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效能取得新提升 ——我市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微调查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23-08-16 浏览次数: 浏览

(记者 田秀忠)8月13日,尽管已经立秋,但白天最高气温仍在30℃左右。晚上8时许,市图书馆示范区分馆阅览室内灯火通明,十余名家长和小朋友在安静地阅读。

近日,市图书馆发布公告,除周一闭馆外,自8月9日起至9月30日,对外开放时间为上午9时至晚上9时,10月1日至2024年4月30日开放时间为上午9时至晚上8时。

与此同时,平顶山博物馆、市文化艺术中心、市群艺馆、市美术馆均发布公告,在9月30日之前,延长对外开放时间至晚上9时。我市对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如此长时间、大力度地延长对外开放时间,在全省尚不多见。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渊告诉记者,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延长开放时间旨在丰富人民群众的夜间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近年来,在省文旅厅的指导下,市委、市政府把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加快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城乡整体建设规划和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2020年度、2021年度连续两年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中,我市均获得优秀等次,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共获得省级奖励资金900余万元。今年2月26日,河南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各省辖市就如何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社会化参与促创新

艺欣培训学校2021年11月被新华区文化馆设定为文化馆特色分馆,该校是中国舞蹈家协会定点考级单位、中国舞蹈家协会优秀教学单位,拥有专业技术过硬的师资团队,日常开展的公益舞蹈课程涵盖中国舞、街舞、爵士舞、拉丁舞等,至今已为辖区文艺爱好者开展65期线下中国舞培训和24期线上中国舞培训活动。

近年来,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依托各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城市书房等文化阵地,建立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我市创新开展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和城市书房建设、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以文旅融合发展、服务效能提升、乡村产业提效、公共服务完善为目标,打造具有平顶山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逐年提升。

同时,我市因地制宜,利用所在主城区人员密集、培训机构业态相对完整的优势,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分别采取“政府建设+社会运营管理”“社会运营管理+公益服务”“文旅业态+公共服务”等模式,全力打造图书馆、文化馆特色分馆,建成各具主题的“鹰城书苑”,通过高质量的基础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极大满足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截至目前,我市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947个、图书馆和文化馆总分馆391个、乡村文化合作社436个、城市书房42座。

特色文化品牌提效能

在今年“七一”建党节前,“美丽鹰城”第六届平顶山市文艺展演活动圆满落幕。本次活动通过5个艺术门类7场赛事,共评选出金奖7个、银奖21个、铜奖35个,同时评选出优秀辅导奖和优秀组织奖若干名。

作为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等单位承办的大型文艺赛事,“美丽鹰城”文艺展演旨在通过比赛发现优秀艺术人才、储备优秀文艺节目,为我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现新跨越、新发展。

近年来,市文广旅局积极打造我市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茉莉芬芳”、“文化客厅”公益课堂、“美丽鹰城”文艺展演、“文化大叔”点亮乡村文化等一系列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持续为全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大大提升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

今年1月,“文化大叔”点亮乡村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被省文明办评为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队伍建设强根基

2月12日,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组织遴选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公布,宝丰县“乡村文化合作社:因地制宜聚焦特色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全省唯一入选案例。

2020年9月起,宝丰县开始创建乡村文化合作社,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各村优势产业基础,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带动当地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基础,建设了汝瓷分社、非遗分社、唢呐分社、曲艺分社、魔术分社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合作社产业分社,通过网络直播、电商带动、文化演绎,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升级。

我市坚持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市文广旅局每年都会对各县(市、区)负责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进行数字化管理、业务技能提升等业务培训。各县(市、区)按照市文广旅局统一部署,对本辖区文化管理员、文化站站长、乡村文化合作社负责人、文化志愿者等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培训。每年各县(市、区)组织相关培训300多场次,培训人员3万多人次,含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业务培训、特色产业项目培训、基本技能培训等,培养了一批长期扎根基层,有责任心、有能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同时,我市依托县(市、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根据各个乡村的优势产业基础,建设乡村文化合作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做到了“一村一品”。目前,我市共建设乡村文化合作社436个、特色分社128个,涵盖了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民宿康养等业态。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贴近群众的民生工作,是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持续做细做实工作,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徐渊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