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田秀忠)今年4月16日,尧山实验室与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在江苏苏州举行。这是尧山实验室自去年10月17日揭牌后结出的又一硕果。
据市科技局局长李庆豪介绍,近年来,我市将创新发展作为破解高质量转型发展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的有力抓手,在政策体系、项目管理、人才招引、服务保障等全链条开展探索实践,通过关键环节改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其中,推动建立“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的创新链条,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工程做法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作为“十三五”时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典型经验做法予以表彰推广。
重塑科研平台运行机制体系
近年来,我市紧盯科技创新需求,加快构筑定位清晰、梯次支撑、衔接有序的创新平台体系和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高标准规划建设白龟湖科创新城,全力打造尼龙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原学者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和平顶山智慧岛等创新平台。
按照“强化储备、梯次推进、创建高峰”的原则,我市主动接轨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体系。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尧山实验室、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龙门实验室平顶山成果转化中心挂牌运行……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中原学者工作站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95家,实现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全覆盖。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市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三项计划,开展科技政策服务行动,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截至2023年底,我市省“瞪羚”企业培育实现“1”到“23”的跨越式发展,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达到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8家,创新型企业总量逼近1000家,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在创新平台运行方面,我市筹建的实验室和产业研究院实行新型研发机构管理运行机制。单位性质为新型事业法人单位,不定行政级别,实际规模根据实验室目标任务需求适时调整,实行绩效工资制,拥有充分的人、财、物等自主权;在管理机制上,实行理事会和主任负责制,由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学术委员会作为科研管理机构,全面授权实验室主任总体负责;在人才机制上,实验室实行固定人员人才双向聘任制度,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动态调整、能进能出,采用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分配制度;在科研管理机制上,实验室由学术委员会和理事会推出重大项目指南,面向全球“揭榜挂帅”,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
改革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方式
7月8日,河南跃薪智能机械有限公司远程智控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一台远程操控的牙轮钻机在洛阳栾川三道庄钼矿作业的实时画面。“这台牙轮钻机使用的自动调平技术是平顶山市‘揭榜挂帅’项目的最新科研成果。”该公司负责人朱耀占说。
朱耀占所说的项目名为“矿山牙轮钻智能高精度导航调平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是我市首批“揭榜挂帅”科技项目之一。
“揭榜挂帅”是为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一种体制机制。我市于2021年5月在全省率先实施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制度,出台《平顶山市科技“揭榜挂帅”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聚焦平顶山市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卡脖子”技术,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在科技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面向全社会广发“英雄帖”,让能者上、让智者上,让有本事者揭榜,破解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瓶颈。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体制机制是科技创新的保障。‘揭榜挂帅’成功解决了这两个制约问题,充分激发了创新活力。”市科技局总工程师赵俊功说,2023年,我市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获省科学进步奖9项,居全省第3位。
同时,我市出台《平顶山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提出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领域凝练前沿课题,在尼龙新材料、电气装备、特钢不锈钢、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等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为创新课题的组织实施指明方向。
此外,我市创新科技项目转化和产业化机制,加快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创新链条,聚合现有的炼焦煤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聚酰胺中间体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打造尼龙新材料产业全方位全领域的创新体系。
创新科技人才“引育用服”机制
“感谢招才引智计划和‘归根’工程,给了我们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机会,能够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施展抱负与才华,是一件幸福的事。”张俊宇是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材料学的博士,也是平顶山学院通过我市招才引智计划引进的青年教师,作为我市人才“归根”工程的亲历者,他至今心怀感激。
为集聚优秀人才,在引领创新发展上出大招、出实招,我市大胆探索、主动作为,于2021年12月在全省率先启动在外优秀人才“归根”工程,利用鹰城在外优秀人才的念家乡情、思家乡人、想家乡事、帮家乡忙这个“根”文化,推动人才、技术、项目、资金回归,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在外人才返平创业就业。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我市实施“鹰城英才计划”“十万大学生”集聚工程,构建完善“引育用留”人才政策体系,相继培育了“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钟建英、“中原学者”张建国等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
同时,我市完善人才支持政策,加大人才项目奖励补贴力度。每年开展拔尖人才评选、人才分类认定等工作,截至目前,我市拔尖人才共评选十三批;做好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培育,组织平芝高压开关、神马尼龙化工、河南兴安邦机电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申报,目前,已全部成功获批;创新开展民营企业家“青蓝接力”培养行动,实施平台建设、教育培训、引导扶持、挂职锻炼、政治关爱“五大工程”,助力新一代民企经营者顺利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