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102/2024-00007
  • 发布日期
  • 2024-09-14
  • 主题分类
  • 2024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实施创新驱动引领工程,全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发布日期:2024-09-14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115号
提案者
孙龙飞
标题
实施创新驱动引领工程,全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提案内容

一、提案背景

平顶山市作为河南省的重要工业城市,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产业基础。然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平顶山市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亟须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引领工程,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问题分析

平顶山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政策支持不足: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难以满足创新主体的需求。

2.研发投入不足:平顶山市在研发领域的投入相对较少,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

3.创新生态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创新合力。

4.人才短缺问题:高端创新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

5.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平顶山市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许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和生产力。

三、具体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具体解决方案:

1.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同时,建立政策宣传和执行机制,确保政策有效落地。

2.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增加财政对科技研发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科技创新项目。同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3.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4.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端创新人才来平顶山市工作和创新。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和培训体系,提高本土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素质。

5.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提高科技成果的商业化率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平顶山市的科技创新水平。

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提升平顶山市科技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鼓励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创新成果在国际市场上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国际竞争力。

7.强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包括技术咨询、项目评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同时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

8.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9.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提升平顶山市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推动科技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10.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通过举办科技创新活动、加强科普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科技创新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技创新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

四、预期成果

通过实施本提案的解决方案预期将取得以下成果:

1.平顶山市的政策环境将显著改善,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2.研发投入将持续增长,推动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

3.创新生态将日益完善,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

4.人才队伍将不断壮大,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5.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商业化率将逐年提高,推动平顶山市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6.平顶山市的国际影响力将得到提升,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和优质资源,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际化进程。

7.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8.企业创新活力将得到激发,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

9.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提升平顶山市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10.创新氛围将更加浓厚,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

五、结语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引领工程,全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对于平顶山市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市政协委员,我呼吁各界人士共同关注和支持平顶山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希望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本提案的建议和措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让平顶山市在创新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创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承办单位
科学技术局 人社局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孙龙飞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引领工程,全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问题是目前我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您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对全面打开我市创新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市科技局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举措。现将提案内容答复如下:

一、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

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牵引,市科技局主要从完善创新体系,做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全面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实力,实现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变。

(一)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成立平顶山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加强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推进,建立与省科技厅工作会商机制,在重大项目推进、研发平台布局、创新资源统筹等方面协调联动、协力推动。出台《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等一系列科技政策和奖励文件,完善“1+N”科技政策体系;探索实施重点项目“揭榜挂帅”攻关制度,用市场“赛马”和竞争机制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58.39亿元,增速达20.7%;投入强度2.0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6%)。成功举办2023年河南省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暨第十五届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尼龙新材料专业赛,为城市创新创业积蓄新生力量。

(二)深度开展科技合作。建立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协同发展模式,共建开放性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合作,弥补我市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支持真实生物1800万元,与美国药物专家杜锦发团队合作建设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推动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肺炎治疗药物获批上市。支持“上海交大-平煤神马”联合研发中心1500万元,柔性引进上海交大工程塑料改性等领域6个专业研发团队,在己二酸绿色新工艺等12个领域联合攻关。在尼龙新材料、特高压输配电装备和人造石墨三大优势产业探索建立“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科技合作模式,与张锁江院士、黄伯云院士等团队深度合作,系统承接高端创新资源,高性能工业丝、高速机械开关、新型核石墨等一批原创成果实现规模化应用,成为国内领先的创新“策源地”。

(三)聚力建设区域人才高地。聚焦重点领域、高端紧缺人才,完善“全职+柔性”引才引智机制,以平台为依托、项目为纽带,积极构建“依托产业引育人才、人才引领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扩大市管高校、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用人自主权,坚持引育并重,依托名企、名校等载体,构建完善“引育用留”人才政策体系,相继培育了“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钟建英,“中原学者”张建国等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全市共引进培育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1个,全职、柔性引进高端人才970多名,其中海外顶尖人才1名、两院院士13名。培养高技能人才31.89万人,

(四)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尼龙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压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国家创新平台建设顺利。尧山实验室建设有序推进,省科学院平顶山技术产业研究院、龙门实验室平顶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揭牌运行,省尼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省现代医药产业研究院以及省电气装备、高性能尼龙纤维中试基地等建设进展顺利,实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产业化”有机衔接。积极打造高端检验检测平台,加快推进国家尼龙新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省能源及尼龙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提升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服务基础。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创新平台载体782家,其中省级以上292家,实现了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

二、下步工作安排

按照相关批示精神,紧盯政协提案指出的短板问题与建议,立足平顶山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谋划融入全省区域发展布局,聚焦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首要任务,推进平顶山从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全面构建科技创新体系。高质量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生态建设,聚力打造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

(二)高质量推动创新要素发展。聚焦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部署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高能级平台“提能造峰”、企业创新平台“扩量提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高层次人才“汇聚提升”。

(三)聚力落实建设指标任务。按照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精准分析研判我市各项指标在全省的定位,全力完成各项建设指标任务,力争入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2024年5月3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