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指明了科学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全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奋斗目标,以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方向,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业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制约着我市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全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主导产业定位逐步明晰。根据加快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各县(市)确定了“一主两特”产业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生猪、肉牛、乳业、食用菌、鸽业、硒麦等特色主导产业。
二是主导产业规模逐步壮大。目前,我市生猪存栏量230万头,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养殖企业69家。全市基础母牛存栏7.2万头,肉牛存栏21.17万头。全市奶牛存栏2.92万头。奶牛存栏在全省位前四。全市食用菌年均种植总量4.3亿袋,总产量38万吨,年产值28亿元以上。全市存栏种鸽100万对以上,出栏乳鸽1200万只,鸽业产值达3.6亿元。全市已发展富硒小麦5万余亩,形成绿色富硒农产品产业链。
三是产品加工链进一步拉长。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精深加工,建设生猪屠宰企业5家,年屠宰能力100万头以上;建设肉牛专业化屠宰线2条,年屠宰能力10万头以上,建设牛肉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牛肉4.5万吨;建设规模化肉鸽屠宰企业2家,年加工屠宰乳鸽90万对以上;建设硒麦深加工企业2家,硒麦精深加工能力达7.5万吨/年。
四是“两品一标”取得新成效。目前,全市有效期内“两品一标”总数达177个,其中绿色食品生产企业90家,产品16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2个。同时,培育了“郏县红牛”“舞钢鹁鸽”“平顶山韭菜”等9个知名区域品牌,打造了“创大挂面”“中原红饮料”“汝州三粉”等83个有影响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
二、存在不足及困难
(一)精深加工能力不强。我市围绕生猪、肉牛、鸽业、食用菌、优质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全市现有农产品初加工企业12家,精深加工企业8家,突出问题就是数量少,发展规模不大不强,且规模小、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与当前我市农业产业产品的规模还不相适应,与周围地市相比,我市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创新不足,缺乏品牌龙头企业支撑引领。多数企业都是以生产初级农产品为主,精深加工端是短板,三产融合发展不高,产业链“接二连三”不足。如,鲁山县和宝丰县食用菌作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目前还是以生产初级产品,没有通过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二)品牌效应辐射不足。我市已取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企业,大多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多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缺乏“头雁企业”带动。农产品品牌发展有一定基础,可能在小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可以走出省、在全国有名的产品品牌极少,品牌效应辐射范围小,品牌市场价值还没有充分彰显。比如,叶县创大面业,用硒麦加工的营养面、挂面等,产品品质很好,也是绿色富硒食品,但是品牌价值不高,与知名企业克明面业、想念食品三全食品等品牌还有较大差距。
(三)招商引资力度不大。部分县(市、区)涉农招商的针对性、精准性、积极性不强,在大员上阵抓招商、编制“四张图谱”、开展“四个拜访”、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做得还不够,辖区内有实力、有规模的知名龙头企业偏少。项目谋划不够系统深入,围绕优势特色产业谋划的大项目、好项目较少。
(四)技术人才相对匮乏。我市目前在乡村产业发展,特别是主导产业发展方面还面临着技术人员匮乏,与高校衔接不畅,在吸纳高技术人才落户发展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在人员技术培训指导方面还不够系统全面。如,我市高校普遍缺少农业、农学相关专业,招才引智方面,对农业高科技人才引进还没有出台针对性举措,吸引力相对不足。
三、下步意见建议
(一)强化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将衔接补助资金、涉农整合资金和产业发展奖补资金,优先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在重大项目谋划、重大规划制定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在企业融资、金融贷款方面给予农业企业特殊优化政策,多措并举,不断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真正让扶持政策落地见效,让企业落地生根。
(二)强化龙头培育,促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借力全省开展的“万人助万企”活动,积极争创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省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广“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发展模式,逐步培育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产业联盟。
(三)强化标准化建设,提高集约化水平。围绕粮食、果蔬、食用菌、生猪、肉牛、乳鸽等特色主导产业,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我市农村土地流转,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综合产能,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四)强化延链补链,助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引育精深加工企业,建立研发平台,研发深加工技术,在精细化分割的基础上,生产不同特色的熟食制品,提高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做优面制品。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专用面粉、特色面制品加工能力。依托我市绿色富硒小麦种植优势,积极申报省字头、国家级产业发展中心,研发富硒功能性食品,提升营养健康指标,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满足细分市场需求。做强肉制品。实现生猪养殖就地屠宰加工,不断提高猪肉深加工比例,加快屠宰分割、冷链仓储、食品加工、副产品加工全产业链发展。做优食用菌。依托鲁山、宝丰食用菌种植,积极培育引进食用菌加工企业,变“生鲜菇”为即食休闲食品、保健食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做特果蔬制品。推进果蔬产地初加工,提升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干燥、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初加工能力,降低初级产品损失率。做大鸽业。围绕舞钢鹁鸽,做好育种、初级产品加工后半篇文章,大力培育优质种鸽,发展好乳鸽、鸽子蛋深加工,推动企业由单纯的养殖向养殖加工一体化综合企业发展。
(五)强化校企联合,构建技术人才厚度。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中原农谷实验室等高校实验室的对接合作,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和专利技术,围绕生猪、肉牛、食用菌、鸽业等主导产业,强化研究研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整体效益。加大我市农业研究院所、高校涉农人才引进和涉农专业设立,构建农业产业人才技术支撑,为我市农业产业长远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技术保障。持续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积极办好新型经营主体培训,提高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促进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与质量并举、规模与效益并进。
(六)强化品牌打造,构建知名品牌体系。围绕“绿色、有机、地标”工作,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知名品牌,努力打造由国优、省优和“鹰城名优”品牌农业构成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体系。创新产销对接平台,线上线下多措并举,让农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直播、电视台纪录片展播和各级博览会、对接会、展销会等平台,宣传推介我市优质农产品,扩大“鹰城名优”市场美誉度和影响力,构建一批在国家、省层面叫得响的鹰城知名品牌。同时,要放眼全球,推动鹰城知名品牌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推动我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