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蔡文瑶)社会对技能立身、技能成才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群众、职工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带动增收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自我市“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改变悄然发生。
1 以匠心谋划打造民心工程
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源。“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实施技能人才工作的一项战略工程、民生工程。
如何把这项民生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真正让百姓得实惠、能增收、有发展,我市下了大力气。
我市将其定为2023年全市“十项重点民生实事”之首,制定工作方案,围绕3个方面10个专项,明确目标任务、时限要求及责任单位;构建“政府主导、人社牵头、部门参与、县区共建”的工作格局,采取“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推进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全面压实各方责任。
鼓励哪些群体重点参加培训,怎样科学设定培训内容,如何创新方式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提升培训质效?这些都对“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的成效和认可度产生直接影响。
在应培尽培、愿培尽培的基础上,我市紧抓3类重点对象开展技能培训。一是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农村低收入劳动力,以一技之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和美乡村;二是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以技能提升促进稳定就业;三是企业职工,加大直补企业力度,鼓励企业广泛开展技能培训,以员工素质提高增强企业竞争力。
“目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影响就业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解决这些问题,技能培训是关键。”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课程安排上,我市从实用性、建设性、前瞻性3个方面发力,聚焦快速精准就业,开展特色小吃、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盲人按摩等技能培训,确保实际实用;聚焦传统产业升级,开展文化旅游、种植养殖、电工电焊、煤炭综采等技能培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再造新优势;聚焦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培育,开展尼龙新材料、特钢不锈钢、生物医药、碳新材料等技能培训,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同向发力。
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工作扎实,得益于前期的深厚积累,我市“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进入快车道,不断释放强劲的发展活力。
2 以一技之长端稳就业饭碗
周先锋等4位一线技术工人被聘为首批首席技能大师,按规定享受集团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倍的高薪;张治军等10位技术人员被聘为首批首席技术专家,享受所在单位领导班子副职年薪待遇……在中国平煤神马,技能带来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我们配套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包含薪酬待遇、岗位晋升等。在政策指挥棒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重视技能培训、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希望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向高技能人才的转变。”据中国平煤神马相关负责人介绍,“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开展以来,该集团已新增技能人才5万余人。
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持证是“牛鼻子”。
近年来,我市持续完善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制度,积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实现技能类职业(工种)全覆盖。
一方面,我市鼓励企业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主体作用,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岗位人员定级、晋级评价,服务和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另一方面,我市探索创新院校学生评价政策,在技工院校、中高职院校中探索推广“课证融通”评价模式;改革评价收费模式,实行政府补贴,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均可在清单内的机构免费参加评价。
截至目前,全市备案评价机构220家,其中企业评价机构127家,院校评价机构26家,社会评价机构43家,专项能力评价机构24家,初步满足了我市各行业、各类职业的评价需求。
一本证书,不仅是就业择业的通行证,而且是劳动水平的证明。
叶县马庄回族乡张庄村村民赵文龙从事建筑装修行业8年多,过去因为没有职业资格证,每月比别人少拿1000多元钱。“村里宣传说有免费培训,培训完了可以考证,我二话没说就报了名,现在有了证,我一个月也能拿七八千元工资。”他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实现“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路在脚下铺就”。
3 以一个品牌富裕一方百姓
叶县九龙街道张圪垱村村民孔帅杰一直在浙江、北京等地打工,不久前回家探亲,正巧,街道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孔帅杰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结果不但顺利结业,还在街道的推荐下到昆山一家电子厂工作。“一听是叶县的,人家二话不说都要了!出去后不再下苦力,干的也是技术活儿,算是吃上技术饭了。”孔帅杰兴奋地说。
叶县是劳动力资源大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7万人。近年来,该县把加强技能培训作为抓好劳务输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持续擦亮“劳务输出大县”品牌,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劳务品牌是一张就业名片,更是一种质量认证。
我市从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规范化培育方面着手,深入推进“一县一品牌”建设。对已经相对成熟的劳务品牌,强化规范化管理服务,整合优化资源,做强做响;对从业人员规模较大,但还没有固定品牌的劳务产品,抓紧确定劳务品牌名称,聚力品牌化发展;对技能特点不突出、分布较为零散的劳务产品,总结品牌特征,逐步引导形成劳务品牌。
截至2023年底,我市职业技能培训30.71万人次,其中,新增技能人才18.54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6.46万人,3项指标完成情况均位居全省前列。同时,相继培育出汝州瓷器、舞钢织女、宝丰电商等16个地域鲜明、行业领先、技能突出的劳务品牌。
让群众就业有“术”、致富有“路”,技能是关键。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努力造就更多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我市“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的步伐将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