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102/2024-00005
  • 发布日期
  • 2024-09-14
  • 主题分类
  • 2024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打通堵点难点,提升我市科技创新水平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9-14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78号
提案者
吴会亭
标题
打通堵点难点,提升我市科技创新水平的建议
提案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汇聚创新人才,培育高科技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实现较快发展。但是,由于产业基础、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我市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难点和堵点。

一、存在问题

(一)前端基础研究薄弱。据统计局数据,我市科技创新投入过于依赖企业,来自企业的经费占98.5%,比全国点高出21.1个百分点。而科技创新的前端基础研究,投入周期长、见效慢、不确定性大,企业往往不愿意进行持续且稳定的基础性研究投入,产业科技创新“重后端、轻前端"现象严重。

(二)关键核心技术匮乏。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稳步增长,但大量核心高新技术仍依赖进口或外援,尤其5G应用,人工智能,基础软件,高端芯片,新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的“卡脖子”问题,已成为制约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短板。

(三)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够通畅。产学研用合作存在技术供给与需求脱节,合作模式单一,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科研人员普遍缺乏主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科技成果评估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完善也使技术供给方在产学研合作中顾虑重重。

(四)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政策存在知晓率低、门槛过高现象,如使用资质限制,使一些具有创新和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支持;有些政策申请审核流程繁锁、兑现条件难以实现,阻碍了政策落地见效。

二、对策建议

(一)健全基础研究支持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一是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多元化的机制,推动基础研究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适当方式加大支持,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扩大基础研究资金来源。二是统筹整合创新主体资源。发挥院所、高校在基础性、前沿性学科的技术储备优势,探索原创性科技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构建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对接融通的良性循环。三是优化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模式,实施好省优势学科培育联合基金,通过典型示范,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和科研团队投入基础研究工作。

(二)聚焦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做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一是以建设科技强市为目标,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基础,聚焦我市产业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芯片、半导体应用、网络安全、生命健康、生物育种、新材料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分类施策、联动实施一批重点研发计划。二是以任务驱动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联合体、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布局建设,提升科技策源能力。三是通过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实现关键技术合力攻关,力求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自主创新为主、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新局面。

 (三)创新制度供给,促进产学研用融通。一是提高科研单位和高校等解决产业需求的积极性,改变以“乙方心态”被动参与的状况。科学统筹应用科研经费,提高企业及“链主”单位自主命题、自主决策、自主优选真才实学团队的能力。二是改善企业科技资源较为短缺的处境,帮助企业加强研发体系建设,出台政策倒逼资金、人才等要素向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流动,持续提高知识产权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三是不断完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经济主战场、从核心技术到产业应用的机制,充分尊重科研人员学术研究方向和产业化方向,总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经验,及时将有效做法上升为制度性安排,实现产学研用良性循环。

(四)加大宣传引导,提高创新政策的适用性。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普适性政策的适用范围。强化政策落实,加大对创新政策落实的监督力度,使有关政策切实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加强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方式,提升创新政策的知晓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辅导,帮助企业了解和掌握有关政策,引导积极申报享受创新政策奖补。

承办单位
科学技术局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吴会亭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打通堵点难点,提升我市科技创新水平的建议》收悉,建议富有建设性和针对性,对提升我市科技创新水平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市科技局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举措。现将提案内容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科技局围绕提升我市科技创新水平,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从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贯通产学研用、多渠道开展科技政策宣讲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一、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引导和激励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全市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创新活力持续增强。2022年,我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到58.39亿元,增加10.02亿元,同比增长20.7%;投入强度2.06%,比上年同期提高0.22个百分点,投入增幅和强度均居全省第五位。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多方式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优化研发投入结构,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积极引导综合实力较强的行业领军研发重点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等科技型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

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市科技局首创科技创新专题工作机制,指导企业加强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40余项,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型恶性肿瘤靶向(创新)药物研发及临床应用”、神马实业“尼龙新材料核心原料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工业化”、平高集团的“系列化环保型真空柱式断路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分别获得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支持跃薪智能、慧鑫源生物、平顶山学院申报省重点研发专项,3个项目获立项支持。己二腈、对位芳纶产业化项目开工建设,功能性纤维、环保型GIS、特殊性能钢、短流程石墨和半导体碳化硅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投放市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三、开放合作贯通产学研用

以平台为依托、项目为纽带,指导企业完善“全职+柔性”引才引智机制,实现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尧山实验室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董绍明院士团队、中宜创芯与浙江大学杨德仁院士团队、国玺超纯与中原金属实验室何季麟院士团队建立深度合作,促成一批关键项目和技术落地转化;信瑞达、国玺超纯进入华为生态链,有效化解创新资源匮乏难题;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促成奥峰新材等6个项目合作签约,深度融入环省科学院生态圈建设。“中原学者”“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等一批本土专家脱颖而出。铁福来中原学者工作站挂牌,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原学者工作站填补我市医疗领域空白。

四、多措并举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一是实施首席科技服务员制度,选派市县两级首席科技服务员204人,对接高企和科技型中小企业495家,采取召开政策宣讲培训会、上门走访调研、设立服务热线等服务形式,累计服务企业1148家(次),征集并解决需求10603条,开展产学研对接重点活动27次。二是省、市、县三级共选派201名科技特派员,组建19个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扎根基层一线开展服务,累计开展农业科技会诊687次,开展科技帮扶5533次、服务26650余人,开展技术培训28627余人次,攻克、解决关键技术(难题)436项,引进新品种63个,推广农业新技术321项,建立示范基地29个。三是开展科技服务综合体工作,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常态化征集创新需求和问题机制。2023年,共征集12个县(市、区)战略、项目、平台、人才、企业、载体六类创新需求740余项,办结省级需求167项、市级353项、县级93项,办结率达到83%,有关做法在科技日报进行了报道,我局被评为全省科技服务综合体工作先进单位,为全省全面开展科技服务综合体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做法。

2024年5月3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