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马倩倩代表:
您在市人大第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促进民营企业良性发展的建议》的建议收悉,经我局和市科技局、人社局、市场监管局、工商联等单位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强化政策支持
近年来,市政府制定了《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惠企纾困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平顶山市推动小微企业上规模实施方案》、《平顶山市促进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平政〔2022〕10号)、《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市场主体提能升级激发活力的若干意见》(平政〔2022〕10号)、《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平政〔2020〕14号)等一系列含金量高覆盖全面的惠企政策,从财政支持、人才支撑、金融服务、服务保障等方面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设立市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资金规模3000万元,围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轻工纺织、绿色食品7大产业领域,重点支持尼龙新材料、碳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半导体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轻工纺织、绿色食品等12个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链式改造提升项目。
二、提升企业创新驱动力
1.优化创新环境。充分发挥市委科创委办公室作用,加强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推进,建立与省科技厅工作会商机制,在重大项目推进、研发平台布局、创新资源统筹等方面协调联动、协力推动。出台《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等一系列科技政策和奖励文件,完善“1+N”科技政策体系。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全面落实省、市惠企政策,近3年来落实省市奖补经费3.2亿元。
2.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持续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行动。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四级梯度,动态建立全市专精特新优质中小企业重点培育库,按图索骥、重点培育。截止目前,全市培育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头雁企业6家、瞪羚企业22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83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个,省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5个,省“瞪羚”企业2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5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提升至79.5%,高新技术产业增长9.2%。
3.集聚平台创新资源。创新平台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企业创新策源能力的重要载体。全市高度重视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省市奖补等科技政策,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目前我拥有创新平台国家级11家、省级336家、市级490家,实现了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在这些平台中,依托民营企业组建创新平台60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76家,市级430家。
4.完善科技助企服务。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征集创新需求和问题,共征集6大类创新需求380余项,清单式推进、台账化落实、销号式管理。在省内率先实行首席科技服务员制度,实现创新型企业“一对一”精准服务全覆盖,安排市县两级首席科技服务员237人,对接高企250家、科技中小企业348家,采取政策宣讲培训、科技活动周、走访调研、银企对接等多种方式共服务企业1213家(次),累计征集需求10770条,解决需求10770条,受到广大科技型企业的肯定和好评。
三、助力企业招才引智
1.健全人才引育机制。先后制定出台《平顶山市“十万大学生集聚工程”实施方案》《平顶山市“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扩大市管高校、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人事自主权的若干措施》等配套政策,不断提升人才政策环境。依托“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平台,常态开展招才引智。实施“十万大学生集聚工程”。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学科和重大项目人才需求,打造“双一流”高校引才平台创建活动、“千企百校”人才合作对接活动、省内外巡回引才等8大活动品牌,计划利用5年时间,引进10万名各类大学生来平留平就业创业。创新实施“优秀硕博人才招引行动”,聚焦我市7大产业集群和12条产业链发展,强化高素质人才战略储备,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重点引进工学类、理学类、农学类、医学类、管理学类、经济学类等专业急需紧缺人才。
2.激发各类群体返乡创业。全力支持各类重点群体和小微企业创业就业,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和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为创业者提供“金融护航”。在原有机关企事业单位自然人担保的基础上,扩大自然人反担保范围,自主创业农民申请贷款,本村村“两委”委员、党员也可作为担保人,有效提升政策可获得性。持续开展“信用社区(村)”评定工作,通过“创业贷款+信用社区(村)”模式,为辖区内居民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免除反担保。2023年,全市共认定创业信用社区(村)253个、信用户390人,向返乡创业农民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48笔5.14亿元。
3.加大技能人才培育力度。一是充分调动企业、院校及社会各类培训机构积极性,加快培养一批社会紧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共同投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在推动企业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的同时,坚持职业技能竞赛引领。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建的引领作用。三是完善民营企业职称评价制度体系。推动制定符合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和工作实际,贴近民营企业用人需求的职称评审标准。建立职称评审“直通车”,符合要求的民营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可直接破格申报高级职称。
4.深化开展企业培训。持续深化实施“百名企业家培训工程”,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合作,通过专家授课、考察参访、融通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培训;定期组织企业参加省中原领军企业家培训班、民营企业家主题研修班、企业家国际交流考察、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人才培训等专项活动,全面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创业能力。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学员数量达万余人次,受到企业家的广泛好评。
虽然今年我们开展了部分工作,但是与您建议中的“全市民营企业实现良性发展”还有一定距离,下一步,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在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增强企业的创新内驱力和创新能力。聚焦企业需求,一企一策,帮助企业招才引智。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恳请您今后一如既往地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4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