、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召开覆盖全县执法系统的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进行曝光,以案为戒、敲响警钟,营造“人人维护营商环境,人人参与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二是高标准推动。以“营商环境提优年”活动为引领,在开办企业、获得电力、获得信贷、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15个领域开展专项提优行动,力争达到或接近国内前沿水平。聘请中科院专家团队,指导建立全省首家县级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包含25项一级改革指标、300余项二级指标。启动全县营商环境“以评促改”集中民主评议,并圆满完成营商环境省级评价指标网上填报工作三是高质量落实。大力推行柔性执法,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探索实行企业“宁静生产日”,明确每月15日前,禁止开展一切涉企行政执法检查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机制,完成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抽查46家。推进“互联网+”六大监管系统建设,录入监管行为数据11440条,覆盖率72.19%。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郏县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自去年6月正式运行以来,共上报“双公示”信用信息28549条。审慎认定企业违约违规行为,允许企业重塑信用、恢复经营,目前通过信用修复机制恢复正常状态企业111家。

三、提升要素保障,为市场主体“保驾护航”。郏县紧紧围绕政策、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保障,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让更多的资源要素集聚,为市场主体解决后顾之忧。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制作上级政策汇编,出台支持市场主体发展政策措施18条,深入开展“一联三帮”保企稳业专项行动,全面推行“首席服务官”工作机制,实现全县232家重点民营企业联系服务全覆盖。尤其是去年疫情期间,全力帮助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圣光公司解决用工165人,新引进生产线53条,累计向武汉等疫区输送防疫物资470余万件(套),有力支援了全国抗疫斗争,受到李克强总理的视频联线鼓励。二是强化人才保障。把返乡创业作为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基础,大力开展“回归”工程,形成“归雁”效应,掀起全县返乡创业新热潮。截止目前,累计返乡创业2.7万人,创办经营主体2.5万个,带动就业8万余人次。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建立金融服务实体企业协调机制,县财政出资1000万元设立“资金池”,由县属经开投公司与工商银行合作,将“资金池”放大10倍作为企业专项扶持资金,累计发放贷款7700万元。扎实开展金融服务“百千万”三年行动,建立名录企业71家,贷款余额1.25亿元。全县中小微企业贷款46.8亿元,增长12.43%。四是强化用地保障。通过拆旧复垦、“双违”整治、“一户多宅”治理、宅基地超面积治理、规范城乡建设秩序“五步走”战略实施,全县累计整出用地指标1.72万亩,为重大项目落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用地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