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全面升级“放管服”改革举措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1-04-12 浏览次数: 浏览

上海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决策部署,对标国际先进经验,围绕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难点堵点,连续第四年制定实施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方案,在加强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优化便捷高效政务环境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强化涉企帮扶等方面出台207 项改革举措,切实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一、参照世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全周期便利企业生产经营

上海市聚焦企业开办、经营、注销等全生命周期,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推出多项务实有力举措,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可及的服务,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一)企业开办和注销: 优化升级“一窗通”系统。企业开办“一窗通”系统涵盖工商执照发放、公章刻制、涉税事项办理、用工登记、社保缴费登记等业务,符合条件的企业一表填报信息、一次提交数据后,相关部门同步采集、同步审核、结果共享,实现“即报即办”、“无纸办理”。同时,优化企业注销功能,提供注销申请跨部门预检、清税证明实时传送等“套餐式”服务,进一步压缩企业注销办理时间至最短3 个工作日内。

(二)施工许可:打造工程建设项目统一审批平台。搭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2.0 版,统一入口、统一申报、统一出件,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覆盖、审批全流程、数据全归集。在此基础上,依托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审查中心,社会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行政审批、市政公用服务等事项统一由审批审查中心收发管理,加强线上线下审批手续统筹调度,避免企业多头跑部门、多窗口交材料。

(三)产权登记:拓展“互联网+ 不动产登记”业务覆盖面。各部门推广应用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合同并加强协同互认,企业可在线领取完税证明和票据,自助申领、打印电子权证。继续优化再造流程,将契税以外的其他税种征缴后置于登记环节,对本市登记纳税人现场只收契税,征缴完成后即可办证发证。此外,进一步升级网上办税服务,打破本区企业只能缴纳买卖本区房产发生税款的限制,实现跨区受理、全市通办。

二、整合线上线下业务流程,全天候提供高效服务

为实现更多事项由“一网通办”向“一网好办”升级,上海市着力加强系统整合、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广线上全程网办和线下综合服务,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并不断完善“好差评”监督、整改、反馈闭环,倒逼各部门改进提升服务。

(一)全面推进服务事项全程网办。针对系统不联通、数据不共享等问题,上海市持续强化业务系统集成,逐步打通政务内外网、移动与 PC 端等数据接口,目前已整合14个业务专网,将67个移动端并入“随申办”APP,力争年底前实现95%以上服务事项可网办,提供商事登记、证件换领、资质审核等不少于100 项应用场景,并试点部分高频事项“无人干预自动审批”。同时,采取告知承诺、数据共享核验等方式,实现市、区两级1.2万余种核发材料免提交、有电子证照的免提交实体证照。

(二)大幅提升综合窗口受理比例。推广“前台统一收件、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模式,由综合窗口统一收件转办,业务部门审查并作出决定后,第一时间将办理结果通过窗口或快递送达申请人。探索建立“窗口事务官”制度,向窗口工作人员充分授权,允许其在职责范围内直接完成业务办理;不适宜直接向窗口授权的,通过在线审批或派驻具有审批权限的工作人员等方式,推动事项当场办结。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年底前实现综合窗口受理业务比例超过80%。

(三)建立健全“好差评”工作机制。建立政务服务“一次一评”、“一事一评”工作规范,坚持离场评价和线上评价为主、企业群众评价内容和工作人员答复“双公开”,保证评价客观公正、经得起检验。健全差评和投诉问题调查核实、督促整改、即时反馈机制,所有“差评”均通过12345热线转送,相关单位需在1个工作日内联系当事人了解情况,对确有问题的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反馈,较复杂的15个工作日内办结,做到100%回复、100%整改。整改落实情况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监督。

三、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全过程强化信用约束

上海市积极应用“互联网+ ”、大数据等手段,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的新型监管体系,切实把有限的监管资源用在刀刃上,也更好体现对新业态新模式的包容审慎监管。

(一)事前告知承诺。制定本市可开展告知承诺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扩大市场主体信用承诺覆盖面,实施自主公示型、行业自律型承诺,在“一网通办”、“信用上海”等网站及时公布事项清单和公示承诺书。拓展信用评价应用场景,在办理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资金扶持、市场准入等事项时,先进行信用评价计分排名,对失信主体 “一票否决”。例如,通过事先查询供应商公共信用信息,对3年内存在违法经营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存在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情况的,一律禁止参与政府采购。

(二)事中评估分类。综合市场主体各方面信用情况,建立分级分类评估模型,匹配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其中,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信用风险一般的,按照常规比例和频次抽查;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例如,建立药品生产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综合行政处罚、产品抽检、举报投诉等情况,将企业信用分为四个等级,对 A级企业每年1次全覆盖检查,B级每年1次全覆盖检查和双随机抽查,C级每半年1次全覆盖检查,D级依法依规予以停产整顿或吊销生产许可证。

(三)事后惩戒修复。建立失信惩戒措施清单,联合法院、市场监管、信用信息服务中心等单位,对严重失信主体实施限制享受财政资金资助等惩戒措施,构建失信惩戒名单发起、措施响应、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加快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失信主体满足已改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并作出信用承诺等条件的,可向相关单位申请信用修复,修复完成后在企业信用报告中注明修复状态、撤下失信信息。2020年全市发布失信被执行人9万余例,及时将2.9万名已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移出失信名单。

四、统筹惠企政策和纾困措施,全方位优化涉企帮扶

上海市广泛动员各区各部门形成合力,紧紧围绕安商稳商开展对企帮扶服务,切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提高政策知晓率、通达率,助力企业用足用好各项惠企政策和纾困措施。

(一)推行惠企政策直达服务。对现有惠企政策开展分类梳理和标签化管理,编制市区两级《惠企政策清单》和《涉企公共服务清单》,在企业专属网页、企业服务云等渠道集中发布。重点对减税降费、资金扶持等措施,通过大数据比对与企业精准匹配,对符合条件的定向提示、智能办理,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例如,市税务局1月推出税收优惠政策“体检服务”,系统根据申请企业的情况自动导算出“体检报告”,直观展示政策匹配度和相应建议,上线以来已服务10万余户企业。

(二)探索主动对接帮办服务。建立6000人规模的中小企业服务专员队伍,优先选择发票领用、分支机构营业许可等20项高频事项试点线上帮办,通过“一网通办”系统将企业办事信息推送至专员系统后,服务专员及时精准服务。鼓励各区分别组建优秀企业服务工作组(站),重点提供政策咨询、精准推送服务,让企业“知政策、懂政策”;整合政府部门、专家工作站及园区、楼宇专业服务团队资源,提供产品场景展示、产业链对接等服务,积极助力企业降成本、拓市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