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579217291/2024-00005
  • 发布日期
  • 2024-06-20
  • 主题分类
  • 2024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加大柞蚕养殖扶持力度的建议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4-06-20 浏览次数:147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51号
提案者
岳绍辉
标题
关于加大柞蚕养殖扶持力度的建议的提案
提案内容

柞蚕业作为我省鲁山、南召等地的传统特色产业,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柞蚕养殖和丝绸加工业曾是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和出口创汇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柞蚕放养量逐年萎缩。近年来,柞蚕养殖虽有回暖趋势,但受政策、自然灾害等影响,群众参与养殖的积极性不高,业态发展贡献值不大。为此,加大柞蚕扶持力度,重振柞蚕养殖,对于助推乡村振兴极具重要意义。

一、鲁山、南召柞蚕业发展现状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鲁山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和南召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是全省保留下来仅有的两个职能部门。

鲁山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下设1个蚕业工作站和6个国营柞蚕原种场,常年柞蚕放养面积8万亩,放养量1000kg左右。鲁山还有10万多名农民长期在云南、贵州、四川等20多个省份,设立固定柞丝绵加工厂点,年加工原料茧壳3500吨,生产柞丝绵2800吨,年加工销售柞丝绵被140万床,销售收入约15亿元。

南召县拥有省级蚕产业化集群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3家。南召县有柞蚕企业注册商标98个,省著名商标5个,市知名商标2个。南召县有科技研发平台5家,专业技术人员248人,成立了多个蚕茧深加工的高科技企业。

二、鲁山、南召柞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蚕坡面积萎缩,蚕籽放养下降。鲁山养蚕高峰时期,有柞坡养蚕80余万亩,蚕籽放养量近7000kg,1万余户3万余人从事柞蚕养殖、丝绸生产加工。2021年和2022年,全县常年柞蚕放养面积不足8万亩,放养量1000kg左右,涉及农户仅700余户;南召县养蚕高峰时期,15个乡镇211个行政村,有78%的农户从事柞蚕生产,拥有养蚕专业村近百个,柞蚕籽放养量在10000kg左右,而2021年和2022年蚕籽放养量不足2000kg。加之养蚕伐坡等劳动强大大,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等因素,对柞蚕养殖造成了一定冲击,致使部分蚕坡闲置、蚕农转行,影响柞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蚕坡设施落后,抗灾能力不强。由于蚕坡多处于15°~50°丘陵山地,养殖坡场道路条件差,机械运输不方便,同时离村庄较远,水、电配套跟不上,给蚕农生产、生活和管护带来了不便。另外,柞蚕养殖受天气(特别是低温冷害、高温热害、连阴雨灾害等)、农药污染、虫鸟害等因素影响较大,产量很不稳定。

三是链条延伸不足,三产融合不够。目前柞蚕产业一产规模不能有效扩大,二产几乎为零,三产试点示范项目尚在探索。柞蚕业产品尚停留在蚕蛹食品和蚕丝制品初加工阶段,蚕蛹、蚕茧、蚕丝的高端产品研发不足,深度开发不够,像蚕蛹蛋白粉、蚕丝骨钉、蚕丝面膜、蛹虫草胶囊、蛹虫草口服液、药物颈枕、蛹虫草、蚕蛾酒等蚕蛹食品、药品、化妆品等系列特色产品还是空白,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需要。

四是发展氛围不浓,政策支持不足。一是对蚕农购买蚕种、修剪蚕坡机械、防鸟网等设备的财政补助宣传力度不大,蚕农养蚕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二是林业生态保护与柞蚕发展存在供需矛盾。一般蚕坡失养三至五年,栎树树干胸围达到6cm即纳入林地保护,若要伐坡养蚕需办理复杂的手续,限制了原有蚕场的利用和柞蚕业的增量发展;三是柞蚕养殖尚未纳入农业保险财政补助范畴,柞蚕养殖风险较大,影响群众养殖积极性;四是缺乏现代养蚕人才支撑,先进生产技术、加工工艺、经营模式等得不到应用,如鲁山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自2006年以来,17年没有招录蚕业专业人才。

三、柞蚕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加强基地建设。一是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作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推进柞坡流转,扩大柞蚕养殖面积和生产规模。在生产基础设施、技术服务、防鸟网、伐坡机购置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支持。二是加强柞坡修剪管护,对现有密度低下的蚕坡进行点橡补墩,对每年轮伐的柞坡推广柞树修剪技术,恢复树势,提高叶质叶量,改善柞蚕养殖条件,提升养殖示范基地质量。

(二)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建议省市林业部门与蚕业部门结合林业政策,研究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对原有的蚕坡伐坡管理进行明确界定,简化相关伐坡手续,化解林业保护和柞蚕养殖用坡之间的矛盾,支持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建议省市加大扶持力度,将柞蚕养殖纳入农业保险财政补助范畴,对蚕农养殖保险进行补贴,降低养蚕风险,激发群众柞蚕养殖积极性。三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投入,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和服务,在制种、伐坡、养蚕、收购、存储、加工、销售等环节为蚕农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四是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发挥洋秀才和土专家作用,联合河南省蚕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教育机构,加大技术人员培养和培训,解决技术人员断档和蚕农科学养蚕技术水平不高问题。

(三)多业融合发展。柞蚕产业是典型的三产融合的基础性农业产业,应加强柞蚕茧前茧后产业链开发,进行蚕、茧、蛹、蛾、丝等资源多元利用,提高资源多元化利用程度。一是打造优势特色柞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引领基地,加快柞蚕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促进一产的养蚕户提高直接产值;二是选择专业合作社及养殖大户等进行柞蚕卵、蚕、蛹(茧)、蛾、丝等产品加工,发展多种加工业,向后延伸包括缫丝织绸、印染加工和外贸出口等多个环节的长而完整的产业链,扩大第二产业增值空间;三是第三产业上,将柞蚕丝绸文化与柞蚕休闲旅游及特色产品电商销售融合,发展当地特色文旅产业,进而形成柞蚕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为蚕民增收、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承办单位
市农业农村局主办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岳绍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柞蚕养殖扶持力度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柞蚕产业发展的重视和关注,您的建言献策是对农业农村部门的鼓励和鞭策,您在提案中指出的问题切中要害,提出的办法切实可行,体现了政协委员对柞蚕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我市也在着力保障柞蚕产业健康发展,促进蚕农增收,具体做法如下:

一、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柞蚕业兴于汉,盛于清,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发展历史,为了传承、保护这一传统产业,我市先期是做好调查研究,邀请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与蚕业、林业、生态、农业农村、商务、财政等部门共同谋划,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参考吉林省辽源市柞蚕产业发展条例等成熟办法,制定完善平顶山市的柞蚕产业发展政策。在柞坡建设、人才引进、良种开发、柞蚕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品牌创建等方面予以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精神物质奖励等支持,从而调动蚕农养蚕积极性,推动柞蚕产业稳步发展。探索设立鲁山县特色柞蚕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公益性科研院所、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以及蚕农培训机构的经费投入。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将柞蚕养殖纳入农业保险财政补助范畴。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加大技术人员培养和培训,解决技术人员断档和水平不高的问题。

二、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本地品牌。在产业发展上,政府及企事单位共同努力,实施政策、项目支持,鼓励成立合作社,发展专业化养殖、加工企业,培育一批有品牌、有规模、上水平的柞蚕产业龙头企业,以强大的产业优势促进效益提升、品牌建设,来持续带动柞蚕产业的发展,实现行业发展的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支持龙头企业进行现代化技术改造,提高其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打造鲁山县柞蚕产业优势战略品牌,提高品牌价值,提升柞蚕产业影响力。

三、挖掘柞蚕文化,多业融合发展。柞蚕产业是传统天然产业,要广泛宣传,让消费者形成柞蚕业是绿色环保产业、对人有益无害的观念。鲁山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兼而有之,可借助本地特色柞树资源,利用柞蚕的养殖过程、生产场所等,结合本县其他的旅游景点,将柞蚕养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为人们提供集旅游、观光、研学、休闲、益智、开发等一体的休闲产品,形成富有当地特色的观光农业,塑造一条特色乡村旅游线路,衍生柞蚕旅游产品,创建优势特色基地园区,创立柞蚕博物馆,塑造“河南柞蚕第一县”品牌形象。加强柞蚕茧前茧后产业链开发,通过柞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引领,加快柞蚕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形成柞蚕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岳绍辉委员,衷心感谢您对我市柞蚕产业工作的关心,感谢您在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期间给我市柞蚕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希望您今后继续关心、支持我市柞蚕工作,多提建议意见。我们将根据您的建议意见,改进完善,做好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024年6月2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