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102/2024-00006
  • 发布日期
  • 2024-09-14
  • 主题分类
  • 2024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日期:2024-09-14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81号
提案者
裴秋德
标题
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案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创新摆在全省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了“十大战略”之首。我市第十次党代会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创新高地,营造优质创新生态,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让创新成为新时代平顶山最鲜明的标识。

平顶山市中小企业在不断进行创新实践,推动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依然遭遇着一系列内外部、宏微观的制约因素,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创新实践活动效果的传播、提升,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外部限制性因素

(一)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在创新项目咨询、创新价值评估以及风险投资融资等方面都缺乏专业机构的支持与帮扶,支撑自主创新的各类信息匮乏,从而导致自主创新的周期较长,或创新成本较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存在着专业性不强、服务项目少、服务面窄以及深度不够等现实问题,公共服务能力还较为薄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健全。

(二)创新供给主体能级不够

科技服务业发展较慢,省级创新创业载体仅8家,综合性创新服务平台较少。市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技术载体数量偏少。截至目前,河南省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4家,而我市仅有7家,而周边地市中,许昌24家,南阳20家。

(三)本地区整体缺乏创新人才

近几年,本市“人才新政”成效显著,但由于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等,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希望与知名大企业合作,而企业希望与名校合作,以提升各自品牌实力,平顶山本地缺乏知名高校,中小企业资金有限,企业科技人才不足,且由于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薪酬待遇、企业发展前景等各种因素,无法对优秀人才产生吸引,地方高校与本地企业双方难以建立起长效协同合作关系。

二、内部限制性因素

(一)创新资金匮乏

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经济实力不高、资金管理水平有限、积累有限,使得市场融资机构对中小企业信任感较低,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着“贵、慢、险”的难题。同时,创新本身就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意味着高风险,所以中小企业能拿出的和愿意拿出的创新资金有限,企业更愿意将资金用在投入周期短、回报率高的项目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目前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感到人才难求,创新实践力不从心。根据调研发现,本市企业在基础研发意愿、能力和水平上明显不足,缺乏高端的研发团队和核心研发人员,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更加不足,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势需进一步培养、提升。此外,部分企业在人才招聘与培养过程中缺乏长远规划,只以满足当下或短期需求为重点,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

三、提升我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建议

(一)建立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外部提升路径

1.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

一是打造创新头部企业,丰富创新资源供给。借鉴一流创新生态系统地区经验,围绕我市战略性主导产业,以企业自身发展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孵化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并在各成长阶段给予精准服务和扶持,实现在地产业化。目前,独角兽、单项冠军、瞪羚企业招引难度较大,可通过在人才引进、行政审批、投融资金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给予重点支持等,挖掘引进这类企业的新兴业务或项目,扩大本区域创新种群。

二是优化创新环境,提升服务水平。首先,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借助“万人助万企”活动,充分发挥我市“首席科技服务员”机制,切实走访企业,因企制宜,积极帮助企业分散风险,创新成果转化等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其次,借鉴深圳、福建等地经验,宽严相济助推创新。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增强创新政策包容性,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与大企业同样的机遇和保障,打造“英雄不问出处”的宽容环境。最后,构建对科技创新长期稳定支持的政策氛围。保证宏观创新政策的连续、完整和稳定,形成稳健的市场预期,使企业家确保创新的长期投资。

三是完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政府服务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政府经济职能和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可依托高新区、智汇岛建设以及各县区中小企业对口服务部门等主体,积极搭建、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融资担保平台或机构,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提升自主创新的成功率。

2.畅通互动网络,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围绕我市尼龙新材料、电气装备等重点产业,整合政产学研各方资源优势,先行搭建针对性创新联盟,如借鉴江苏、上海、山东等地产业技术研究院模式,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地方性专利库与检索服务等联结在一起,鼓励其中人才、技术、资本等充分流动,形成创新合力。紧抓“1+8”郑州都市圈新机遇,及时出台人才引进、创新平台建设等相关优惠政策,充分利用都市圈更广阔的要素资源,探索推进与郑州、洛阳项目合作、联合攻关、技术引进等合作机制,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步伐。

3.高校、科研机构加强技术人才服务

在平高校密切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创新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在加强学生专业理论、技能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能吃苦、乐奉献等精神品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或在平自主创业。

高校应与科研机构发挥自身特长主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认真落实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或采取企业人员到高校、科研单位学习轮训等方式,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合作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

(二)建立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内部提升路径

1.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机制

企业要切实根据未来发展规划制定积极有效的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和培养方案,切忌求才心切、揠苗助长。突出职业愿景的激励作用,降低未来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和不安。人才使用过程中,充分尊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保护员工的首创精神。通过有效的激励,如发放奖金、提升职务、创新命名权,甚至创新成果折算成公司股份等形式充分调动全体员工踊跃开展各种类型的创新活动。

2.构建多元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创新仍是中小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可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和相应的创新成本,更重要的是,协同创新可以进一步提升创新成果的实施转化率。中小企业在充分利用横向协同创新优势的同时,自身亦要提升市场敏感性和对产业发展的预判能力,善于维护和捋顺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在产业内展开有效的纵向协同创新,新产品和新服务的针对性更强、市场占有亦更快。在开展协同创新的活动中,要协调好合作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创新成果所有权,避免出现权属不清、创新成果无法市场化实现效益的现象,从而损害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承办单位
科学技术局 商务局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裴秋德委员:

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81号提案“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存在问题与对策”已收悉。现结合平顶山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将有关办理意见报告如下:

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全面做好科技工作的核心基础。近两年来,市科技局会同税务、财政、工信等八部门成员单位,协力构建了“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创新主体培育体系,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广泛聚合创新资源,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创新型企业培育量质齐升、两年翻一番。2023年全年组织112家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首次认定、97家企成功获批,通过率87%,总数达398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90家,均位居全省第7位。抢抓省“双百”企业三年一周期的窗口机遇,对标选定29家企业辅导申报,省“瞪羚”企业实现从“1”到“22”的跨越式发展,本次入选总量居全省第6位。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2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个多百分点,创新型企业总量高质突破800家,整体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万人助万企”年度考核评价中,承担的两项工作取得满分成绩。创新型企业突破800家,平高集团、舞钢公司、铁福来、神州重工等领军企业主持或参与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持续在特高压电气装备、功能纤维、超纯金属、人造石墨等领域技术领跑。

一、具体措施

(一)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出台创新主体培育专项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从部门协同市县联动、分类赋能政策、梯队培育机制、社会化培育服务、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生态营造等多个维度,为创新型企业成长提供全过程要素保障。二是施行科技创新券制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仪器设备购置、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等给予每年最高50万元奖补,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三是实施首席科技服务员制度。从市、县两级科技部门中遴选熟悉科技政策的人员充当首席科技服务员,实现800家创新型企业“一对一”精准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工作方法。针对机构改革后,县(市、区)科技工作力量弱化局面,主动适应创新主体培育从植树造林向生态育林模式转变,推动工作从“企业跑路”向“数据跑路”、精准培育转型。一是实施梯队培育。对全市1.1万余家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数据标定,精准画像,摸清工作底数。建立动态化创新型企业三级梯次培育后备库,市县联动分类指导,“一企一策”补短板,加速创新型企业培育进程。二是完善全过程服务。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分县区开展多形式政策宣讲,为培育对象提供研发核算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创造、高企申报预审核等贯穿培育全过程服务,全面提升企业运用科技创新政策红利能力。三是开辟绿色通道。建立重点企业工作会商制度,对产业骨干企业提供“组团”上门服务,及时化解科技发展难题,储备重大创新需求。针对真实生物账面没有销售收入仅有捐赠行为发生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短板,我们开通绿色通道,邀请省技术、财务专家组长到公司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帮助其完成高企申报工作。

(三)汇聚创新资源赋能。创新资源匮乏是我市科技工作最大短板,综合运用平台共建、联合技术攻关、“鹰创华夏”创新创业大赛、产业发展咨询、参加行业论坛、域外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化与中国化学纤维协会、长沙市碳基材料联盟、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家级智库、产业强市、知名高校同频共振,广泛汇聚创新资源,赋能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我们将在既有工作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力争“十四五”末,创新主体数量再次翻番,总量突破1500家。

(一)建设全要素的创新主体培育数字化平台。实现创新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为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打造精准抓手。

(二)开展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动态掌握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转移动态,适时预警;结合多要素对高价值专利进行评价,为重大创新项目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三)持续提升创新资源承载能力。引导获批的产业重大创新平台提升基础资源开放服务能力、技术创新服务能力,以及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服务能力,充分“聚能”“释能”“赋能”,激发创新“裂变”;稳步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全覆盖,高效提升创新能力;深化开展科技创新专题活动,完善创新图谱资源,实施精准对接。

2024年6月24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