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技”锻造丰收密钥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23-03-03 浏览次数: 浏览

(记者 张鸿雨 毛玺玺 张亚丹)2月28日早上6点,郏县长桥镇楼王村村民刘红伟起床后,洗漱、喝杯热水,穿上工作服、戴上手套,直奔农机合作社停车场。当天,他要和8名合作社成员对60多台旋耕耙、播种机、喷灌机、无人机等进行保养。

“前些天忙着灌溉,这几天活儿少赶快做一次保养,为春耕作准备。农机马力大,工作磨损快。三分用七分管,保养检修到位,干起活来才有保障。”刘红伟一边为高压黄油枪加注,一边介绍情况。

刘红伟今年51岁,1997年购买了全镇第一台拖拉机,2008年牵头组建了我市首家农机合作社——郏县红伟农机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每年标准化作业70万亩次(1亩≈666.67平方米),成为全国100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联系点、河南省明星农机合作社、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020年获得河南省农牧渔业丰收奖,刘红伟本人同年入选国家级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装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郏县红伟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仅是我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一个缩影。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农业科技的研究攻关、农技人员的积极作为、农民特别是新农人科技意识的逐年提高,我市科技赋能现代农业,让“藏粮于技”加速成为现实的真实写照,在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同时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农机为农业生产插上“腾飞”翅膀

与郏县毗邻的汝州市有耕地96万亩,近年来大力推广农业科技,设施农业初具规模,2017年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022年,汝州市大中型拖拉机增至4035台,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1.9%。“我们将继续加大先进适用的农机具推广力度,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以农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汝州市农机局局长闫俊杰说。

近年来,我市在农机供给保障、农机先进科技装备应用等方面加快发展,形成了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截至2022年底,我市农机总动力448万千瓦,有大中小型拖拉机约82000台、联合收割机5400台、播种机35000台、秸秆打捆机1300台。仅近3年来,我市就累计发放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亿元,受益农民达到1.5万户,带动社会资金3亿元。

2020年以来,我市实施农机深松整地148万亩,有效提升了土壤蓄水保墒保肥和抗旱防涝及综合生产能力。随着机械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汝州、宝丰、郏县、叶县、鲁山相继成功创建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为农业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良种培育让农业丰产有了增收“密码”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掌握了种子这个农业生产的“芯片”,就等于找到了丰产增收的“密码”。

“世界韭菜看中国,中国韭菜看平顶山”。市农科院韭菜研究填补了我国韭菜专业技术研究平台的空白,对韭菜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培育、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深加工和产业化开发都具有深远意义。

2月28日上午,市农科院韭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内异常繁忙,工作人员忙着进行凝胶电泳试验。从种质资源的采集与保存,到田间栽培与调查,再到杂交授粉与收种播种,韭菜育种者们可谓四季无休。“以前我们认为韭菜杂交率很高,但近年发现真实杂交率不到10%。所以,传统育种法很难培育出新品种,而分子生物技术能让我们从基因水平窥探各个品种的真面貌。”市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华说。

近年来,市农科院深入开展农作物育种关键技术研究、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新品种培育和推广等工作,为我市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提供了品种支撑。

丰富“菜篮子”,鼓起“粮袋子”。除了韭菜杂交育种蜚声海内外,我市在小麦育种方面同样成绩卓著。2022年,市农科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平麦189”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成为我市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小麦新品种“平麦02-16”“平麦20”等通过省级审定,其中“平麦02-16”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平顶山市优质旱地小麦原种扩繁基地建设。

宝丰县肖旗乡枣庄村村民常天佑及其科研团队潜心十年科研攻关,培育出“航宇19”小麦新品种。2020年,该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目前已经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的100多个县(市)197个示范种植点进行推广示范种植,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800公斤。

作为国家农作物品种区试站宝丰分站,宝丰县农科所培育的“豫麦2号”是我省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小麦品种,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除了小麦育种,市农科院还成功选育出辣椒、甜瓜萝卜、豇豆、小红柿等新品种。

一个个农作物新品种的不断涌现,不仅实现了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而且为我市农业优质高效生产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技特派员播撒科技致富的种子

2月27日下午,鲁山县科技特派员杨十一应邀到宝丰县大营镇上李庄村指导羊肚菌种植。

52岁的杨十一于1991年开始接触平菇、木耳、香菇等食用菌种植,后成立食用菌菌种生产厂,生产、销售多种食用菌棒,为种植户免费提供种植技术。目前他带动种植户600多家面积6000多亩,涉及鲁山县20多个乡镇以及叶县等地。

农技沉下去,产量升上来。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补齐农业短板,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2月28日一早,舞钢市铁山街道水坑赵村果农董云山拨通了科技特派员万少侠的电话,咨询果树病虫害的预防方法。万少侠耐心地答复道:“这几天是晴天,赶快喷石硫合剂,七八天后再用多菌灵、百菌清交替喷一遍。”

今年以来,舞钢市科技特派员已为群众解决技术问题182项,累计培训1963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7万份;实施小麦病毒病防控1.3万余亩,开展果树春季修剪、病虫害防治5600余亩。

市科技局局长何卉介绍说,一批批科技特派员团队入乡村、进田野,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把科技致富的种子播撒在乡野沃土里,把论文写在鹰城山川大地上。2022年,全市共派出科技特派员207人,累计开展农业科技会诊556次、技术咨询3197次、技术培训339次、技术帮扶1812次,发放农技资料26000多册,播放专题片100次,引进新品种69个,推广农业新技术156项,建立示范基地14个。

春阳煦暖,麦苗返青。广袤的田野处处呈现勃勃生机,展现现代农业好“丰”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