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深化改革推动聚势赋能综述
(记者 田秀忠 王孟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今年以来,我市以“两城”建设为牵引,聚焦“7群12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坚定不移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认真落实省委科技委有关会议精神,紧跟省委步伐,前瞻谋划部署,结合我市科技创新、优势产业实际,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助推、产业兴市战略上再加力。
创新驱动提供发展支撑
12月9日,省委、省政府在郑州举行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我市共有11个项目获奖,其中作为主持单位获奖5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奖6项。由平高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主导完成的“高压断路器用快速液压阀技术”项目获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水平建设白龟湖科创新城为契机,深度融入全省科技创新布局,加快推动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项目落地,“14纳米以下芯片用超纯铜电解液的研发及产业化”“抗紫外功能尼龙纤维制备”等9个项目转移转化,磷酸锰铁锂前驱体、高沸物综合利用、液晶聚芳酯纤维、高性能热塑性尼龙弹性体等一批新能源、电子材料领域高值化中试项目顺利展开,煤制碳材料、氨基己腈、矿井绿色减碳地面瓦斯抽采等“6+2”重大战略科研创新项目顺利实施,平高集团18项核心技术实现“从0到1”突破,4种产品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人才助推实现实力提升
科技平台足够多,产业实力足够强,自然能形成引才聚才的“强磁场”。今年以来,我市重点在“聚才”“育才”和“生态”上下功夫,着力强化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
做实“四个集聚”,推动创新人才、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向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载体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围绕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研究制定《关于深入推进“平顶山英才计划”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若干措施》,推动“1+N”政策体系迭代升级。
坚持科研平台育才、重大项目育才、联合培养育才,通过建立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培养支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战略人才力量。聚焦产才融合融通,以教育为支点,坚持产业、专业、就业、创业四个联动,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坚持放权赋能“破壁垒”、优化用人单位“小气候”、打造创新发展“大生态”,把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作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战略撬动点,在用人自主权、工资绩效权、岗位管理权、职称评审权四个方面放权,推动用人单位自主招聘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336人,自主职称评审488人,自主设岗聘任289人,真正使用人主体成为人才集聚主体、配置主体和利益主体。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兴则产业兴,人才强则事业强。今年以来,我市聚焦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7大产业集群和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聚焦提升重点产业链基础高级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快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群链为鲜明标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各重点产业链链长、责任单位按照“一链一专班一研发机构一图谱六清单”要求,梳理确定重点企业231家;谋划实施重点产业链项目154个,总投资1272.07亿元;根据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共梳理支撑重点产业链发展的园区56个;结合重点产业链发展实际,共梳理重点短板事项33个、重点创新平台47个、重点事项48个。
坚持项目为王,坚持“有限资源保重点、要素跟着项目走”基本原则,密切部门联动,加强协调服务,落实好白名单等制度,深入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加强重大工业项目管理、动态管理重点项目等工作,全力助推项目建设。
优化发展环境,纵深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落实惠企政策,通过“亲清政商关系信息化平台”向企业精准推送惠企政策4.3万条次,并实现28项政策线上申报兑付,出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等政策文件。同时成立产业基金、金融生态、上市培育、人才引育、税务服务、平台企业等六个助企强链工作专班,专题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专业共性问题,助企纾困解难。
深化改革,聚势赋能。我市正紧扣“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目标,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鹰城实践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