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579217291/2024-00007
  • 发布日期
  • 2024-06-20
  • 主题分类
  • 2024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加强丘陵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建议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4-06-20 浏览次数:76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47号
提案者
岳绍辉
标题
关于加强丘陵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建议的提案
提案内容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出台了多项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也不断加大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扶持力度,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但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推进,丘陵山地的基本农田逐渐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范畴,而丘陵山区基本农田条件特殊,原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案和要求不能满足建设要求,改善丘陵山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问题已经非常迫切。下面以鲁山为例,就加强丘陵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议如下:

一、基本情况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伏牛山东麓,淮河流域颍河水系沙河上游,东邻宝丰县、叶县和平顶山市新城区,西接汝阳县、嵩县,南邻方城县、南召县,北靠汝州市、宝丰县和平顶山市石龙区。鲁山县地势西高东低,西、南、北三面环山,东与黄淮平原相连,地貌类型多变,有山地、丘陵、平原、河流、湖泊等,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鲁山县耕地面积84.23万亩,基本农田面积近70万亩,现有高标准农田总面积35.62万亩,其中2019年以前实施面积为8.3万亩,2019-2022年实施面积为27.32万亩,2023年计划在丘陵山区实施面积5万亩。目前鲁山县高标准农田平原区已经全部完成建设任务,今后建设重点将向丘陵及山区的基本农田倾斜。

二、存在问题

1、地理条件恶劣。受地形地貌影响,丘陵地区地势条件差,基本农田地块细碎分散,坡度大、不平整,农田路网渠网配套程度低,部分农田失修、河滩地土层薄、土壤养分贫乏、土壤板结、保水保肥性能差、土地产出率低,机械化作业难度大,难以实现大规模集中连片建设,群众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

2、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地区丘陵山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于上世纪60-70年代,如昭平台灌区始建于1966年,1972年建成通水,南北两条干渠134.7公里,支渠34条,长277公里,目前除南北两条干渠可以正常使用外,支渠、斗渠、农渠和毛渠及提灌设施几乎全部损坏;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虽然在丘陵山区实施了10多年的水窖工程,但因选址不科学、缺少水源、漏水、损坏、管护不到位等原因而废弃,地下水资源匮乏,灌溉条件基础差,农民靠天吃饭的现象普遍存在。

3、政策支持不够。根据上级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每亩补助1500元(中央和省市县四级补助),即使在平原地区也免强可以实施,而在丘陵山区基本农田要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取水难度更大,建设材料、设备购置、人工费用不断增加,相对改造投入将更加巨大。同时,高标准农田均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对管护工作不够重视,缺少专人进行农田水利设施的巡查,使用主体更多精力在于经营,同时作为所有者的农户也未能参与建后管护。

三、意见建议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2035年前要把所有的基本农田全部建设为高标准农田指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对昭平台灌区内的提灌设施、斗渠以下渠系和田间工程续建配套为重点,加大渠道衬砌力度,加快末级渠系节水改造;二是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全面摸排,对现存水利设施建设情况、运转情况、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对亟须整治的病险水库、水塘、堰渠、水窖等水利设施分类开展除险加固、整治治理;三是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科学规划选址田间深水机井,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实施提灌、管灌、喷灌高效灌溉方式,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力。

2、加大多元投入力度。目前国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每亩1500标准进行补助,对于平原区勉强可以,但是丘陵山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加大补贴力度,不断提升补贴政策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普惠性,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和引导建立健全农田水利投融资平台,建立多元参与的共建共赢机制。

3、建立长效共管机制。一是明确县乡村三级农田水利设施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健全后续管护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田长效管护机制,应用数字化量化、电子档案管理,随时追踪农田建设管理情况;三是落实管护资金,所需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予以保障,防止出现“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等问题,使建设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承办单位
市农业农村局主办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岳绍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丘陵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丘陵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关心,我局对您提及的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多元投入力度,建立长效共管机制的建议很重视,征求相关方面意见,经与市水利局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规划建设方面。与水利等相关部门加强联系,有效利用我市六大灌区现有设施,对丘陵山区末级渠系进行合理优化设计,综合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控制及分行业约束性水量配置等情况,在优先使用地表水的情况下,合理开采使用地下水资源。全省在每年的11月都是高标准农田“管护月”,在全省会进行一次全面的农田水利设施摸排,对发现问题的水利设施会及时的维修整改,同时各县区都完善的制定相应的管护办法,对于日常的维护起到一定得补充作用。

二、资金投入方面。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河南省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省财政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根据国务院及省政府有关规定及农田建设形势需要等进行评估合理计划投入。同时我们也向上级部门继续申请资金对丘陵山区的高标准农田有针对性的加大补贴力度,用于改善土壤厚度,另外,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引导金融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等方式用于项目管护。河南康龙众口农业有限公司、宝丰县万家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河南天硕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都在逐步参与共建共赢机制。

三、提升管护方面。(一)抓高位推动、组织领导到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制定管护意见,县级领导落实责任,县乡政府负主体责任,村级组织全面管护,项目移交乡政府,并张贴标志牌。(二)抓资金筹措、投入保障到位。政府财政、项目结余、社会资金按比例分配。引导社会资金,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管护资金专款专用,用于维修、购置、补助等。(三)抓探索实践、模式创新到位。近年来,结合各县市管护实践,探索创新管护模式。一是引入商业保险,例如:舞钢市每年购买机井100元商业保险,防范管护风险。二是购买社会化服务,例如:叶县委托国源水务公司进行市场化管护,确保设施正常运行。三是用水户协会负责管护,例如:郏县移交管护权,建立专业维护队伍,实现了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目标。

(四)抓问题整改、监督管理到位。建立通报约谈机制,市委、市政府定期约谈存在问题的项目县,确保落实管护工作。常态化开展设施排查,建立举报电话,受理并及时维修。组织百日整治行动,确保问题及时解决。

我们将认真研究您的建议,积极采取措施,努力解决问题,确保丘陵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顺利推进,为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再次感谢您的建议,我们期待着您的持续关注和支持。 

 

2024年 6月 2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