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在市农科院小麦新品系试验田内,科研人员在观察“平麦269”的生长情况。
(记者 张亚丹 张鸿雨 巫鹏)4月8日一大早,郏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省科技特派员黄俊伟就和同事来到薛店镇狮子口村郏县润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麦田察看苗情。
“植保无人机提前干预作业,为麦田及时补充营养,有效促进了小麦苗情转化,目前总体苗情与去年基本持平。”黄俊伟边看边说。
3月初,黄俊伟等人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麦田管理技术指导时发现,部分晚播小麦冬前生长量不足、分蘖较少,严重影响生长。润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的1100余亩(1亩≈666.67平方米)麦田中有部分地块也出现类似情况。
“使用植保无人机作业高效快捷,我们及时喷施速效叶面肥,有效促进麦苗由弱变壮。”润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利峰说。
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明确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在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向科技要粮增粮,是端牢中国饭碗的正确打开方式。在我市,农机农艺结合迸发出的“新动能”、推进种业振兴展现种业核“芯”的“新作为”、科技服务保障注入的“新活力”,加快推动藏粮于技战略的落地落实,让鹰城粮仓的支撑保障越来越坚实。
农机农艺结合迸发“新动能”
4月9日下午,位于郏县白庙乡下叶村的召伟农机专业合作社院内,烟叶移栽机、红薯移栽机、免耕播种机、喷灌机、旋耕机、秸秆还田机等近百台大中型农业机械一字排开,县农机中心技术人员王勋武、石旭磊、于战胜和合作社理事长叶召伟,正和社员忙着保养机械。
“我们今年培育了烟苗、红薯苗各2000多亩,再有几天就开始移栽红薯苗了。社员严格按标准科学作业,我们服务的地块,种植的小麦、玉米、红薯等农作物产量年年有增,病虫草害发生率连年下降,土壤也得到了改良。”叶召伟兴奋地说。
农业要振兴,农机要先行。郏县不断挖掘现代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潜力,搭建农机服务平台,推广农机新技术,大力推进“机械强农”,加快“智能农机”“数字农机”推广应用。截至2023年底,该县年完成机耕面积51.6千公顷、机播面积65.5千公顷、机收面积64.6千公顷,全县主要农作物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9%以上,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7%以上。
近年来,我市在农机供给保障、农机先进科技装备应用等方面加快发展,形成了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截至2023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452.23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2.5万台,各类收获机保有量达19000台、秸秆打捆机械1700台。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汝州市、宝丰县、郏县、叶县、鲁山县相继创建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
农机农艺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全市农业农村部门不断强化科技服务指导,注重良种良法配套,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撑,遴选一批粮食生产主推技术,建设小麦、玉米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基地,激发粮食生产活力,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广深耕深松、配方施肥、增施微生物菌肥替代化肥技术等,实现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展现种业核“芯”“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我市树牢“农业发展种业先行”的理念,紧紧围绕现代种业“保、育、繁、推、管”五个重点,以构建种业发展体系为抓手,强力推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4月9日,在市农科院小麦新品系试验田内,一排排小麦整整齐齐,长势旺盛。市农科院副研究员王二伟拿着小麦育种试验记录本,带着几名科研人员在一行行查看麦苗生长情况。
近年来,我市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小麦育种领域,市农科院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主动对接国家级、省级小麦联合体,进一步加强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平顶山学院等高校合作,拓宽引进种质资源渠道、丰富类型,引进小麦种质资源600余份,加大杂交组合的选配力度和技术力量的投入,开展穿梭育种,先后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审、省审小麦新品种7个,其中国审小麦新品种平麦189填补了平顶山地区没有国审小麦新品种的空白,另外有7个新品系正在参加国家级、省级小麦试验。
世界韭菜看中国,中国韭菜看平顶山。我市深入开展韭菜学科基础研究,韭菜种质资源创新、育种关键技术研究及韭菜产业化技术引领等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市农科院院长马爱锄表示,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韭菜育种站,今年我市加快推进韭菜分子育种研究和新品种、新技术的转化应用,并规划建设绿色高效韭菜种植示范基地1000亩,实施“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商业化育种模式,通过成果转化切实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同时,我市加快推进新品种引进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依托河南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和博士后研发项目,加快优质林果、花生、草畜、蔬菜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集成,筛选出适宜平顶山地区栽培的果菜菌新品种,并大力开展绿色高效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林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作物示范基地建设,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服务保障注入“新活力”
田间管理、肥水管理、温度管理、病虫害防治……4月8日,在宝丰县商酒务镇孙官营村种粮大户孙玉河的麦田里,一场小麦种植的农技指导正在进行。该县农科所副所长王建超针对当前小麦生长情况,现场向种植户普及农业知识,提高农户技术水平。
在春季麦田管理的关键时刻,许多像王建超一样的我市农技专家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地讲解分类管理、综合运用肥水、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成了名副其实的麦田“专职保姆”。
农技沉下去,产量升上来。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断建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形式,建立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体系,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批批科技特派员团队入乡村、进田野,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把科技致富的种子播在乡野沃土里。
2023年,全市共选派省、市、县201名科技特派员组建19支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扎根基层一线,累计开展农业科技会诊687次、科技帮扶5533次,服务26650余人,开展技术培训28627余人次,攻克、解决关键技术(难题)436项,发放农技资料41673余册,播放专题片282次,引进新品种63个,推广农业新技术321项,建立示范基地29个。同时,我市搭建了市科技特派员云管理平台,实时显现供需双方信息,帮助供需双方精准衔接,通过“订单式”服务,实现农民群众同科技特派员点对点沟通,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