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平文广旅函〔2024〕40号
  • 索引号
  • 114104000054525676/2024-00021
  • 发布日期
  • 2024-06-21
  • 主题分类
  • 2024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发展传统文化助推我市文旅融合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4-06-21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228号
提案者
曹俊青
标题
关于发展传统文化助推我市文旅融合的提案
提案内容

一、情况及分析:

平顶山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曲艺城、中国书法城、中国观音文化之乡、中国汝窑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唐钧基地,拥有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旅游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等尤为丰富。

我市有千年古刹香山寺、风穴寺、清凉寺汝官窑遗址、三苏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街书会、宝丰魔术、汝瓷烧制技艺等传统文化资源。建议梳理整合我市传统文化资源,使其融入时代,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二、建议:

(一)整合资源,挖掘文旅融合发展潜能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我市曲艺文化、魔术文化、陶瓷文化、民间文学、红色文化等等资源众多,因此更需要整合好资源,夯实利用和发展的基础。首先要做好调研分类梳理。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对我市传统文化进行资源普查,摸清家底的同时,摸清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产业发展情况等,形成调研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总结和分类梳理。其次要做好整合谋划发展。对梳理后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寻找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现代生活之间的结合点,谋划好发展。建议传统技艺类要加强理论研究、丰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要扶持其产业化发展,引导集群和规模化发展;加强传统医药类非遗的保护传承,规范管理;对戏曲、曲艺、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类别的传统文化,加强品牌赛事的打造,注重优秀人才的培养,强化新媒体的利用,在企事业的宣传推广中鼓励利用曲艺魔术等特色文化或节目;民间文学类传统文化,建议加大进校园、进景区力度,把鹰城民间故事讲出温度、讲出高度;对民俗类传统文化,讲好民俗活动背后的历史文化,强化品牌作用,突出其内涵,发挥助力文旅发展作用。

(二)融入时代,增强传统文化发展生命力

传统文化要传承发展,必须建立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的共鸣,让其焕发生命力、发挥新作用。一要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在全市中小学、高校学科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开设涵盖传统礼仪、习俗、曲艺、魔术、民间文学、传统体育等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课程,使更多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二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可以认定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三要以积分制或者打卡制形式,鼓励学生节假日走进传承所、展示场馆、传统文化体验点等场所,鼓励学生实地探访文化遗址、历史人物故居等,深入体验了解传统文化。

承办单位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办理结果
B
答复内容

尊敬的曹俊青委员

您提出的发展传统文化助推我市文旅融合”收悉,经与市教体局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整合资源、挖掘文旅融合发展潜力”

您提案中提出“开展调查研究、对我市传统文化进行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及“做好整合谋划发展”的意见,非常中肯。我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很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在这里生存、传承、发展、变迁,构成了地方风格浓郁、形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一年一度的宝丰马街书会,“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读万卷书”,绵延 700 余年不衰,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雨过天晴云破处”的精致汝瓷,为“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其独具梦幻般的天青之色,细如蝉翼的开片,更具素雅高贵的皇家之气,是中国陶瓷史的一个高峰;郏县大铜器传承久远,是所有打击乐中最大气、最响亮、表现力最强和种类最多的打击乐种,铿锵浑厚的鼓点,变幻起伏的节奏,粗犷奔放的舞姿,打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出了中原儿女的情怀,是铜器乐中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还有古老的宝丰酒传统酿造技艺,从远古传来的悠扬轧琴之音,妩媚而激情的鱼灯花社舞,原汁原味的鼓儿词,令人称奇的宝丰魔术……这些让每一个平顶山人骄傲和自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平顶山这个古地新城永远充满诱人的魅力。

近年来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共搜集普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8万余条,调查立项9369个,形成了《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先后实施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三大抢救工程,对叶县和郏县的二簧戏、宝丰的提线木偶戏和杖头木偶戏等稀有剧种开展抢救工作。目前,全市纳入四级名录非遗项目700多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000余人,涵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等10门类多个领域;现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传承基地、研究基地20余家。形成了非遗保护名录、传承人群体、传承场所等完整的非遗保护体系,以马街书会民俗活动为代表的说唱文化和以汝瓷、钧瓷、鲁山花瓷为代表的陶瓷文化,是平顶山非遗保护成果的两张名片。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建立剪纸、丝绸等民间艺术工艺品制作基地,陶瓷、郏县金镶玉、烙画等工艺美术产品已形成规模生产,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二、关于“融入时代、增强传统文化发展生命力”

一是在“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方面,我市在中小学开展戏曲、曲艺、魔术、陶瓷等特色文化课程,同时,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研学等活动的开展,使更多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方面,依托平顶山学院等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的产教融合,构建起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培训、交流平台,加强对我市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依托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汝州职业技术学院陶瓷专业,加大陶瓷文化挖掘、研究成果转化力度,实现产、学、研融合发展,带动我市陶瓷工匠工艺水平提升,推动陶瓷文化繁荣,支持院校科研人员在企业弹性挂职,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陶瓷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等高校的旅游管理等专业,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平顶山学院设置了文化产业专业,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了大学教育实践。

二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方面,我市通过举办“平顶山非遗新青年评选”等活动,动员在本市工作、学习熟练掌握一项或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或技艺的青年人广泛参与,激发在校大学生关注非遗、热爱非遗的热情,发挥青年人在非遗宣传、展演、非遗产品传承创新方面的生力军作用。通过陶瓷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吸引本地高校陶瓷专业、艺术专业等毕业生在当地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为当地非遗保护传承增加中坚力量。

三是“鼓励学生节假日走进传承所、展示场馆、传统文化体验点等场所,鼓励学生实地探访文化遗址、历史人物故居等,深入体验了解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实践中,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等非遗保护融合发展新模式,依托墨子古街、马街民俗园等景区,积极打造非遗主题旅游路线;依托任氏唐钧文化研学基地、弘宝汝瓷文化园、唐钧研学旅行基地、汝瓷小镇研学旅行基地、锦程金玉坊金镶玉展示馆等58家研学基地,开发非遗探究式、体验式研学旅行课程,厚植文旅康养产业文化IP。同时,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我们深入挖掘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项目的文化内涵,加强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打造具有品牌化、特色化、多样化的高品质非遗产品,使之成解读文化密码的载体。通过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间节点,持续举办非遗展示展演展销活动,在传承基础较好的社区打造非遗传承基地,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营造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浓厚氛围,使得青年学生真正实现非遗在身边、近生活,传承好文化根脉。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关心,我们将认真听取吸收您的建议,拓宽工作思路,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请您继续关心、关注我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为我市文旅康养城建设持续贡献力量。

  

202461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