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老将”赵诚
作者:王春霞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20-03-10 浏览次数: 浏览

(记者 王春霞)赵诚很忙,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当下。3月6日下午,原本与他约好下午3点见面采访的,当我们到达医院时,却接到他的微信:“下午3点半要开会。”只留下30分钟的采访时间,而这是他解除14天隔离观察期的第二天。

赵诚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一院派驻市传染病医院第一批医疗救治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

“我经历过抗击非典、甲流,也参加过医疗援非,这次抗击疫情又怎么能缺席呢?”他带领医疗队在市传染病医院奋战一个月,圆满完成了“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

以最快速度收治第一例重症病人

疫情发生之后,市传染病医院被确定为我市新冠肺炎疫情定点收治医院。赵诚临危受命,第一时间进入医院,协调筹建隔离病区。1月21日晚,得知要转入第一例病人,赵诚带领市一院派驻的医疗队紧急进驻市传染病医院隔离病区,以最快速度安排收治。

1月22日晚,他带领医疗队仅用短短4个小时就建好了重症监护病房,并以最快的速度安排收治第一例重症病人。

这例重症患者62岁,不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而且由于恐惧紧张,不吃饭,也睡不着觉。赵诚和医护人员一起研究救治方案,并要求医护人员及时疏导病人的情绪,为病人加油打气,并按照他的习惯安排餐食。慢慢地,患者重树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由重症变为普通型,直至最后治愈出院。

每天,赵诚不仅要深入病区规范和指导对确诊及疑似患者的救治工作,还要组织会诊,带领相关部门制定各项制度、优化工作流程,实行疫情“日报告”,不漏报、瞒报、缓报,确保相关信息准确及时。

赵诚坦言,最难最累的就是前两周,新环境,患者多,医务人员的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每一个环节都要过问,每一名患者逐一把关,每一例重症病人的名字及病情熟记在心。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没有按时吃过一顿饭,没有睡一个安稳觉。

做好保障 当好“管家”

作为医疗队队长,不仅要带领大家打赢救治患者这场硬仗,还要当好“管家”,确保队员“零感染”,解决队员的后顾之忧。赵诚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

随着患者增多,防护物资出现短缺,赵诚既要组织救治工作,还要协调医疗物资。为了不影响工作,医疗队一方面减小换班频率,降低消耗;另一方面想办法购买,并积极寻找替代品。

赵诚说,最紧张的时候,队员们自己动手改造防渗漏鞋套,医护用的N95防护口罩仅够用3天。他投入大量精力求助、协调,从其他非定点医院挤出来30个、50个……直到后来社会捐赠物资来了,情况才得到了改善。

医疗队刚进驻时,病房改作临时休息室,队员们吃饭、洗澡都成问题。赵诚积极协调,平煤神马集团职工休养院愿意提供援助,一周之后解决了队员们的食宿问题。

2月中旬,一例42岁的危重症患者需要转入省人民医院救治,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必须与病人在狭小的密闭空间里共处两个多小时,风险极大。为了确保患者在转运途中的生命安全,同时将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降至最低,赵诚与专家组研究设计多种方案,最终由市一院重症监护科主任、市一院派驻市传染病医院医疗队副队长刘宏护送。随后,又有两例患者被顺利转至省人民医院接受救治。目前,3例转院患者均已治愈出院。

如有需要 仍会义无反顾

春节前,赵诚把刚做完腰椎手术的母亲接到家中照料,以尽孝心。不料疫情突如其来,母亲主动要求搬回自己家中休养,让儿子专心到前线工作。妻子在北京照顾孙女回不来,她只好让远在外地的妹妹回来照看母亲。

自进驻市传染病医院,他一直吃住在一线,没有回过家。深明大义的母亲经常打电话关心赵诚和队员们,嘱咐他“一定要把大家安全地带回来”。说到母亲的时候,赵诚禁不住湿了眼眶。

1961出生的赵诚已不年轻,30多天不分昼夜的紧张工作让他的身体吃不消,他患上了重感冒,发烧不退,领导劝他在家休息,但他放不下患者,放不下队员,用药缓解后一直坚持工作。直到2月20日,院党委“强行”将他替换下来后,他才开始接受隔离观察。

在同事眼中,赵诚是一位认真、负责、有担当的好队长、好战友。2017年,他曾作为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20批医疗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在当地中埃友好医院工作了一年半,受到了埃塞俄比亚卫生部、中国驻埃大使馆、国家卫健委、省卫健委的肯定和表彰。

目前,我市所有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已全部治愈出院,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如有需要,我还会义无反顾。队员们都平安地回来啦,我也放心了。”赵诚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