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平教体基〔2024〕35 号
- 索引号
- 005452487/2024-00002
- 发布日期
- 2024-08-23
- 主题分类
- 学前教育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各县(市、 区)教体局、高新区农社局,局属各学校:
现将《平顶山市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实施 方案》 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平顶山市教育体育局 平顶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平顶山市财政局
2024 年 8 月 22 日
平顶山市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 计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实施 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 (教基〔2023〕4 号)、《河南省教育厅等三部门关于印发《河南省新时代基 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教基〔2024〕 169 号),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切实办好全市人民满意的教 育,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扩大我市基础教育优 质资源,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 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 “上好学” 的美好愿望,着力培养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目标要求
到 2027 年,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的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供给调整机制基本建立,优质教育 资源扩充机制更加健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 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的格局基 本形成。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公办园在园幼儿 占比力争达到 60%以上;优质义务教育学校进一步扩增,义务教育优质学位供给大幅增加;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扎实推 进,培育一批优质特色高中,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96%以 上;特殊教育学校在 20 万人 口以上的县(市、 区)实现全覆 盖,融合教育水平显著提升,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 保持在 97%以上。
三、具体行动
(一)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推进优质普惠发展
1.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优化普惠性资源布局,以 县为单位制定幼儿园布局规划,原则上每 3 年调整一次。统 筹考虑县域内人口总量、学龄人口变化、 乡村振兴和城镇化 发展趋势等综合因素,增加公办学位供给。每个乡镇原则上 至少要办好 1 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依托乡镇公办中心园 办好村园,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工 程,通过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以及回收小区配套幼 儿园等措施,持续扩充普惠性资源供给。
2.健全成本分担机制。强化政府投入主体责任,加大财 政投入力度,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支持水平,并逐步提高标准。 结合省、市学前教育阶段生均财政拨款机制和各级幼儿园财 政供给方式,对财政全供类公办园,在足额保障编制内实有 人员经费前提下,2025 年前按照生均不低于 600 元标准落实 生均公用经费, 目前标准高于 600 元的不得下调;对其他类 公办园,应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学前教育 经费投入机制的通知》(豫政办〔2017〕143 号) 相关要求落实生均综合财政拨款,其中公用经费部分不得低于年生均 600 元。 落实省、市制定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财政补贴 标准。根据办园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 合理确定公办园收费标准,并定期动态调整。
3.改善薄弱园办园条件。实施幼儿园办园条件达标工程, 全面改善办园条件,消除园舍安全隐患。各类幼儿园按照国 家有关要求配备丰富适宜的玩教具和游戏材料等。实施幼儿 园领航共建 “ 1235”工程,发挥优质园辐射带动作用,提升 薄弱园的办园质量。
4.强化幼儿园规范管理。加强幼儿园招生管理,做好幼 儿园招生计划,强化幼儿园招生信息、招生广告宣传等方面 的备案管理,严禁幼儿园使用与审批不一致的名称,严禁进 行虚假招生宣传。 强化幼儿园规范监管,加大对消防安全、 食品安全、校车安全、儿童玩具和学生用品安全、师资资质、 教师社保缴纳、违规收费、违规使用幼儿教材、违规引进境 外课程、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无证园、 “小学化”倾向和 名称不规范等问题的治理力度。
5.加强民办园收费监管。完善民办幼儿园收费政策,非 营利性民办幼儿园 (包括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按办园成本和 市场供需等因素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明确收费标准。加强 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收费调控力度和收费监管,必要时可开展 成本调查,并向社会公示,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 为。 民办幼儿园收费应全部缴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账户, 统一管理,确保资金监管。
6.提升保育教育质量。加强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优化 一 日生活环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重视高质量师幼互 动,不断提高保育教育质量。深入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 接,强化幼儿园和小学深度合作,杜绝 “小学化”倾向,坚 决纠正超前学习、拔苗助长等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 完善教研制度,加强园本教研、 区域教研,及时解决幼儿园 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二)实施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加快优质均衡发展
7.推进优质学校挖潜扩容。合理制定挖潜扩容工作方案, 指导各县(市、 区)对办学水平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学校进 行摸底, 了解掌握各校基本情况。2024 年底前,各县(市、 区)就县域内有条件的优质学校结合办学规模和实际情况 “一校一案”合理制定挖潜扩容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措施、责任人及完成时限。2025 年至 2027 年,分步骤实施挖潜扩 容计划,对于校内有扩容空间的,在不产生大班额情况下, 通过利用现有校舍资源、改扩建教学楼等方式增加学位;对 于周边有其他薄弱学校的,采取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增加优质 学位;对于新建学校,采取 “优质校+新校” 的办学模式, 迅速提升新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认可度,加大优质学位 供给。
8.加快新优质学校成长。强化属地办学主体责任,教育 行政部门会同本地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对现有优质学校进行 全面核查,摸清底数,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等资源配置, 巩固提升现有优质学校办学基础,对新建学校确保建成一所、达标一所。在现有优质学校基础上,结合实际确定一批可发 展的新优质学校,按照 3 至 5 年一周期制定成长发展规划。 加强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逐步扩大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 对建设帮扶,确保每所乡村学校都有城镇学校对口帮扶。
9.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科学预测学龄人口变化和城镇 化趋势,根据变化趋势指导各县(市、 区)调整城乡中小学 布局规划,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适当整合小、散、 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围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 乡一体化,结合实际建设一批能够满足必要学习生活条件、 可长期保留的寄宿制学校,不断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 面。
(三)实施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促进优质特色发展
10.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深入挖掘优质普通高中校 舍资源潜力,增加学位供给,并结合实际优化招生计划安排, 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对普通高中学位供给存在 缺口、特别是公办高中在校生占比较低的县进行重点监测。 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积极组织区域内优质普通高中与薄 弱县中开展联合办学、对口支援,每所优质普通高中至少托 管帮扶 1 所薄弱县中,持续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 开展综合高中班试点工作,适应因地制宜推进职普协调发展 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优质综合高中。
11.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落实省教育厅普通高中 “ 1256”工程,积极培育科技、人文、外语、艺体、综合高 中五类省级特色普通高中,促进全市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提升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水平,建设普通高中优质特 色学科,提升高中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普通高中育人方 式改革课题研究,破解高中改革难点重点问题。加强学校课 程建设,指导学校根据发展定位, 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在开 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基础上,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打造与学校特色规划相关的学科课程群或资源库,构建定位 准确、结构完整、体现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 展的课程体系。
12.加强县中标准化建设。加快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实 施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项目,重点支持改善县中基本 办学条件,更好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要求。
(四)实施特殊教育学生关爱行动,强化优质融合发展
13.扩大特殊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推动 20 万人 口以上的县(市、 区)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 教育学校,20 万人 口以下、未建设特殊教育学校的县(市、 区)在九年一贯制学校或寄宿制学校设立特殊教育班,并按 规定配备特殊教育专业师资。支持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开 设孤独症班。继续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及早为残疾儿童提供 适宜的保育、教育、康复、干预服务。推动特殊教育向高中 阶段延伸。
14.推进普惠融合发展。健全保障机制,优先将家庭经 济困难的残疾儿童纳入资助范围,进一步优化完善残疾学生 特殊学习用品、干预训练及送教上门教师交通费补助等政策。加强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鼓励特殊教育学校和普 通学校结对帮扶共建、集团化融合办学,探索建立孤独症儿 童助教陪读制度,为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提供支持。推动特 殊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支持特殊教育学校职教部(班)开设 适应残疾学生学习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促进特殊教育与 医疗、康复、信息技术融合,实施辅助器具进校园工程。实 施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市资源中心功能, 完善各地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功能。
15.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做好专门教育 相关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政策机制,提高教育矫治质量, 实现对有严重不良行为、包括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但有危害 社会及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矫治和转化,有效预 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五)实施素质教育提升行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6.构建 “大思政课”体系。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统筹用好国 家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学生读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面加强思政课建设,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优化思政课教 学评价体系,加强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建设,打造形成 一批思政课精品课程。提高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组织开 展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教研交流、教学展示活动,加强中 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 素养,推动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用好红色资源,开展红色主题活动。持续开展 “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等德 育品牌活动。
17.加强科学与文化素质培养。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普 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入实施国家基础教育优秀教 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推荐基础教育精品课,推进教学方式 方法创新。着力在教育 “双减” 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完善 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动社会力 量,推进科学教育与 “双减”工作紧密结合,推动中小学科 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加强和改进中小 学实验教学,推动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开展骨干实验 教师培训,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全面落实《中小学实验教学基 本目录》,为开足开齐开好实验课和做好实验操作考试工作 提供保障。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用好国家智慧教育读 书平台,建立 “市—县—校”三级联动机制,打造书香校园 建设平顶山品牌。
18.强化体美劳教育。 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开齐开 足上好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鼓励学校每天开设 1 节 体育课,每周不少于 1 节劳动课,构建全员参与活动体系, 确保每天 1 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学 生体育竞赛体系。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构建市、县、校、 班四级联动的美育实践活动制度,定期举办中小学生艺术展 演和单顶美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年参加 1 次校级美育活动。 深化中招体育考试改革,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做好中小 学艺术素质测评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防控学生近视。 弘扬平顶山优秀体育美育文化,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学校体育 美育事业的浓厚氛围。加强中小学生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 育,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人生观。在 全市开展乡村学校 “绿色点亮生活,健康保护生命”主题实 践活动,实施中小学(含幼儿圈)食育工程,从小切口破题, 往纵深处发力,推动全面育人,着力塑造我市基础教育新样 态。
(六)实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提高师资保障水平
19.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落 实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教师校 长能力素养提升工程,健全 “ 国培计划” “省培计划” 引领 支持下的五级联动教师培训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师资薄弱环 节改善暨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遴选学员参加省级名师、 省级骨干、优秀中青年教师、教坛新秀、新入职教师等各类 培训,推动建立分层分类分岗教师培训体系、教师专业发展 支撑体系。持续实施教师梯级发展培养工程, 以学科领雁人 才为引领, 以市级名师名班主任为中坚,以市级骨干教师为 主体, 以教坛新秀、教学能手为基础,切实发挥各梯级教师 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市教师专业发展。落实农村特岗教 师招聘、小学全科教师和公费师范生招录、农村优秀青年教 师培养奖励计划等工作,为乡村补充一批紧缺学科高素质教 师。健全教研队伍建设,遴选优秀教师充实教研队伍,加强 教研支撑引领,构建五级教研体系,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 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课例研讨等多种方式,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教 研支撑。
20.推动教师有序交流轮岗。持续深化中小学教师 “县 管校聘”改革,加大教师统筹管理力度,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市城区(含石龙区)集团化办学等形式 推动教师有序交流轮岗,交流的时间一般不少于 3 年。采取 正向引导、政策激励等措施,积极引导鼓励优秀校长、教师 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轮岗,将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 薄弱学校任教 1 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高级职称和特级教师 的必要条件。采取 “一校设编(岗)、多校使用、巡回走教” 等办法,以乡镇中心校为单位、 以教师工作量为依据合理配 置教师,逐步破解农村学校体音美及外语、信息技术、劳动 教育、科学教育等学科教师不足问题。
(七)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赋能高质量发展
21.提升智慧教育应用水平。开展数字校园提升工作, 扩大全市数字校园覆盖面,遴选一批智慧校园试点学校,推 动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纵深发展。强化国家中小学智慧教 育平台普及应用,开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普及应用的 培训。协调基础教育科、教育体育发展中心等部门相互联动, 使平台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促进省、市资源平台的连通, 持续开展 “基础教育精品课”和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 育、信息技术、科学教育等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丰富省、市 平台资源,并着力向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输送好用、有用、实用的地方资源。鼓励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成对子, 合理安排课程,通过结对帮扶,利用市智慧教育云平台的专 递课堂、名师课堂等功能,实现城乡孩子同上一堂课、共享 优质教育资源。继续开展教师数字化素养和应用能力提升培 训工作,指导中小学校开齐开足信息科技类课程,继续开展 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 力,全面增强师生数字素养。继续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 深度融合优质课评比,数字化教育教学课题申报工作,促进 教育数字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22.推广应用国家基础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依托国家基 础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学籍管理、课后服务、控辍保学 子系统全面应用,开展党建德育、校园安全、阳光招生、电 子毕业证、集团化办学等子系统试点应用,着力提升基础教 育管理效能。依托教育部 “ 学有优教”App,搭建家校沟通 渠道,推动基础教育面向公众的管理服务实现一网通办。探 索建立大数据支撑的教育智能评价体系,以数字化赋能提升 基础教育治理水平。
(八)实施综合改革攻坚行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23.推进质量评价改革。推动各县( 市、 区)、各学校 以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为牵引,全面系统贯彻落实国家《幼儿 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 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 南》,充分发挥质量评价引导、诊断、 改进、激励等功能, 推进发展素质教育,切实破除 “唯分数” “唯升学”顽瘴痼疾。研究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增强综合素质评价的 真实性、科学性、有效性,组织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 增强综合素质。
24.深化考试招生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县(市、 区)根据 学位资源布局、入园需求和招生实际,探索实施学前教育服 务区制度,努力保障适龄幼儿就近就便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持续巩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 “公民同招” 改革成果,
指导各县 (市、 区)严格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 女入学制度。推进中考制度改革,探索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 中的应用;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改革试点,探索构建有利 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中考命题 制度,深入开展命题质量评估,建立常态化培训制度和命题 激励机制,提高命题保障水平,坚持推进依标命题、难易适 度、教考衔接,不断提高命题质量。
25.全面推进协同育人。推动形成政府统筹协调、学校 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 落实各方相应责任及沟通机制。探索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中 心,健全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访制度,加快推进中小学家 长委员会 “全覆盖”,推动建立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搭 建网络平台,加强宣传推广,推广使用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开展家庭教育主题宣传周活动,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站点建设。深入实施研学实践教育 “五个一”精品工程,加 强各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研学课程建设,积极申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活动项目支 持,持续吸纳优秀研学教育资源。
三、组织实施
一是压实工作责任。各县(市、 区)教育部门要会同发 展改革、财政等部门依据本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研究 具体措施,抓好工作落实。教育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加强 对基础教育工作的全面管理和科学指导。发展改革部门要将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相关项目纳入当地区域发展规划。财政部 门要健全基础教育各项经费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有效保障扩优提质实施。
二是强化督导评价。各县(市、 区)教育部门要高度重 视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作,加强对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作的 督导,充分发挥督政、督学、评估监测职能,把基础教育扩 优提质行动实施情况纳入督导范围,建立问题跟踪督导机制, 对督导发现的问题要责令其限期整改。
三是加大宣传引导。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对基 础教育扩优提质工作的宣传力度,把基础教育政策措施作为 宣传工作重要内容,鼓励先行先试,及时总结和推广好做法、 好经验,坚持示范引领,引导全社会支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 展,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