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释放潜能 推动形成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态势
赵国良 民建平顶山市委会主委
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今年7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而从以往改革开放的发展路径来看,作为扩大开放主阵地的经济开发区无疑是改革的先行区。我市开发区应抢抓和利用好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机遇,依托固有的资源条件,加快吸引凝聚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先进经济要素,形成能够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新优势,推动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态势。
一、我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现状。
(一)目前,我市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在去年8月份全省组织的开发区改革阶段性评估中,我市有6家开发区综合评分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占全省六分之一,宝丰高新区在全省开发区改革工作座谈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在今年6月21日召开的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议上,我市作为工作成效突出两家省辖市之一做了交流发言。
(二)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和提升。平顶山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获批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尼龙新材料为主导的平顶山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成效明显,获得2022年度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2022年,我市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8.5%,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该指标在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中位列全省第6名。
(三)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目前,全市20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被纳入新序列管理,评估评价结果位列全省第一档。2022年度新申报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家,两类创新平台累计达到70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天安煤业、平高集团、神马实业、巨龙生物)、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6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0家。
(四)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培育和创建了高新区和平煤神马集团2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2022年度协调市、县两级谋划和开展了双创系列活动48项。协同市科技局、高新区、市发投公司等高标准完成了高新区“智慧岛”建设工作。
二、现阶段我市开发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生动力不足,过度依赖政策红利。我市开发区的发展大多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优惠和较低的土地成本,走“减税招商”“以地引资”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量的快速扩张而忽视了质的提升,一些企业入驻之初多是考虑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税收等优惠,随着各类要素成本的提高,出现企业根植性不强的问题,部分企业流向成本更低、更优惠地区。我市开发区尚未能形成一套可以提供良好内生动力的创新驱动机制,随着政策优势弱化、土地空间和环境容量不断缩减,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日益明显。
(二)产业重复建设,缺乏统筹协同机制。我市开发区存在同质化现象,造成开发区主导产业集中于少数产业,且传统产业占比较重,效益好时专注于内需扩大产能,产能需求过剩后,已无力对外投资。同时为了吸引企业,同质化园区只能被迫参与政策优惠竞争,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削弱了园区间相互合作、功能互补的基础条件,制约了区域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比如尼龙化工产业,今年以来受国际油价和原油供应不稳定影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同时由于尼龙行业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价格战导致行业整体利润下降,以致于一些尼龙化工企业今年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三)规划仍需调整,配套体系有待完善。我市开发区发展模式偏重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由于区位条件优势有限,以致于对开发区与城市协同发展的规划不足,产城融合发展缓慢,缺乏成熟的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园区的城市功能滞后,物流通道、能源通道、信息通道和生活服务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四)要素保障不足,仍需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我市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致使资金利用效益较低。由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迫切需要改善投资环境,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吸引外地、聚集本地的经济要素,推动产业迅速发展。二是科创平台有限,创新能力不足。我市虽已初步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但由于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等问题,科技创新体系的带动效应仍未能有效发挥。三是人才资源流失短缺问题。由于我市总体发展水平仍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公共服务水平也还远远低于东部,受生活环境和子女教育等因素影响,目前还尚未形成人才资源和优质要素向我市转移的双向流动格局。人才资源短缺是影响我市开发区创新驱动能力的最大短板。
三、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我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统筹协调,加速推动开放协同发展。一是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通过强化功能定位,在推动各类开发区形成各自独特的产业优势和功能特色中,扩大开发区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各级各类开发区在转型升级中要避免同质化和同构化发展倾向,避免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再次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二是促进区域协作和资源整合。引导开发区从产业孤岛走向开发区之间的生产合作。积极推动具有门户地位的产业龙头开发区成为开发区间生产合作的网络核心,以“飞地园区”、“合作共建”、“委托代管”等模式开展区域合作或组建跨区域联盟。推动开发区科技、人才、资本和政策配置等资源互通,强化创新平台、资本平台、产业平台、服务平台等平台共享。
(二)强化要素支撑,完善高质量发展环境。一是打造金融要素集聚新高地。谋划出台支持金融类企业降低运作成本、鼓励创新、人才培养、产业集聚等系列政策;大力引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信托等金融业态和区域总部。使园区开发在资金运作方面,除了银行贷款、财政、BOT、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传统融资模式外,还能采用信托融资、引导基金、股权私募基金、融资租赁等新模式作为辅助。二是把开发区打造成创新平台。各类开发区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和优势,建立符合市场需求和园区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创新研究所以及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的实验测试平台,应鼓励企业成立自身研究机构承接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和技术转移,消化吸收为自身发展动力,着力打造产、学、研、金、介、政“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三是建设适应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的人才队伍。人才引进方面,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放开开发区人才招聘限制,鼓励开发区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建立产业精准引才、全球柔性化引才、“人才飞地”等多途径人才引进模式,对急需人才和外国专业人才建立绿色通道。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应加强教育和培训,提升当地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鼓励中外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流转方面,政府应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我市与发达地区的联系,以促进人才流动和共享;加强开发区之间、省市县区之间人才和干部的交流互动,将开发区打造成人才和干部的培养基地。
(三)发展智慧园区,赋能开发区转型升级。推动条件较好的开发区以云计算、物联网为支撑,建设集成基础服务、行业服务和政务服务联动的园区服务应用平台,以及集成基础设施、安防管理和公共职能的园区管理应用平台,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政务服务、金融服务、招商引资等需求,构建产业链上下游+行业应用的产业生态圈,提升园区的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和产业资源统筹利用水平。
(四)推进绿色发展,筑牢高质量发展基底。一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生态保护和优势资源开发,着力发展低耗能、低污染和高科技含量的高端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形成结构优化、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的绿色产业体系。二是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资源配置,做好用地供给、批后监管、后期跟踪等相关工作;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提升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确保土地资源利用提质增效。三是引导园区企业主动适应环保新常态,切实增强底线意识,坚持走绿色循环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