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等突出特征,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具有解决“卡脖子”、“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等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是中小企业中的优秀代表。“专精特新”已成为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共识和必由之路。
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认定门槛过高。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一是市场占有率证明提供困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要求提供市场占有率证明文件,主导产品要在省内占有率排名前无,大部分企业没有权威的行业协会,或数据来源不清晰,提供比较困难。二是银行信用等级证明提供困难。目前包括工农中建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都不再对企业银行信用进行评级,最多就是出具无违规证明,提供起来沟通成本很大。三是项目数据要求的难点。专精特新项目申报,需要提供过往2个以上年度的审计报告,要求营业收入达到1000万,负债率不超过70%,增长率数值为正增长,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3%;最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指标都不是很理想,即使一些成长性较好的企业,除正增长率要满足外,还要满足负债率、研发费用投入占比等条件,这个标准会使一大部分中小企业被淘汰掉。四是主导或参与行业标准制定证明提供困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要求提供近两年内主持或者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满足此条件。
(二)受产业结构限制,传统产业较多。平顶山因煤而兴,传统产业较多,表现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面也是如此。在全市已认定的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绝大多数属于装备制造、水泥制品、石墨等传统产业,信息技术、电子科技类的新兴产业较少,市场发展潜力有限。
(三)普遍缺乏人才,创新能力有限。就现实情况来看,地处中部地区的市及县以下市场主体各类人才普遍缺乏,尤其是创新技术人才更为匮乏,从而造成企业的创新能力有限。在人才引进方面:一是中小企业引进人才的办法不多,高工资和高奖励是常用手段,甚至是一锤子买卖,缺乏对人才引进后持续的创新激励,缺乏拴心留人的长效机制,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二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引进人才机制不配套,政府出台的各类人才引进政策,更多是倾向于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针对民营中小企业“招才引智”的政策措施有限,造成中小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无法享受到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三是人才引进重外轻内。在人才引进上重学历轻经验、重引进缺培养,往往重视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引进,忽视了对已引进人才及本企业经验丰富的一线人员的挖掘和培养,造成高层次人才引不进来,内部有经验的人员留不住,造成人才匮乏。四是由于人才缺乏,加之创新发展研发费用投入大、研发成果转化周期长等原因,造成中小企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在技术层面多以引进技术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导致产品无领先优势,市场认可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小,利润小,企业经营困难。
(四)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高。一是普遍存在融资困难问题。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小企业发展的头号难题,即使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就面临融资困难的难题,如果遇到经济疲软、银根紧缩等,融资就难上加难。二是资金周转困难。中小企业处于小微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的中间,有不少是依托于大中型企业而生存的,在销售价格、回款快慢等环节缺乏自主权,影响和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三是成本上升压力。近几年因疫情、环保等原因,上游主要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下游产品价格提高空间有限,造成企业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企业经营困难。
(五)相关激励保护措施不系统不完善。近年来国家为稳定经济大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比例、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续实施缓缴税费政策等一系列税收政策措施,各级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补充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措施是通用的,缺乏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需要不断提升政策的靶向性和精准度。
二、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尽最大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一是首先发挥金融信贷支持作用。首先要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其次是建议设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帮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偿还贷款利息解决贷款断点问题。二是发挥科技经费指引作用。积极帮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向国家、省科技部门申报科技项目,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充分享受科技经费支持和优惠政策扶持,实现快速发展。
(二)尽快建设高效的技术服务平台。一是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由省、市、县(市区)科技部门牵头整合资源,共享行业信息,为“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设计、信息、研发、试验、检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服务。二是组建产业技术联盟。按照行业划分,由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升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龙头企业牵头,推进企业创新团队、产业联盟等建设,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资源支撑。
(三)千方百计强化产学研合作。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我们平顶山高校不多,更应该与驻平高校开展专项产学研科技合作活动,努力做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有高校合作背景、重大科技项目有高校合作支撑、产业联盟有高校对口支持。二是优化协同创新。主动走出去,做好与郑州以及与我们产业结构相近的高校、科技部门的合作工作,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将其科技成果向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转移,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合作模式。三是抱团取暖技术互补。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不多,每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发展战略,要引导企业之间技术互补,抱团取暖,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合作共赢。四是采取“柔性”引进人才机制。考虑到地级以下城市引人留人的条件限制,大力采取“柔性”引进人才机制,就是人才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为我所用,重要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重要的是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不断完善激励保护“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良好环境。一是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持续细化落实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减税降费措施,激发企业研发动力,同时为投资该类型的其他企业减免税费,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二是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奖励基金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梯度支持细则,并为处于种子期、风险高、投入高的企业提供初创期保障性风险资本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支持。三是进一步研究完善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体系,探索建立更加有利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土地、财税、金融、投资、人才等领域的灵活机制,放宽市场准入,促进人才、数据、技术等各要素充分流动,不断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