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跟踪调查,目前超过30%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且数量递增快,年龄越来越小。其中有6.6%的学生对自己做否定评价,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大约有3-4%。由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学生因遇到困难挫折导致不良心理失衡,自我封闭、自卑、厌学、焦虑、妒忌、敌视,甚至离家出走、仇恨、校园暴力等各种失控行为时有发生。多年来我市教育主管部门非常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多工作和努力。当前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已纳入学校工作范畴,但没有真正融入学校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社会环境影响上。学校教育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中小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倾诉和宣泄,形成了心理障碍。
2、组织机构设置上。目前对各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置标准没有明确和强制性的文件要求,只是参考教育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标准(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等文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置也明显不足,虽大多数中小学设置了心理辅导室,但配置参差不齐。学校由于心理健康教师数量稀缺,心理健康教师大多归政教处管理,既有教学任务又要承担心理辅导和学生心理档案管理,难以满足学生心理辅导需求。
3、教育教学目的上。一是学习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学生学习压力大,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造成心理问题。二是家长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误区。三是中小学生自身心理不健全。由于中小学生阅历浅,认识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同学之间的非正常攀比现象、相处问题等,导致出现了许多困惑、烦恼问题,甚至发生校园暴力事件。
4、课程设置上。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的主要科目,相对升学率这个硬性指标而言,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个软性指标,国家颁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文件多是建议和希望而非硬性规定,因此心理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应付检查多,实际落地少。学校配备的相关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学校或不同班级的发展不平衡。主城区学校开课年级、课时安排不等,而乡村学校更是无从谈及。中小学也没有专门心理健康教材,目前仅有极少学校建立了班级心理联络员或心理互助小组,仅有少部分学校完成对学生的心理测试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
5、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素养良莠不齐。有的学校没有配备专业心理学教师,有的学校没有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学习。目前规定高中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是心理专业毕业,但对初中和小学没有这项要求。同时中小学心理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科研活动的比例偏低,在心理辅导技巧的实际操作方面仍然十分薄弱,应对中小学生厌学、逃学、校园暴力事件,常见的教育手段多为纪律处分,而没有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辅导。
为此,建议:
1、各级各学校主要负责人尤其是校长要高度重视,制定刚性措施,明确机构配置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评价中的权重,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出明确要求,根据学校区域和性质明确相应专兼职心理教师的配备人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出台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标准基本要求,为心理辅导教师设立专门的教研组。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规范化学校建设和示范性学校建设的办学标准,及等级学校评估和教育强区(县)、强镇(村)的评估指标,加强对工作规范化的督导检查。同时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拨款,明确学校心理辅导室的经费投入,保障每生每学年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少于10元,每个心理辅导室使用面积15-20平方米。减小区域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力争城区学校心理辅导室覆盖率达90%,农村学校覆盖率达70%以上。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加心理教师的编制、经费倾斜。每500名学生配置一名心理辅导教师,每个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教师至少有2名以上,其中2名教师中必须有1名心理学毕业的专职教师和1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统一和提高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的入职门槛,设立心理辅导教师的专项培训计划,对心理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后续教育。增加科研立项,积极引导学校心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和科研,形成良好机制和浓厚氛围。加大对全体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的力度,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度,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配合开展预防、干预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暂时不具备干预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学校,在有条件的地方由政府购买第三方专业组织的心理服务。
3、加强家长心理知识教育,建立家长教育体系。一是设立家长教育研究机构,或者在现有机构中增设家长教育研究项目;二是把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三是实施家长教育工程,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师相关机制,明确注册、执业资格等相关规定。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校协作,通过家长会、家长讲座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立足地域特色开发农村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开展家庭教育情况问卷调查,建立“教师—家长”定期心理健康沟通,并记入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采取有效措施辅导已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建立档案进行跟踪。
4、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一是各中小学校在设立心理辅导室的基础上,开通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并将有关信息放置到学校公告栏等显著位置。二是切实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功能,为学生提供倾诉和释放压力的场所,经常性地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监控、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减小危机事件对师生的消极影响;发挥好心理辅导、筛查与转介、家校整合等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三是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组织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到场景模拟,举办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等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四是充分利用好校外教育资源,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相关公益机构或专业人士到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巡讲等教育活动。
5、广大农村中小学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加大乡村学校心理教育投入,注重留守儿童性格培养,避免他们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而形成自卑、自尊心强、叛逆等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质量,避免因缺乏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走上辍学之路。
6、加强督导检查。由上级主管部门不定期抽查各校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比,由查资料转向访问问卷,把考评结果作为学校综合业绩的一项主要内容,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抓牢抓实。同时要对因不作为而出现严重问题的学校进行问责。主管部门综合发力,真正把习总书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