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12410400005452882N/2024-00001
  • 发布日期
  • 2024-07-24
  • 主题分类
  • 2024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建议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4-07-24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337号
提案者
田彬、李博
标题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建议的提案
提案内容

乡村振兴是中国重要的发展战略,直接关系着农业经济建设水平。在此发展背景下,应充分调查农业经济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的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应用农业资源,推广新型工艺技术,提升农民的综合水平,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础上,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业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一定不足。表现为:中国城乡差距较大,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新技术应用范围狭窄、机械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因此,应基于乡村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科学方案,提升科技水平,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建设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传统农业经济运营模式,在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增加经济收入,以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下要求建设现代化社会,重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升生活水平。在此背景下全面发展农业经济,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发展农业经济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提升农民生活水准的基础上,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速度,为农村发展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助力农村经济快速提高。其次,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构建完整的农业经济系统,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实现集约化与规模化运营。第三,可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引导农民深入学习新的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第四,可以促进农村与城市的互补发展。通过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与创业机会,增加社会财富。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械化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未设立完善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加之工作人员职业技能掌握不足,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二是大量中青年流向城市,农村老龄化问题严重,缺乏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源。留守的老人由于自身年龄与观念的问题很难接受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土地管理模式,其农业生产的技术和手段也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农业还有很大的基距。

三是农村农业人才严重缺失、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与操作技能,农业生产观念落后,学习积极性较差,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较低。

四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受气候、环境、市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的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较差,国内需求量下降,出现滞销问题,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是加强机械化政策扶持。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区域内农机发展不均衡问题,正确认识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首先,政府部门应针对农业机械投入与农民购置机械设备制定合理的补贴方案,给予资金补贴,降低农民经济负担。其次,应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合理开发新产品,创新经营模式,充分展示农业机械的优势。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支持,强化宣传推广力度,引导更多农民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为当地普及机械设备打下基础。

二是更新农业机械质量与种类。应引入多种形式的金融政策机制,为购买农机设备的农户提供低息贷款补贴项目,及时更新农机产品质量与类型。各研发机构应结合市场对农机设备的具体使用要求,加大科研力度,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工艺提升农业机械设备质量水平,丰富机械种类,确保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农业机械,提升生产效率,加快种植业、养殖业的机械化发展进程。加强与高校、农业机械研究所等机构的合作力度,强化研发水平,保证研制的农机设备可以满足群众的种植需求。

三是设立完善的农机服务体系。政府部门应加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为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厂家与农户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农业机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首先,政府部门应重视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增加资金投入,打造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服务模式,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服务机制的支持。其次,县级农技服务站与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应推广分享农机科技示范园成功经验,提升农机服务管理质量与技术水准。最后,应加强农机技术与质量的监督力度,针对不同的农机设备制定不同的技术要求与使用标准,严格审查市场中的农机设备。根据当地民众种植需求,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电视广播、微博平台等加强宣传推广,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并主动成为农业机械发展的参与者与监督者。

四是组建专业农业人才队伍。农业技术人员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应充分重视农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使其学习更多先进的种植方法,并出台鼓励政策,提升薪资待遇,优化工作环境,调动工作积极性。重视农民的培养工作,以村集体为单位组织群体学习,了解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知识。指导农民使用手机电脑获取不同渠道的农业信息,并通过互联网自由发布信息,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党的二十大指出应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整治城乡人居环境。因此,还应引导农民形成生态环保意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科学处理生产生活垃圾,实现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为了调动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应设立激励措施,评选优秀村民,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形成先锋榜样,引领示范更多的农民参与学习,真正培养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组建高水准的职业农民队伍。

五是建立多层次风控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应科学化解金融风险,加快改革金融体制,对金融风险进行专项整治。尤其农业经济具备一定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为了充分保护农民的资金财产与基本权益,相关部门应出台完善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一方面,应针对农业保险出台专业法律条例,严格约束农业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比如可以针对农业保险设立财政补贴与配套高额补贴政策,并针对不同的保险业务出台专项法律机制,涉及农业经营到农民个人健康等各个层面,确保农民行使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应强化与民间资本、社会资本的合作力度,全面分担农业经济风险,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双层防护,并分散农业保险企业的风险,促进保险行业的稳步发展,助力农业经济。

六是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了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各区域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发挥区域优势。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在遵循生产与服务理念的前提下,结合不同地形特点开发观光旅游项目,打造鲜明的品牌文化,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吸引更多消费者。期间第一产业应着重发展农林牧渔现代高效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改善农民经济收入;第二产业应重视农产品加工业,支持预制菜发展,引入精深加工技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第三产业应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经济的多样化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农文教旅,畅通产供加销环节,振兴农业产业项目。期间应将农业专业服务组织转化为综合生产服务机构,根据村民要求提供针对性服务,还应引入“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设立现代农业产业园与田园综合体,实现规模化种养殖,打造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

承办单位
平顶山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田彬、李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建议”的提案收悉。经与市农业农村局共同研究,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积极作为、多措并举,持续发展农业经济、不断推动乡村振兴。

一、积极落实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户购置和更新农业机械。2004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7亿元,补贴各类先进农机具近10万台,受益农户达到8万余户,带动社会资金18亿元。截至目前,2024年我市争取中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6813万元,较去年增加830万元,将根据即将出台的《河南省2024-2026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施意见》开展好相关工作,不断满足农户购机需要。

二、加大农机推广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农机化推广项目,以项目为抓手,做好主要粮食作物机收减损、保护性耕作、玉米籽粒低破损机械化收获和花生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等为重点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对1家省级农机化示范基地和11家市级农机化示范基地开展规范化建设,新培育并挂牌一批市级农机化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广应用多种适合我市的农机化技术,保障粮食稳定生产。

三、优化农机服务体系。以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对合作社进行走访调研和指导服务,了解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合作社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规模化服务。依托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16家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和35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不断提升农机作业和应急能力。开展河南农机云平台建设,邀请农机手携机入驻平台,以信息化手段高效调度机具、有效服务农户。

四、聚力发展主导产业。指导引导各县、市把主导产业向大、优、强方向培育,辐射带动肉牛、生猪、食用菌、果蔬、鸽业等产业发展壮大。围绕主导产业,持续加大“外引内培”力度,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精深加工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大、品牌引领优势明显的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大力打造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等发展载体,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广“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发展模式,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务实延伸产业链条。围绕我市确定的主导产业培育方向,梳理完善“一图谱六清单”,同步建立工作台账,实行跟踪推进、动态管理。坚持以优化布局延伸产业链,构建县域产业融合新格局。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以价值链筑牢利益链,创新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新模式,有效推动农业种养、精深加工、电商物流、休闲观光等产业之间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弥补产业链“接二连三”不足。

六、持续打造优质品牌。坚持将品牌化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力推进“两品一标”工作,持续提升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品牌知名度,着力培育一批产品品质优异、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和示范带动效应强的农产品品牌。积极组织优质农产品参加国际“农交会”、“农洽会”等展销活动,不断提升绿色食品产业链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让更多大而美、小而特的鹰城品牌“走出去”“亮起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