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源远流长。
明嘉靖二十一年《叶县县志》(元朝初年,舞钢市属叶县管辖,后归舞阳县属,1973年独立建置)记载:“茶园:在县东南六十里坡粥山(今灵珑山)北麓,其山产茶。土人云:前代(元代)有朱千户者居此,为贵臣守护茶园,今山麓尚有茶科……”。
据初步考证,并走访当地群众了解到该茶园为宋元时期皇家茶园,后因明朝小冰河期破坏了大量植物生长体系,同时连年战火频发,致使坡粥茶园也随之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市鲁山县、叶县、舞钢市就有干部群众尝试恢复茶叶种植,限于历史原因和科技力量薄弱,茶园恢复极为缓慢。在70年代初,在叶县、鲁山、舞钢等山区恢复茶园近千余亩的规模,后来因多种原因茶园毁坏严重,至本世纪初仅舞钢市留存十几亩茶园。
舞钢市在2003年开始引种名优茶树品种“白叶一号”进行试验种植。经过20年发展,现已完成种植面积5000余亩,建成制茶车间,安装了制茶设备。依托茶园建设了3A级九龙茶乡景区,每逢节假日园区内游人如织,品茶、尚茶。同时带动附近9个行政村直接参与茶产业发展,每年收益分红20余万元,年安排周边群众进园务工20000余人次,实现了联农助农带农的发展模式。
“舞钢白茶、舞钢红茶”等多款产品因纬度最高的独特生产环境,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的生产方式,造就了品质优良、口感一流的产品,一经上市,产品供不应求。产品通过绿色食品标志许可,荣获“中茶杯”第十一届国际鼎承茶王赛绿茶组金奖、中国第二十一届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等。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条不够完备。在茶文旅融合上,对茶产业、茶文化深度挖掘、传承、宣传不够,与旅游开发协同对接有短板。
(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一是舞钢市庙街乡人头山村作为我市最大茶叶核心产区,配套功能严重滞后,建设用地不够、交易场地不宽、冷链仓储不够、物流配送不便、商贸服务不全等问题突出,已无法满足市场经营和现代茶业发展的需求。
二、几点建议
立足当前九龙茶乡建设实际,建议市委、市政府集中力量和资源,融合茶乡产业、文化、历史、人文等要素,持续抓好“一带、一镇、一市、一园”,打造九龙茶乡会客厅,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建好“一带”——焦桐高速茶旅融合示范带。一是对标绿色食品标准,以焦桐高速沿线茶园建设为重点,把茶园建设纳入筑堡夯基和美丽乡村建设重要内容,建设精品茶园、生态茶园、景观茶园,打造鹰城白茶品牌。二是建设美丽经济,以沿线美丽乡村、观景平台和重要节点建设为重点,鼓励市场主体兴办茶叶科普基地、茶家乐、特色民宿、茶事体验基地,深入挖掘茶马古道、贡茶园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并保护制茶非遗,讲好茶乡故事,形成“以茶为媒”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三是紧盯骨干龙头,选取名优茶加工企业,按照茶旅融合标准,实施提档升级,建设观光车间。
(二)持续建好“一镇”——九龙茶乡小镇。把九龙茶乡小镇作为茶旅融合发展龙头标杆项目,全方位、全要素抓好配套和服务。一是要全力支持舞钢市尽快完成九龙茶乡国土空间规划,解决好产业发展建设用地问题,为茶旅小镇核心区发展营造环境、提供保障。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为茶旅小镇发展提供土地等要素支撑。二是把体验手工采茶制茶作为茶旅融合和星级茶家乐评选的标配,在茶旅小镇周边新建手工茶坊和配套的网红茶园。三是支持九龙茶乡旅游通道建设,打通红石崖——九龙山——韩庄村——刘沟村九龙茶乡旅游通道的最后瓶颈。
(三)持续建好“一市”——实施茶城融合工程。营造浓厚茶乡氛围,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推动茶产业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衔接,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之路。营造茶氛围,在重点景区、街区、道路两旁,特别是在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打造中融入鹰城特色茶元素,在市重大会议和活动中,做好茶文化和产品推介。做好茶文创、茶周边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在高速服务区、道路沿线、高铁站等处增添茶文化元素,形成支点式爆炸扩散宣传。推进茶文化教育进校园、进社团,在全市学校开展茶艺社团活动。
(四)持续建好“一园”——茶叶加工园区。按照“初加工在产区、深加工分片区、精加工进园区”定位,推进专业园区建设。一是将平顶山市白茶现代产业园作为延链补链的重点,推动医药级、化工级、食品级茶业深加工项目及茶业机械制造等延伸项目落地落实,发挥其方向引领和技术集成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二是采取点状供地、扩大茶叶机械补贴名录、提高补贴标准等方式,支持茶区加工企业建设标准化厂房,实施关键设备更新换代,提高加工能力。
(五)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和平顶山市级白茶现代农业产业园共同建设舞钢茶产业基地,按照校企共建、科技赋能的发展方向,建立开展茶产业相关的科学研究。一是进行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甲针对茶园基地建设、品种引进、栽培技术、加工技术、产品研发方面,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分享,构建“学校+基地”的茶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二是茶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转化河南农大相关科技成果,推广普及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选派本科生、研究生等进行生产实习、开展相关科研试验、生产模式创新探索等活动。三是现代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依托河南农大“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等教育资源,和白茶产业园具备的茶树多品种、全产业链的多元模式,提供现场教学和观摩,通过“到校学习+技术下乡”相结合、“传统培训+远程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构建“学校+基地+田间”的茶产业教育培训体系,为产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农业技术人才。四是利用双方优势,共同建立教授工作站,联合申报工程技术中心、中原学者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河南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科技小院、星创天地等平台,开展茶产业相关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