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乡居民在吃饭的观念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来的吃饱到吃好再到现在的吃安全,食品安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就我市而言,也出现过多起食品安全事故,尤其是过期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话题。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并非偶然,对行业声誉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也引起了社会伦理道德的危机,大量过期食品的不当处理将恶化环境污染,并对食品产业的良性发展造成巨大冲击。过期食品的处置问题逐渐成为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难点和盲点,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思想意识有待提高。社会诚信水平总体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不讲诚信、不讲道德、不守底线的问题在不同行业都时有发生,食品行业同样如此。为了牟取暴利、降低成本,有些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低劣的食材和不合格的食材生产食品,有的甚至故意销售过期食品,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隐患。
二是监管执法有待改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仍相对滞后,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现行法律法规对超过保质期食品仅规定了禁止经营、退出市场、做好相关记录等,并未涉及实质性的处置,日常的执法监管从力度上、密度上、深度上、频度上都不够,偏重于异地或者本地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后进行大检查、严执法,在执法环节也存在执法不严、处罚不重、违法犯罪成本低等情况。
三是产业发展有待规范。近年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地摊经济”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鼓励,舞钢也不例外,但在鼓励支持“地摊经济”的同时,忽视了各类地摊小食品的安全隐患,对从业者放松了管理监督,从业者是否办理了健康证、采购的食材是否合格等都需要规范监管。另外一些食品企业大多规模小、分布散、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质量安全管理能力较低,尤其对过期食品的处置尚未形成联动和长效机制,在食品的可溯源系统塑造、过期食品专用销毁场地建设、过期食品大数据处理等方面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针对上述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因此建议:
一是强化治理,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以零售业和餐饮业集中地为重点地区,以大型超市、便利店、学校食堂、企事业单位食堂等为主要对象,加大对食品的监督检查力度,特别要建立健全过期食品处置管理制度,严查过期食品退货记录及索证索票制度落实情况,严厉打击销售、赠送、随意扔弃过期食品的行为。将专项整治常态化,对过期食品违法犯罪行为从严从重从快处罚,增加食品安全违法成本。同时,应进一步提高经营单位对过期食品自行销毁的证据保管,明确临近过期食品的标志说明,规范临近过期食品的促销和赠送行为。
二是优化扶持,加强食品领域信息平台建设。针对当前食品行业鱼龙混杂、管理困难、过期食品回收困难等状况,应着力优化扶持一批大型食品生产、配送、零售、回收企业,尤其应大力培植有实力的食品连锁企业,以规模化及集约化来实现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尤其要重点支持生鲜食品的电商平台发展,利用大数据平台和高效的物流系统,解决过期生鲜食品的集中处理问题。建议以食品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鼓励食品连锁零售企业采用技术先进的采购、配送、结算、退货等系统,实现食品全流程监控和可溯源的大数据管理,令问题食品和过期食品无处藏身。大型连锁便利店采用了国际领先的自动退货系统,及时高效地显示、回收、处理了过期食品和临近过期食品,但由于这套系统费用过高,小店难以购买。政府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扶持、推动、津贴此类信息集成系统的广泛应用。
三是固本清源,加快问题食品销毁设施建设。精准发现和快速收集问题食品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如何高效、低成本、无污染地集中销毁问题食品则是另一难点。对集中回收和处理问题食品的零售和物流企业实行适当的补助政策,构建有利于问题食品快速回收的物流系统,并着力兴建多个专用于销毁和掩埋问题食品的处理基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把问题食品转化为再生能量,如肥料、饲料等,实现变废为宝。
四是加大宣传,设立问题食品有奖举报制度。在强化市场监管的同时,应广泛宣传,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站等宣传媒体,加强对问题食品安全工作的综合报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群众对问题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引导群众参与到维护食品安全的工作中来。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奖励机制,对举报有功人员进行现金奖励,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和食品销售企业的内部人员举报,从而发动人民群众来监督,使违法者无可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