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近年来,平顶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粮食产量自2018年以来连续多年超过220万吨,实现稳中有进。目前,我市现有耕地总面积约473万亩,其中高标准基本农田317余万亩,自2016年起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过200万吨,高标准农田区域粮食产量较之前普遍提升,个别地块单产达到750公斤。村民收入明显增加,土地流转收益每亩提高100元以上,订单收购价格每斤提高0.1元以上。同时,我们积极发展农业新兴业态,在叶县仙台镇依托3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乡村旅游示范点,并建设智慧农业物联中心和农产品展示中心,在宝丰县建设小麦优质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但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差、起步晚,发展还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2019年至今,我市先后将中央资金约11亿元和地方资金约5.2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建设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仅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投资,每亩就需要3000元以上,自“十二五”以来,我市农田水利建设标准普遍偏低,一般在每亩1100-1600元之间,资金缺口较大,财政压力不断上升。
二是统筹规划力度不够。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区域,因归属农业农村、水利、交通、电力等多部门交叉管理,存在前期规划统筹不协调的问题。农田道路建设、灌排设施、输配电设施建设等缺乏统筹协调规划,影响了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发挥。
三是基础设施管护不到位。农田建设中“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较为普遍,个别地方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本着“谁受益、谁使用、谁管护、谁负责”原则移交给当地乡镇、村委后,由于缺少管护资金、管护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部分基础设施因损坏后无人修理造成无法正常使用。
为此,我们建议:
(一)改进投入方式,拓宽资金的来源。各县(市、区)尤其是农业大县要利用好“地方融资、省级贴息”的优惠政策,通过申请政府专项债券和使用政策性贷款进行融资,达到加大投入,缓解县级财政紧张的效果和目的。鼓励各地各级通过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形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拓宽资金来源。
(二)健全统筹机制,提高规划合理性。各县(市、区)要整合行政资源,成立由农业农村、水利、自然资源、财政等部门参加的协调组织,统筹调度协调各类基础设施的修建。紧密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和国土空间、水资源利用、城乡建设等规划,充分利用各县(市、区)不同的自然条件,争取制定更加完善的规划,以便更加高效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加强后期管护,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按照“谁受益、谁使用、谁管护、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发挥“县级政府主导、乡镇负总责、村为主体”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一是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功能,构建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专业管护人员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有效落实管护责任。二是通过制定易操作、好落实的规章制度,通过奖惩措施对损坏道路、沟渠的现象进行管理,以此强化管护理念。三是通过宣讲会、发放宣传页、制作短视频和微信群等渠道向村民做好宣传工作,让村民真正认识到他们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受益方、爱惜爱护基础设施是在维护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