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纳创新贤才,推进一流科技服务 ——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观察之四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23-08-21 浏览次数: 浏览

(记者 孙聪利)创新驱动发展,人才驱动创新。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高端人才引进、科研院所招引、高新企业倍增、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下决心出真招,全市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柔性引才促成“双向奔赴”

创新之要,唯在得人。如何以人才“第一资源”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对各地来说,是一道必答题。

抓住人才这个关键要素,就抓住了“解题”思路。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创新驱动、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人才,顶格设置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聚焦重点领域、高端紧缺人才,打破常规、破除藩篱,完善“全职+柔性”引才引智机制,以平台为依托、项目为纽带,积极构建“依托产业引育人才、人才引领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

我市先后出台了《全面推进“鹰城英才计划”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平顶山市柔性引进人才(团队)暂行办法》《“十万大学生集聚工程”实施方案》等,持续开展“归根工程”和“十万大学生集聚工程”,建好人才“蓄水池”,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平就业创业,并组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在住房保障、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方面为优秀人才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

在各种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多个创新企业与省内外、国内外的顶尖人才、研发团队实现了“双向奔赴”。

支持真实生物1800万元,引进美国药物专家杜锦发团队,建设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自主研发的阿兹夫定成为全球抗艾新药和国内首款新冠口服药;

支持“上海交大-平煤神马”联合研发中心1500万元,柔性引进上海交大工程塑料改性等领域6个专业研发团队,在己二酸绿色新工艺等12个领域联合攻关。

尼龙新材料、特高压输配电装备和人造石墨三大优势产业探索建立“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招才引智模式,柔性引进张锁江院士、黄伯云院士等团队,系统承接高端创新资源,高性能工业丝、高速机械开关、新型级核石墨等一批原创成果实现规模化应用,成为国内领先的创新“策源地”。

培育了“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钟建英,“中原学者”张建国,“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吴秀云、崔红亮、张华磊等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

…………

近年来,我市坚持“刚柔”并举,共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1个,全职、柔性引进高端人才973名,其中海外顶尖人才1名、两院院士13名、国家级奖励获得者7名、省级奖励获得者52名、博士900名,在全市各类人才40余万人中,院士领衔的各类领军人才2200多人,产生了强大的科技创新力。

为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优秀人才更好实现科研价值,我市实施创新人才价值实现工程,深化科研管理“三评”改革,探索“科技成果转让+科学家分成”体制,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单位、人员更大自主权,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让创新人才更有成就感。

产学研融合提升创新质效

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河南仁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有河南省微生物发酵智能化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郑州大学的科研基地,公司生物发酵技术、产品产能和质量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全国市场占有率40%。

位于宝丰县的河南国玺超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内重点院校、实验室进行强强联合,开展多项合作。其中,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同研究开发的“芯片互联线用超高纯铜及铜合金靶材坯料原始结晶组织优化技术研究开发”项目被列入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与清华大学合作并提供超高纯铜材料用于中国锦屏地下2400米实验室开展暗物质的探测研究,属于国家级科研项目。

同样位于宝丰县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平顶山旭阳兴宇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河南城建学院等高校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深化产学研融合,强化协同创新,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市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以及价值链五链耦合上深耕细作,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聚焦“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战略布局,推动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双创”平台,打通“产学研用”链条。

我市依托尼龙新材料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电气装备制造、煤焦盐化等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深化拓展“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和“名企+名校”协同创新发展,在河南城建学院设立尼龙产业技术学院;在平顶山学院设立平煤神马学院,定向培养尼龙化工专门人才;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合作,实施国家重点研发、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重大创新项目46个,开发出世界首批132毫米厚特种临氢铬钼钢……

为激励更多“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我市制定了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对新认定的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市财政给予30万元奖补;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市财政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奖励。

人物并重优化科技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

投入是硬基础,人才是软支撑。我市深入研究“投入”“人才”这两个关键词,人、物并重,“软硬”兼施,多举措构建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为持续优化科技服务,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2018年以来,我市探索施行覆盖全部创新型企业的首席科技服务员制度,连年开展市、县两级首席科技服务员工作,市、县两级科技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对口分包全市科技型企业,开展“台账式、精准化”服务。全市首席科技服务员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理念,变“等企业上门”为“下企业服务”,通过政策宣讲培训、银企对接会、组织专项活动、发放明白卡等方式,持续扩大惠企服务覆盖面,提高政策知晓率,推动全市创新创业活跃度指标实现连续上升,居全省第5位。2021年,首席科技服务员工作被列为全市“两个转变两个突破”20项经验做法之一。

2022年,组织市县两级204名首席科技服务员累计服务企业1200余家(次),征集并解决问题超过10000个,受到科技型企业的肯定和好评,带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覆盖率达60.02%,超出全省平均水平。今年,共安排市县两级科技服务员237人,对接高企250家,科小348家,上半年全市首席科技服务员采取政策宣讲培训、走访调研、银企对接等多种方式,共服务企业610家(次),累计征集问题5327个,解决5327个。

在强化“硬支持”方面,市科技局严格落实省、市“免申即享”科技惠企政策,将高企奖补、创新平台奖励、企业研发财政补助等科技政策列入“免申即享”政策清单,累计投入3300余万元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平台载体等进行奖补,315家企业享受研发投入后补助资金6000余万元。

同时,我市持续加大创新主体梯次培育政策激励力度,对新认定和连续三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补资金,充分释放政策红利。近两年来,共推荐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90余项,获省资金支持1.2亿元。

为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我市还设立了科创型小微企业政府基金和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并探索实施重点项目“揭榜挂帅”攻关制度,用市场“赛马”和竞争机制,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2022年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1.43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额15.29亿元,科技贷、专利质押等科技金融业务累计实现放款6.42亿元。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快构建高端创新平台,加速形成一流创新生态,推动形成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全力助推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市科技局局长何卉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