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现状: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任务。“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3亿人,比例达到22%,未来养老服务发展依旧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我市现有人口569万,其中,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户籍人口总数95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9.18%,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我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今后15年内,老龄人口还将以5%左右的幅度逐年递增,老龄化趋势愈加严重。2023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在制度创新层面也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将养老服务划分为基本养老服务和非基本养老服务,并且用清单化、标准化的方式,将基本养老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老年人提供,有利于瞄准需求、突出重点,倒逼各地各部门明晰职责、同向发力,促进养老资源优化整合,进一步夯实老年群体的兜底保障。
在养老场所问题上,我市各县区情况相似,就拿郏县为例,郏县原有14所乡镇敬老院,一乡一院,规模和布局不合理,养老资源调配不充分。比如,姚庄乡因乡小,人口少,敬老院只有1名老人入住,但院长、厨师、工作人员一应俱全,相反,安良、堂街等区域面积大、人口多的乡镇却是床位紧张、人满为患。存在“看护一个人配备一群人”与“需求强烈但床位不足”两种极端窘境。再加之,原有敬老院养老服务配套设施落后、专业化养老水平滞后,专业力量引进难,郏县总人口65万,特困供养老人有3866名,而集中供养仅420人,且均为自理老人,本末倒置,失能、半失能老人得不到有效供养,制约了养老服务事业的整体发展。基于此,建议打破原来乡镇敬老院的养老格局,整合优化资源,打造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着力解决特殊困难群体集中供养服务能力不足、资源浪费等问题,逐步补齐公办养老服务短板,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保障水平。
二、现有工作举措:郏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农村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持续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力度,通过集中整合、优化布局,全面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服务更优质、管理更规范、群众更满意,逐步探索出一条低成本运行、高效率推进、多层面见效的公办养老服务新路径。一是强化统筹布局。坚持区域均衡、就近就便、全面覆盖原则,以城区、安良、茨芭、堂街、长桥为中心,投资1.2亿元,建设5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设计床位850张。目前,郏县第二养老服务中心共入住老人85人,服务涵盖堂街、李口和姚庄三个乡镇(堂街、李口和姚庄共8.8万人,共有特困供养487人)。第三和第四养老服务中心也已建成投用。其余计划在今年内建成投用。二是强化资金支持。统筹发改、财政、民政等相关部门,健全党政主导、部门联动、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和责任体系,争取政府专项债券资金6100万元,社会慈善金160余万元。三是强化设施提升。针对原敬老院养老服务配套设施落后、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统筹规划新建养老中心,全面提升休闲活动、康复等功能场所,升级完善无障碍设施,配备电梯、棋牌室、文娱室、康复辅具等娱乐健身、以及高标准消防安全设施。同时,依托乡村合作医疗点、乡镇卫生院等医疗资源,设立专门医护室,开展日常医疗服务,不断完善“小病不出门、大病提前预警”的医疗服务保障机制。
三、意见建议: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职能,研究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各类问题,保障各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住建、规划、财政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协同推动。二是加强用地保障。优先将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重点项目建设清单,预留土地、生态环境等国土空间资源。同时,纳入各级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对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用地计划指标做到应保必保、能保必保。三是加强资金保障。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风险可控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资金保障和运行管理机制,鼓励将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用于符合条件的养老建设资金项目,坚持不懈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为构建县、乡、村、户四级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