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23年初,我市常住人口为496.10万人。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95.0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9.1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6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9%。我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
为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养老服务需求,我市不断完善居家与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59个“家门口”养老站。新华区光明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于2019年底建成投入运营,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有79张床位,提供长期托养服务,还兼顾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为辖区老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家政服务、保健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设置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卫东区光华路街道光华社区的温馨家园日间照料中心,安排社区工作人员在生活上对空巢、孤寡老人提供帮助。社区志愿者每天都会把饭菜送到老人家里,同时为30余名独居困境老人提供用餐帮扶。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通过构建统一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了虚实结合、线上线下协同、多元服务主体共存、多类养老模式融合的新型养老管理服务模式。目前,平台已完成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的信息采集。入网老人和家属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享受“菜单式”养老服务,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设施。
但是,我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现状与群众的需求还有差距。目前,我市现有养老机构149家,总床位数19677个,已入住15115人,入住率为76.82%,入住人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1.59%。我市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部分生活自理程度不高的老人会结合社会资源进行照护。他们选择居家养老的原因,一是养老机构和配套设施不完善,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越来越高的生活和心理需求;二是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导致老年人觉得去养老机构相当于被子女“抛弃”,抵触情绪较高。因此,居家和社区养老方式是绝大部分老年人的首选。
建议:
一、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主导,建立以失能失智老人为重点、以养老机构为支点、以居家社区为主阵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老年人基本照护需求相契合,覆盖全面、保障适度、普惠均等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将失能失智老人居家养老纳入社区养老范围,实行建档立卡管理。探索“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办法,开展普惠型养老服务。
二、提高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以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结合社区实际,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大力发展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组织。按照有偿服务为主,低偿服务为辅,政府购买服务为补充方式,根据不同老年人经济状况,探索无偿、低偿、有偿三种养老服务。
三、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
加大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财政支持,完善优惠政策,降低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费用负担。同时,加强宣传推广,逐步提高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知晓率和接受度。
四、强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监管
加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以上是关于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建议,希望能够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