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工程启动以来,累计吸引12077名在外人才返平创业就业,‘归根’人才累计返平投资项目260个,投资金额557.34亿元。”这是11月2日记者从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服务中心了解到的。
“归根”人才工作站(郑州)牵线,成功对接签约“尼龙新材料学院”等5个重大关键技术引领项目。这是记者同时了解到的多件“喜事”之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市在外优秀人才“归根”工程自2021年12月27日正式启动至今,不到1年时间,已深深扎根并开花结果,为平顶山“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汇聚了“第一资源”,注入了“第一动力”。平顶山也用实际行动和有力数据印证着,这里寻觅人才如饥似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树正导向“重才”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多次对做好人才工作提出了要求。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十大战略”,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首位。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正如市委书记张雷明所说,区域竞争、转型发展、创新驱动说到底要依靠人才集聚,当前平顶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更能成就人才。
如何更多地集聚优秀人才,更好地引领创新发展?我市大胆探索、主动作为,在加大招才引才力度的同时,在全省率先启动在外优秀人才“归根”工程,以“亲情牌”“服务牌”打好“发展牌”,推动人才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迁、创业回乡。
为推动“归根”工程见实见效,我市在充分调研、广泛征集在外优秀人才的意见建议后,制定了《平顶山市在外优秀人才“归根”工程实施方案》。《方案》聚焦我市“四城四区”建设,在“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等战略性产业领域,按照“双向选择、来去自由,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坚持直接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通过开展一次“归根鹰才鹰商”寻访行动,建立两大“归根”信息库,推进人才“归根”三大活动,实施“鹰才鹰商资智助乡”四大专项,并在媒体开辟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营造了浓厚的“重才”氛围、传递了强烈的“归根”期盼。
同时,我市成立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建立了党委抓政策、抓规划,政府抓投入、抓保障,组织部门抓牵头、抓协调,相关部门抓培养、抓服务的上下“五层联动”责任机制和工作调度、组织议事、联席会议、多跨协同的“四措并举”工作机制,并将成效纳入年度人才工作述职考评重要内容。
如果说“重才”氛围是基础,那么“识才”网络就是“归根”工程的关键一步。为有效整合人才资源,我市结合人才特点特长、专业优势,分级分类建立了市、县、乡三级人才信息和人才项目库。截至目前,我市已征集党政军群及事业单位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七大类11.4万余名在外优秀人才的详细信息,收录投资项目260个,总投资金额557.34亿元。
“人才和项目库的数据每3个月就要更新一次,业绩成效每半年就要汇总分析一次,我们要真正做到对各类人才底子清、情况明、知现状、知去向。”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拓宽渠道“引才”
人才固然重要,但“常格不破,人才难得”。
我市带着问题意识,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坚决破除人才引进体制壁垒,打破地域、身份、资历限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
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我市坚持走出去主动拜访、引进来诚邀回乡与架桥梁集思广益相结合的思路,积极开展“拜访、回乡、建言”三大活动,即适时召开在外优秀人才恳谈会,主动拜访慰问返平(在外)专家学者;抢抓时机,依托民俗文化节等重大活动,开展“情系鹰城家乡行”活动;依托“鹰城校友论坛”和“鹰城精英高峰论坛”等抓手,广泛邀请在外知名校友和专家人才,围绕家乡经济建设、产业发展等主题交流探讨,多途径畅通与优秀人才的对接联系渠道。
去年以来,市委组织部牵头先后在广州、郑州、上海等地举办了4场在外平顶山籍高层次人才恳谈会,邀请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130余名在外平顶山籍专家学者介绍先进经验理念,并开展了“邮寄家乡特产大礼包”“拜年小视频”等暖心活动,共收集优秀人才关于平顶山发展的有效意见建议370余条,在外人才情系桑梓、心念故乡的氛围和感情日益浓厚。鲁山籍院士田红旗与家乡建立了稳定联系,并积极促成中南大学与我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将帮助我市引进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专家人才;宝丰籍在外优秀人才谢东升主动牵线,带领武汉大学科技园考察团莅临我市,就我市“科教创新园区”建设工作进行考察指导,提出了系统的顶层设计理念、产业规划思路和管理运行方向,为园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导……
搭好平台“用才”
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未来。如何使用人才,彰显着一个地方的智慧。
如何推动“归根”工程取得实效,从而实现“归根”人才与平顶山互相成就?我市坚持“关键领域人才供给不‘掉链子’,发展才能不被‘卡脖子’”的理念,创新“人才+团队+项目”的集成人才使用机制,扎实开展院士专家智力集聚、创新人才技术合作、鹰才鹰商项目对接、优秀人才就业支持“四大专项”,搭建人才与企业、高校与产业之间“零距离”桥梁,促进人才、智力、技术、企业精准对接,最大限度实现有效合作共赢。
实施院士专家智力集聚专项。我市组织开展“平顶山院士专家回平资智结对”等活动,鼓励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健全特聘专家制度,柔性引进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归根”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已从上海交大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14个院士、专家团队开展合作研究,与中科院、中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共建中国尼龙城现代化工科技成果孵化基地、联合研发中心和产业研究院等。
实施创新人才技术合作专项。我市持续开展“创新人才技术项目对接洽谈”活动,推动在外人才与驻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截至目前,“归根”人才聚焦我市“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产业体系建设,已开展重大科技创新活动40余项,突破了超高强尼龙66工业丝、特高压断路器等一批我国“卡脖子”“强腰身”的核心关键技术,平顶山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不断出新出彩。郏县籍“归根”人才任皓宇依托唐钧柴烧技艺传习和研学基地,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平顶山钧瓷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
实施鹰才鹰商项目对接专项。我市定期举办“百名鹰才鹰商项目对接会”等活动,邀请海内外鹰才鹰商回平考察调研,并组织一批优秀重大项目进行集中签约。在2021年12月举行的“归根”项目签约仪式上,现场成功签约高质量项目26个,投资金额达77.7亿元。省委人才办副主任、省委组织部二级巡视员李丽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平顶山深入挖掘在外优秀人才这一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老乡抱团聚力回报家乡、人才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这必将刷新资本和智力回归的鹰城尺度、双招双引的鹰城样本。”
实施优秀人才就业支持专项。我市持续擦亮招才引智、“百校专列”赴外引才活动品牌,集中组织技术技能人才招聘会,推动优秀学子、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回乡创业就业。今年以来,已举办线上线下人才招聘活动15场次,签约入职2067人,其中博士10人、硕士209人,人才招引总数位居全省第五,吸引平顶山籍人才返平就业1861人。
优化环境“留才”
“如果没有家乡这么好的招商政策、营商环境和细致周到的服务,我们公司不可能只用7个月就完成从立项到投产。”“归根”人才王晓生回到老家郏县创办了河南晟仕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这也是郏县首家中外合资企业。
如今,王晓生的公司产销两旺,创新专利成果不断,计划3年内年产值达到1亿元,5年内突破5亿元,达到上市标准。“在外漂泊30多年,还是家乡最温暖,回到郏县投资兴业是我至今最骄傲的决定。我们将立足郏县、扎根鹰城,让‘鹰城’制造畅销全球,带领更多乡亲创造更美好生活。”
“吸引集聚人才,靠政策更要靠服务,比真金更要比真心。”市委组织部分管人才工作的部务委员、二级调研员邓红涛说,为让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我市多措并举完善保障要素,在管理措施上做“减法”,在激励支持上做“加法”甚至“乘法”,不断增强人才满意度和获得感。
我市一方面盘活编制存量,探索编制和人事管理新模式,建立编制“蓄水池”;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减少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工作中的行政审批事项,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进一步释放人才发展活力。同时,通过搭建人才优选平台,大大激发并提升了“归根”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在人才服务上,我市树牢“一站式”服务理念,在住房保障、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7个方面为“归根”人才提供“管家式”服务,“归根”人才经评审认定可享受相应层次的人才津贴、创业扶持、税收减免等14项配套政策措施待遇。对“归根”人才回平的需求,建立了限时回应、项目协同洽谈、问题顶格协调等闭环对接服务机制,实行领导干部联系“归根”专家人才制度,组建了24人组成的“归根”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实行专人对接、跟踪服务,真正让人才“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在保障机制上,我市把人才工作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并优先保障人才住房,优先保障人才生活水平。2021年以来,市本级财政拨付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998余万元,筹措2066套房源用于保障引进高端人才的住房需求,为149人发放购房补贴492万元,为分类认定的604名高层次人才发放生活津贴811万元。
时代大潮奔涌向前。乘着党的二十大的东风,平顶山在努力开创高质量转型发展和现代化鹰城建设新局面的新征程上已“甩开膀子加油干”,聚天下英才而用是必然之趋。
爱才的鹰城呼唤人才,奋进的鹰城成就人才。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人才强国战略的部署和对人才、创新工作提出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向在外鹰城人才乃至全球优秀人才发出长期有效的“求贤令”,期盼更多“千里马”在鹰城大地创新创业、竞相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