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化工是重要的基础性行业,化工行业最重要的通用基础化工原料“三酸两碱”(硫酸、硝酸、盐酸和烧碱、纯碱)中,其中3个都是盐化工主导产品,几乎所有的细分化工行业都要用到。我市盐化工行业基础较好、优势明显,但也存在规模优势不突出、碳排放水平较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实现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一、存在问题
(一)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
全省共有盐定点生产企业4家,我市有3家;氯碱企业8家,我市有两家。在工业盐以及食用盐方面,我市企业产能在省内市场具有较强话语权。但氯碱方面,现有氯碱发展和氯碱化工股份公司烧碱年产能分别是20万吨和15万吨,与省内的联创化工(济源市)、昊华宇航化工(焦作市)相比,产能明显偏低,造成生产边际成本过高,与省外龙头企业相比更是差距甚远。
(二)产业链条相对单一
氯碱发展和氯碱化工股份现有产品均为离子膜烧碱,以及氯化石蜡、三氯化铝等低附加值的耗氯产品。产品单一造成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经营状况受市场波动明显。氯碱化工因附近企业上下游配套较好能够实现较稳定的盈利外,氯碱发展连续多年微利,其PVC树脂生产装置因亏损已关停。河南省金大地化工(漯河)等盐化工企业产品线较为丰富,产业链条长,盈利较为稳定。特别是三年疫情期间,由于居家办公成为常态,三聚氰胺(又称密胺)广泛用于家具、餐具等生产,行情一路看涨,采用高压法生产三聚氰胺的盐化工企业绝大多数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三)生产成本较高
盐化工行业,特别是离子膜烧碱生产能耗普遍较高。每吨烧碱平均耗电量在2000度以上,占生产成本超过60%。根据国家、省发展改革委通知要求,全省氯碱等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而西北地区类似企业每度电价格通常在0.3元以下,甚至不足0.2元。同时,离子膜烧碱生产也是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在国家全面实施“双碳”战略背景下,一旦碳排放权交易全面强制推开,盐化工行业生产成本将进一步上升。
二、对策建议
(一)扩大主导产品产能
平煤神马聚碳材料公司在聚碳酸酯生产过程中副产大量废盐水,其中含有一定有机物,如直接送回附近的盐田抽采盐水有一定影响,如采用蒸干处理则消耗大量能源。建议依托氯碱化工股份公司,尽快启动聚碳材料公司废盐水综合利用项目,建设20万吨离子膜烧碱生产装置,为将来聚碳材料公司聚碳酸酯二期(年产30万吨PC)项目提供烧碱、液氯等原料支撑。
(二)积极延伸发展新产业
建议依托氯碱发展或氯碱化工股份公司,发展高附加值的耗碱耗氯产品,实现氯碱平衡。如氯化亚砜、氯化苯甲酸、三氯氢硅、环氧树脂、碳酸锂回收等等。环氧树脂应用广泛,在汽车、电子、建筑等行业的前景十分广阔,且BPA型环氧树脂生产消耗双酚A,与聚碳材料公司形成配套。三氯氢硅下游可延伸到高纯硅烷,生产过程既能够消耗氯气,也能够消耗离子膜电解槽副产的氢气,产品附加值较高。
(三)谋划实施碳减排项目
建议利用弛放气中的二氧化碳,在现有氯碱企业附近谋划实施纯碱生产项目。如采用联合制碱法,按照物料平衡估算,每吨纯碱生产大约需要消耗1.16吨原盐、0.35吨合成氨、1.25吨二氧化碳,所需原料均能就近解决,且消纳二氧化碳能力较强。纯碱用途广泛,受锂电池、光伏等新能源行业利好带动,近年来纯碱市场行情较好。实施纯碱项目不仅将改善现有产业结构,还能掌握碳减排工作的主动权。
(四)降低用能成本
建议考虑给盐化工企业适当配置一部分光伏、风电等绿电指标,降低用电成本。利用盐穴压缩空气、全钒液流、磷酸铁锂电池等多种方式,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布局储能项目,平衡工业用电峰谷价差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