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102/2024-00001
  • 发布日期
  • 2024-09-19
  • 主题分类
  • 2024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加大小微企业科技发展与创新力度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9-19 浏览次数: 浏览
建议号
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72号
建议人
​叶晓娜
标题
关于加大小微企业科技发展与创新力度的建议
建议内容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市有关职能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下,全市广大小微企业顺应时代发展,克服三年疫情带来的经济迟滞低迷等各种困难,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引进新技术、培育新技能,积极探索运用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夹逢中求生存的小微企业发展之路,生产力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涌现出了一批"科技小院"、"绿色农产品"等小微企业依靠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发展的先进典型,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小微企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市小微企业在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1、资金不足。小微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用于科技研发和创新,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2、 人才匮乏。小微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3、技术落后。部分小微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4、信息闭塞。部分小微企业对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了解不足,影响了企业决策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中学习时强调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发展以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更是全市小微企业发展的生存之道和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小微企业科技发展与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小微企业的生产力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全市人民。因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小微企业的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降低融资成本。

2、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技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小微企业员工的科技素质。同时,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小微企业。

3、推动技术升级与创新。鼓励小微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同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建立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行业动态、市场需求、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和政策走向。

5、促进产学研一体化。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小微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同时,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技术指导与支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承办单位
市科学技术局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叶晓娜代表:

现结合我局工作职责,对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72号建议做出如下答复意见:

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全面做好科技工作的核心基础。近两年来,市科技局会同税务、财政、工信等八部门成员单位,协力构建了“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创新主体培育体系,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广泛聚合创新资源,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创新型企业培育量质齐升、两年翻一番。2023年全年组织112家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首次认定、97家企成功获批,通过率87%,总数达398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90家,均位居全省第7位。抢抓省“双百”企业三年一周期的窗口机遇,对标选定29家企业辅导申报,省“瞪羚”企业实现从“1”到“22”的跨越式发展,本次入选总量居全省第6位。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2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个多百分点,创新型企业总量高质突破800家,整体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万人助万企”年度考核评价中,承担的两项工作取得满分成绩。创新型企业突破800家,平高集团、舞钢公司、铁福来、神州重工等领军企业主持或参与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持续在特高压电气装备、功能纤维、超纯金属、人造石墨等领域技术领跑。

一、具体措施

(一)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出台创新主体培育专项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从部门协同市县联动、分类赋能政策、梯队培育机制、社会化培育服务、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生态营造等多个维度,为创新型企业成长提供全过程要素保障。二是施行科技创新券制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仪器设备购置、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等给予每年最高50万元奖补,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三是实施首席科技服务员制度。从市、县两级科技部门中遴选熟悉科技政策的人员充当首席科技服务员,实现800家创新型企业“一对一”精准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工作方法。针对机构改革后,县(市、区)科技工作力量弱化局面,主动适应创新主体培育从植树造林向生态育林模式转变,推动工作从“企业跑路”向“数据跑路”、精准培育转型。一是实施梯队培育。对全市1.1万余家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数据标定,精准画像,摸清工作底数。建立动态化创新型企业三级梯次培育后备库,市县联动分类指导,“一企一策”补短板,加速创新型企业培育进程。二是完善全过程服务。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分县区开展多形式政策宣讲,为培育对象提供研发核算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创造、高企申报预审核等贯穿培育全过程服务,全面提升企业运用科技创新政策红利能力。三是开辟绿色通道。建立重点企业工作会商制度,对产业骨干企业提供“组团”上门服务,及时化解科技发展难题,储备重大创新需求。针对真实生物账面没有销售收入仅有捐赠行为发生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短板,我们开通绿色通道,邀请省技术、财务专家组长到公司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帮助其完成高企申报工作。

(三)汇聚创新资源赋能。创新资源匮乏是我市科技工作最大短板,综合运用平台共建、联合技术攻关、“鹰创华夏”创新创业大赛、产业发展咨询、参加行业论坛、域外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化与中国化学纤维协会、长沙市碳基材料联盟、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家级智库、产业强市、知名高校同频共振,广泛汇聚创新资源,赋能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我们将在既有工作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力争“十四五”末,创新主体数量再次翻番,总量突破1500家。

(一)建设全要素的创新主体培育数字化平台。实现创新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为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打造精准抓手。

(二)开展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动态掌握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转移动态,适时预警;结合多要素对高价值专利进行评价,为重大创新项目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三)持续提升创新资源承载能力。引导获批的产业重大创新平台提升基础资源开放服务能力、技术创新服务能力,以及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服务能力,充分“聚能”“释能”“赋能”,激发创新“裂变”;稳步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全覆盖,高效提升创新能力;深化开展科技创新专题活动,完善创新图谱资源,实施精准对接。

 

2024年6月2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