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投资“风向标”、发展“晴雨表”,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将优化营商环境同法治政府、诚信政府、数字政府建设结合起来,在企业准入准营、金融服务、政策创新等方面,为企业经营提供了很多便利,经营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但就目前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各部门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整合度较低,数据共享不充分,影响“一网通办”功能的发挥。同时对“一件事一次办”和实行综窗受理工作中数据在网上的推送和接收造成阻碍,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线上办理能力较弱。
二是土地供应不足,部分企业有扩大生产规模或投资新产业项目的意图却难以找到合适场地,部分招商项目也因无处落地而夭折。更有甚者,各部门都强调要超前谋划、提前介入、靠前落实,全力服务项目落地,但在实际工作中,土地征收报批等工作依然进展缓慢,影响企业获得感。
三是企业融资困难发生转变,由过去的融资难转变为“大额融资难”,部分企业家表示,现在百万元级的融资,银行审批流程已非常便捷,但企业面临小额贷款用不上,扩大生产需几千万资金又融不到的尴尬。同时,银行要求到期全额还本后才能续贷,使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打造数据共享渠道。建议从省级推进政务数据共享,梳理各行业部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面向公众服务的业务系统,向市县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按需开放业务系统的共享数据接口,整合构建全省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积极践行“最多跑一趟”的服务承诺。工作人员要真正做到让企业一次听明白,一趟全跑完,有关材料上交后,就可以在家安心等结果,相关程序则由政府部门自行内部流转,而不是一次说一件,跑完这件跑那件。
二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全面梳理批而未供存量土地,通过逐批次调查、分析存量土地特点,有针对性制定不同存量的消化措施,采取划拨供应、拍卖出让等方式对批而未供的存量土地进行分类处置,切实盘活闲置土地,提升土地利用率,保障项目用地。做好低效用地处置工作,将土地资源有效整合,做到真正物尽其用,时刻保障项目有户可落。构建部门、企业沟通协调机制,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审批服务,全力破解项目审批流程长、耗时多、来回跑等难题,真正实现“拿地即开工”。
三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建议市财政每年直接注入定额度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方式,壮大一批有发展、有潜力的企业,形成一定的带动机制。鼓励银行积极向上级争取金融资源政策倾斜,争取贷款审批权限的下放,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引导各银行量体裁衣设计信贷产品,重点推广无抵押信用贷、科技贷、知识产权抵押等新型贷款产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