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城答卷|走好改革路 打好创新牌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鹰城实践新篇章
10月14日上午,以“走好改革路 打好创新牌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鹰城实践新篇章”为主题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平顶山专场在郑州举行。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媒体记者围绕平顶山创新发展、城市建设管理、“两城”建设、立体交通网和现代水网建设、和美乡村、产教融合、重点产业群链培育、医疗健康服务等方面积极提问。市委书记陈向平,市长李明俊,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岳杰勇,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罗福迎,副市长许红兵、史晓天逐一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
聚焦产业链群培育
紧抓重点产业链群培育
积极推动五链耦合
中国新闻社记者:平顶山是资源型工业城市,尼龙、电气装备等产业优势突出。请问,平顶山在重点产业群链培育上是如何谋划推进的?
许红兵:产业确实是平顶山这座城市的活力源泉和发展基石。近年来,平顶山紧抓重点产业链群培育,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积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金融链、制度链五链耦合。
首先,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动。基于平顶山的产业基础、比较优势以及长远发展目标,规划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等7大产业集群和12条重点产业链,印发推进方案,建立市级领导牵总的“链长+专班”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制定“方案+图谱+清单”,实行专班化责任推进、清单化动态管理、常态化督导考核和精准化企业服务,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能落到实处。实施市委、市政府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平高集团等重点企业协调联动工作机制,通过政企合作、精准招商、政策扶持,做大做强一批龙头“链主”企业,产业链群规模不断壮大,预计2025年产业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
其次,坚持发挥优势、再造辉煌。依托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全力推动材料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致力于打造全国知名的“材料之都”。目前,已经建成全球最完整的碳基尼龙新材料产业链,中国尼龙城更是上升为国家战略,尼龙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和产品产能都实现了飞跃式增长。同时,还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数字化转型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目前,先进钢铁和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到400亿元、350亿元,尼龙新材料、电气装备2个产业集群入选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再者,坚持创新引领、抢滩占先。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上,平顶山无中生有、有中出新,积极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氢能储能、特种工程材料等未来产业,并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发出世界首批132毫米厚特种临氢铬钼钢,抗肺癌新药罗希替尼获国家发明专利,高压输变电、8N超高纯铜提纯等关键技术世界领先。碳新材料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高效单晶硅电池片等细分领域产能全国第一,人造特种石墨全国市场占有率70%,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中宜创芯年产2000吨电子级高纯碳化硅粉体项目投产,填补河南省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领域空白。河南省高压电器研究所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完全掌握能源管理、数字运营等关键技术的新能源技术创新企业,平高电气储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储能容量、储能功率均居国内第一。
下一步,平顶山将继续深化政企合作,坚持项目为王,以链式思维、龙头带动、创新驱动为引领,不断推动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以高能级群链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平顶山的产业发展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
聚焦群众健康
构建优质高效健康服务体系
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
香港商报记者:健康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请问,平顶山采取了哪些改革举措,来更好地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方面难题、保障群众健康需求的?
史晓天:健康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近年来,平顶山围绕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以基层为重点,实施小切口微改革,不断深化医改,构建优质高效健康服务体系,努力让群众“少生病、晚生病、不生病”,有病“看得上、看得起、看得好”,全国医共体建设总结交流会、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交流会、全省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推进会先后在我市举办,郏县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宝丰县被省委改革办列入典型案例红榜。
第一,从改善就医基础设施环境入手,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116亿元,全市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新建、改扩建了一遍,全市三级医院发展到15家,其中10家在县域,102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服务能力标准,中医馆实现全覆盖,从市县到乡村的群众就医环境不断优化,就近看病就医更加便利。我们还在基层配置云巡诊车65台、远程会诊一体机1349台,实现了“村头问诊、云端看病”。建设218个24小时应诊长明灯卫生室,着力解决群众夜间就诊难问题。
第二,从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入手,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医疗机构对外交流合作,市财政每年投入1200万元,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到我市坐诊、手术带教,引入5个岐黄学者、名中医工作室,新建3个中原学者工作站、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1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上海中医药大学平顶山医院今年5月正式开诊。老百姓在平顶山就能享受国家级、省级优质医疗服务,大大减轻了出市跨省就医负担和陪护成本。创新实施卫生健康四个专项行动,组织全市慢性病大筛查、大起底,今年共免费开展健康筛查266万人,发现并纳入管理重大慢性病59.19万人;免费为学生开展近视、脊柱弯曲异常筛查156.8万人次;免费为学生窝沟封闭7.33万颗牙;积极推进集采药品下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价格低、效果好的集采药品,目前全市2706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集采药品全覆盖,医药费用和医保基金每月可节余2000余万元。四个专项行动让“一老一小”群体看病就医、预防保健便利更多、负担更小。
第三,从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入手,缓解群众看病麻烦的问题。在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推出诊间支付、病区结算、门诊入院一站式服务、家庭病床等“便民就医”少跑腿、优流程改革举措,有效缓解看病过程中手续烦琐、来回奔波、等候时间长等问题。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在6个县域组建8家医疗健康集团,建成统一的远程心电、影像、检验等临床共享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使广大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更高效、更省心。
下一步,平顶山将继续坚持以基层为重点,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整合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人才、管理、技术、服务等资源向基层下沉,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便民惠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
聚焦交通水利
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市县整体谋划、一体建设,打造“四个样板”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目前平顶山在交通上正在打造豫西南综合交通枢纽,在水利上正在推进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请介绍一下这两方面的具体推进情况如何?
李明俊:关于立体交通网建设:平顶山是中原城市群和郑州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正“公铁水空”四路并进,积极构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打造豫西南综合交通枢纽。
一是打通对外交通“大动脉”。大力推进平漯周高铁、焦洛平高铁建设,与郑渝高铁一起构筑“X”型高铁主骨架。积极推进鲁山机场项目、沙河复航开港运营,通过水铁联运,实现通江达海。推进焦唐、叶鲁、焦平等高速建设,积极谋划周平高速,加快形成高速绕城,到2025年通车里程将达到636公里,形成内环外联、运行高效的现代高速网络,让群众生产生活更方便。
二是完善干线公路“微循环”。在市区布局“两环九放射”快速路网。城市内环已闭环运行;城市外环中大西环已建成通车,许南路东移即将建成,大北环、大南环加快推进;市县通道中已建成平宝、平郏、平叶等快速路,正在加快推进平鲁快速通道、东平郏路,积极谋划平舞快速路。
三是畅通城乡道路“基础网”。坚持农文旅深度融合、一体推进,统筹建设“四好农村路”,将其建设成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突出生态特色,串联舞钢、叶县、鲁山精品旅游公路。突出亲水特色,连通沙河沿河路和白龟湖、昭平湖环湖路。突出文化特色,串联汝州、宝丰、郏县文化旅游路。通过打造“快进慢游深体验”旅游公路网络,将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下一步,平顶山还将大力发展临港经济、陆港经济,积极建设枢纽经济先行区,变区位交通优势为枢纽经济优势、综合竞争优势。
关于现代水网建设:平顶山境内有5座大型水库、19处大中型灌区、88条河流,河湖水系纵横交织,地貌类型齐全,水利基础条件优越。我们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加快构建现代水网,取得明显成效。去年9月,我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七个市级水网先导区之一。
一是大力推进重大水利项目。昭平台水库扩容、前坪水库灌区、白龟山水库除险加固等重大水利项目主体工程即将全面开工;沙河综合治理、新建祥云河等重点水利项目,郏县老虎洞水库、舞钢田岗水库除险加固等水网结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二是加快推进水系连通。确定了“九横三纵、一网贯通”的水网主框架,以沙河、北汝河等9条河道及输排水通道为横轴,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等3条输排水通道为纵轴,加快推进南水北引、西水东调、多库联动、流域贯通,实现长江水、黄河水、本地水“三水互济”;通过农村末级灌排沟渠建设,引水入田、引水入村、引水入塘,打造“外引内连、河渠交织、城乡一体、循环高效”的现代水网。
三是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文笔山、磙子营等8个水厂建设,让城乡居民喝上“放心水”。加快燕山水库引水、北汝河引水、东部地区工业用水等项目建设,扩用地表水、减用地下水、多用再生水,促进工业生产降本增效。以全域水价改革为牵引,探索全链条、全周期、全流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推进工程投建运管一体化,有效降低用水价格。
下一步,平顶山还将通过现代水网建设,打造清水走廊、生态绿廊、幸福河湖交织的生态河湖体系,努力实现“秀美河湖、水润鹰城”的美好愿景。
聚焦和美乡村建设
深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 初步探索出一条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径
中国网记者:去年以来,各地都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请问,平顶山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上有哪些创新举措?目前成效如何?
岳杰勇:“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20多年前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部署和推动实施的一项重大决策,深刻改变了之江大地的面貌,成为全国各地竞相学习的典范。平顶山深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全省率先实施和美乡村建设,务实有效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鹰城辨识度的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径。
平顶山的主要做法体现为“六个突出”:一是突出系统谋划,明确了“立起百村引领之标、形成千村振兴之势、拓宽全域共富之路、迈向城乡和美之境”的总体思路,创新“四季看变化”工作机制,持续推进春看谋划、夏看推进、秋看攻坚、冬看蝶变,实现了月月有变化、逐季有提升。二是突出策规一体,坚持策划先行、规划跟进、运营前置,“一村一策略、一村一特色”错位规范发展,打造更多创意驱动、富有特色的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出更多网红爆款,实现建设好就有产出、低成本就能开张的即时效应。三是突出产业为核,坚持产村一体,按照“景观围绕业态转、业态围绕市场转”,推动产业与乡村深度融合,培育新经济、新产业,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四是突出“四找方略”,聚焦乡村独特性、稀缺性、差异性资源,打造农村品牌IP“找魂”;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公司布局各类共富业态“找路”;凝聚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旅乡人力量,打造乡村书记、乡村头雁、乡村CEO发展铁三角“找人”;盘活山、水、林、田、湖、草、居等闲置资源,提升乡村资源利用价值“找钱”。五是突出干群合力,创新“支部引领、党员带动、全面宣传、群众参与”工作模式,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维护,持续激发党群干群内生循环动能。六是突出共富导向,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点发力,发展村集体出资源当业主合理获利、国资平台重资产投建保值增值、民企轻资产运营承担经营责任新“三位一体”模式,实现村集体以资源、资产入股,农民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共富局面。
我们通过突出时效、干在四季,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引起了媒体、专家和企业家的广泛关注、高度评价。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为“四个变”:一是环境之变,农村人居环境被深刻重塑,抬头是“景”、入目是“画”,涌现出一批网红村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西滍村河岸变网红、湿地变课堂、荒山变乐园,成为市民的热门打卡点。二是思想之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打开了,能力作风得到了历练提升,新思路、新办法、新招数越来越多,学先进、赶先进蔚然成风。三是群众之变,群众参与的热情被点燃了,湛河区曹北村的群众看到邻村曹西的变化,主动找到村支书,自发出人、出钱、出工,参与乡村建设;谢庄村的村民每天早上自觉起来打扫全村卫生,100多把扫帚挂在同一面墙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四是产业之变,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有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农创客、新农人等“乡村合伙人”加入我们,户外露营、网红咖啡、渔立方、共富工坊等大量涌现,一批强村富民产业办到了家门口,兴了产业、美了乡村、富了群众、成就了“更好的家乡”。
下一步,平顶山将继续深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季看变化”推动我市和美乡村建设迎着春光播种、顶着夏日耕耘、乘着秋风攻坚、望着冬雪收获,让鹰城大地四季蝶变、一路繁花!
聚焦产教融合
推动产教融合往实里抓向效上聚 积极打造产教融合发展新标杆
顶端新闻记者:平顶山是全省首批产教融合的试点城市。想了解一下,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融通方面,平顶山都有哪些具体做法?
罗福迎:近年来,平顶山把推进产教融合作为落实首位战略的基础工作,按照“产教城一体布局、科教产一体贯通、政教企一体协同”的思路理念,对标抓实规划布局、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等重点任务,加快形成教育优先发展、科技引领发展、人才支撑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做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构建产教融合大格局。对标融入创新体系来布局产教融合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形成“一‘芯’策源、两城驱动、三带融汇、多点支撑”的产教融合布局:“一‘芯’”策源,即依托花山智慧岛、香山大学城、鹰城智造园,打造高能级的产教融合核心区、策源地;“两城”驱动,即依托高水平建设白龟湖科创新城、高质量发展中国尼龙城,打造高质效的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典范;“三带”融汇,即依托2所本科院校、5所高职院校、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各类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打造高水平的科教创新引领带、产教融合示范带、成果转化集聚带;“多点支撑”,即依托优势学院学科、教育联盟、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等,打造N个高价值的产教融合载体。
二是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以创建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抓手,发挥职能部门、高等院校、企业等主体作用,围绕创新链、产业链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合理布局教育链、投放资金链、配置人才链、完善政策链,协同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全市共建成各类创新平台934个,创新型企业总量近1000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达到10家,尼龙新材料市域产教联合体创建成为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累计建成矿山机电等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电气自动化等省级特色专业30个,认定“双师型”教师2295人,河南城建学院和平顶山学院同时成功申报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具体推进中,建立产教融合政策一致性评估机制,形成高校、职业院校、企业等专注产教融合的稳定预期,推动政策、经费等各类要素向产教融合集聚。市财政累计筹措资金32.52亿元用于白龟湖科创新城建设,金融机构为教育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领域投放贷款余额35.7亿元,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省第5,技术合同登记697项、成交额31.91亿元,同比增长37.42%。
三是做实人才引育强支撑。着眼激活创新第一动力来壮大人才第一资源,持续实施鹰城人才节、“平顶山英才计划”“十万大学生集聚工程”等系列活动,加快各类人才向生产一线、科研一线、教育一线集聚,去年以来全市引进本科以上潜力人才2.8万人,尧山实验室吸引包括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等各类高层次研究员160余人,柔性引进顶尖、领军等人才团队项目111个、总投资262亿元,与52个国内外院士人才(团队)开展项目合作,推动功能性纤维、半导体碳化硅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着眼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健全完善嵌入式、订单式、学徒制协同育人机制,引进清华大学、中国农大等40名博士到企业担任研发负责人,选聘198名企业高管到企业担任产业导师,选聘51名博士挂职园区企业科技副总或科研中心副主任,培育高技能人才32.8万人。可以说,人才与平顶山转型发展的“双向奔赴”更加紧密,产教融合推动协同创新的开放度、质效度、贡献度不断提升。
下一步,平顶山将持续加强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协调联动,推动产教融合往实里抓、向效上聚,积极打造产教融合发展新标杆。
聚焦科技创新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走出一条创新引领转型突围的路子
科技日报记者:前一段时间我到平顶山采访,感受到平顶山正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请问作为资源型城市,平顶山是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推动转型发展的,具体有哪些做法?
陈向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平顶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开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探索实践,围绕建平台、强主体、攻难关、促转化打出“组合拳”,走出了一条创新引领转型突围的路子。在具体举措上,主要是在5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破除路径依赖,不断夯实创新基础。下定决心摆脱恋煤情结、树立创新思维,突出抓好“两大支柱”:一个是高能级创新平台,以此作为提升创新“浓度”、决胜科技赛场的主抓手,抢抓国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和我省调整创新资源布局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336家,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研发平台实现全覆盖。另一个支柱是多层次创新主体,坚持让企业当主体、让人才唱主角,推进“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三大行动,实施“十万大学生集聚工程”,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使创新型企业量质齐升。
二是聚焦产业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市场驱动、需求导向,建立“名企+名校”协同创新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中攻关,引领产业实现技术迭代和颠覆性革新。仅去年一年,我们就组织制造业骨干企业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140余项,特殊性能钢、超高纯铜、半导体碳化硅等领域一大批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并落地量产。我们突破己二腈这一技术之后,实现原料自主供给,有效解决了关键原料受控于国外厂商的问题;自主研发的尼龙66原液着色技术,助推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尼龙色丝生产基地;舞钢公司开发出世界首批132毫米厚特种临氢铬钼钢。
三是开辟新的赛道,在细分领域抢占制高点。在力促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的同时,注重依托科技创新开辟新领域、塑造新优势,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储能等重点领域抢占先机,催生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碳新材料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产能位居全国第一,人造特种石墨全国市场占有率70%;创新药阿兹夫定成为全球首个核苷类双靶点抗艾新药和首款国产新冠口服药;平高集团开创全省储能商业化市场运营先河,电池储能系统市场占有率和储能容量均居全国第一。
四是坚持龙头牵引,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强重点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科技合作,“一链一策”推动链条延伸和协同配套,围绕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做支持方案,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打通“政产学研金”通道,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跟踪前沿技术、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英威达、福建恒申集团等国内外一流企业合作推动产业链往下游延伸、向高端迈进;牵头设立省尼龙产业研究院、省尼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应用技术平台,依托生产线建设尼龙纤维全流程实验室,把实验室和生产线贯通起来,实现了小试、中试、规模化生产无缝衔接。
五是注重政府引导,打造近悦远来创新生态。注重将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结合起来,针对产学研用衔接不紧问题,实行“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科研机构答题”等机制,充分激发创新创业积极性;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不快问题,完善“研究—开发—产业化”创新链条,架起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铁索桥”,同时组建产业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大力发展科创金融,积极发展概念验证服务,促使科研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融入产业链,有效形成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
聚焦“两城”建设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市场需求
打造“双核”发展共同体
河南日报记者:刚才发布中提到,平顶山正在大力推动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和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请问实施“两城”建设是基于什么考虑?平顶山又是如何去布局和推动的?
陈向平:平顶山是一座资源型城市,资源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成就了平顶山,也造成了产业较为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更好适应经济发展大势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市场需求,谋划了中国尼龙城和白龟湖科创新城。这两个城,一个深耕产业,一个聚焦创新,“两城”并驾齐驱,不仅可以促进新老城区互融互通、协同发展,还能以分工协作提效率、拓空间、创优势,形成新的增长极。自去年市委明确这两大重点任务以来,经过积极实践探索,“两城”牵引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共为。
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方面,平顶山坚持省市联手、政企联动,深入实施“大尼龙、全产业链、国际化、创新引领”四大战略,实行产业统一规划、空间统一布局、项目统一调度、招商统一政策、基础设施统一构建、要素统一配置“六个统一”,驱动产业向高端迈进,入驻各类企业200余家,尼龙66工业丝、帘子布产能世界第一,尼龙66盐产能亚洲第一,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尼龙产业发展大会,被认定为国家尼龙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推动平顶山实现从“中原煤仓”到“中国尼龙城”的精彩蝶变。目前,正朝着世界一流尼龙新材料基地迈进。
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方面,这也是平顶山贯彻省委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我们把城市最美的滨湖风景作为发展科创的优势资源,在中心城区核心区、紧邻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谋划建设59平方公里的科创新城,为吸引产业、人才、资本等要素创造了良好条件。一年多来,从“一张蓝图”到“形象初显”,已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在发展定位上,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鹰城特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元素和关键内容,打造“服务全市、影响全省、承接国内外”的区域科创枢纽,努力建设国际新材料新能源科创城、国家产学研融合发展典范、中原城市群专业型科创示范区、豫西南低碳生态样板区。在规划布局上,突出创新策源、产业牵动、区域协同,按照“一核两区、一环两带”进行布局,着力汇聚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项目、人才,已在创新平台、基础建设等方面谋划32个重大项目。谋划建设的尧山实验室,吸纳包含国家杰青在内的研究人员160余人,形成半导体材料等3个特色研究方向。在产业谋划上,依托平顶山现有产业基础,发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平高集团等领军企业技术、规模等优势,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赛道,突出“5+4+X”先进制造业发展,聚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抢占制高点,总体呈现全面发力、产城融合、多点突破的良好态势。
下一步,平顶山将坚持“两城”并进,着重在产业发展对接、创新平台联动、高端人才协同、科技成果转化、要素服务保障等方面互联互通、共促共荣,打造“双核”发展共同体。
聚焦城市建设管理
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城市环境面貌功能品质有了很大提升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近年来,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城市建设和管理。想了解一下,平顶山在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来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李明俊:近年来,平顶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城市环境面貌、功能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规划先行。平顶山牢牢把握城市文脉,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推动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初步构建了东部产业主导、中部韧性宜居、西部创新引领的城市发展格局,确立了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和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两大发展定位,努力塑造清灰雅白的城市色彩和湖光山色、现代简约、创新活力的城市风貌。近年来,先后完成房屋征收安置、问题楼盘处置化解项目114个,腾挪城市发展空间近2万亩。开展僵尸企业出清、闲置地盘活等专项行动,释放低效用地6000亩。推动“三老”即老街巷、老建筑、老厂房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努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效益最优化。城市路网、水网、林网、田网的改造提升,让平顶山这座城市发展定位更准确、空间更优化、布局更合理,把习近平总书记“更好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的重大要求转变为发展内涵。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平顶山因煤而兴,是典型的工矿城市。因产布城带来了城市规划的先天不足。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揪心事,尽快弥补城市短板。围绕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完成雨污管网和老旧管线改造,改造提升抽水泵站,整治积水点。围绕城市供暖,把“冬病夏治”提前为“冬病春治”,通过增加热源、“汽改水”、新建管网等措施,今年将新增供热能力800万平方米。围绕城市路网,按照窄马路高密度理念,新建城市公路20.6公里,尤其是加密南北路网,减轻了东西主干道的压力;畅通与高铁、高速的连接,让市民出行更便捷。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城市建设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用改革的办法激发活力,事半功倍,花小钱办大事。围绕停车难,近年来新建停车场27个泊位2519个,还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停车需求。我们提出所有党政企事业单位停车场全部对社会免费开放,与开发商协商一致释放地下停车位,盘活新增停车位3.2万个。深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理顺市、区两级管理职责,推动执法力量下沉,有效解决了职责交叉、推诿扯皮等问题。把城市管理、应急指挥、民生热线高度融合,建立统一的市域社会治理和应急指挥中心。探索推进国有土地上已购公有住房和单位经济适用住房等补办不动产登记,不但让群众拿到房屋所有权证、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所收费用还全部用于本小区改造提升,解决了城市更新资金不足问题。首批1000多部加装电梯正在改造,城市危楼和老龄电梯也找到了破题之策。
四是坚持共建共享。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围绕15分钟生活圈,加强社区养老、托育、助餐、家政、便民等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利用老城区机关事业单位搬迁腾退场所新办幼儿园18所,新办托育机构53家,建成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施)330个、老年助餐场所443个,新建改造农贸市场5个、食品安全示范街20个、便民菜店100个。围绕还绿于民,拆除违规和不合理的围墙、围栏、围挡,建成一批主题公园和街角游园,释放公园绿地空间并适当增加便民服务设施,让群众“转角就能遇到美”。立足山水资源禀赋,分步实施生态环湖路建设、山顶公园改造升级、沙河综合治理、十八溪塘治理等重大民生工程,把“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更舒适”落到实处。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把平顶山打造成人民满意、近悦远来的高品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