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平文广旅函〔2024〕37号
  • 索引号
  • 114104000054525676/2024-00018
  • 发布日期
  • 2024-06-21
  • 主题分类
  • 2024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挖掘我市贡茶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4-06-21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202号
提案者
安晓军
标题
关于挖掘我市贡茶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提案内容

 我市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源远流长。

明嘉靖二十一年《叶县县志》(元朝初年,舞钢市属叶县管辖,后归舞阳县属,1973年独立建置)记载:“茶园:在县东南六十里坡粥山(今灵珑山)北麓,其山产茶。土人云:前代(元代)有朱千户者居此,为贵臣守护茶园,今山麓尚有茶科……”。

据初步考证,并走访当地群众了解到该茶园为宋元时期皇家茶园,后因明朝小冰河期破坏了大量植物生长体系,同时连年战火频发,致使坡粥茶园也随之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市鲁山县、叶县、舞钢市就有干部群众尝试恢复茶叶种植,限于历史原因和科技力量薄弱,茶园恢复极为缓慢。在70年代初,在叶县、鲁山、舞钢等山区恢复茶园近千余亩的规模,后来因多种原因茶园毁坏严重,至本世纪初仅舞钢市留存十几亩茶园。

舞钢市在2003年开始引种名优茶树品种“白叶一号”进行试验种植。经过20年发展,现已完成种植面积5000余亩,建成制茶车间,安装了制茶设备。依托茶园建设了3A级九龙茶乡景区,每逢节假日园区内游人如织,品茶、尚茶。同时带动附近9个行政村直接参与茶产业发展,每年收益分红20余万元,年安排周边群众进园务工20000余人次,实现了联农助农带农的发展模式。

“舞钢白茶、舞钢红茶”等多款产品因纬度最高的独特生产环境,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的生产方式,造就了品质优良、口感一流的产品,一经上市,产品供不应求。产品通过绿色食品标志许可,荣获“中茶杯”第十一届国际鼎承茶王赛绿茶组金奖、中国第二十一届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等。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条不够完备。在茶文旅融合上,对茶产业、茶文化深度挖掘、传承、宣传不够,与旅游开发协同对接有短板。

(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一是舞钢市庙街乡人头山村作为我市最大茶叶核心产区,配套功能严重滞后,建设用地不够、交易场地不宽、冷链仓储不够、物流配送不便、商贸服务不全等问题突出,已无法满足市场经营和现代茶业发展的需求。

二、几点建议

立足当前九龙茶乡建设实际,建议市委、市政府集中力量和资源,融合茶乡产业、文化、历史、人文等要素,持续抓好“一带、一镇、一市、一园”,打造九龙茶乡会客厅,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建好“一带”——焦桐高速茶旅融合示范带。一是对标绿色食品标准,以焦桐高速沿线茶园建设为重点,把茶园建设纳入筑堡夯基和美丽乡村建设重要内容,建设精品茶园、生态茶园、景观茶园,打造鹰城白茶品牌。二是建设美丽经济,以沿线美丽乡村、观景平台和重要节点建设为重点,鼓励市场主体兴办茶叶科普基地、茶家乐、特色民宿、茶事体验基地,深入挖掘茶马古道、贡茶园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并保护制茶非遗,讲好茶乡故事,形成“以茶为媒”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三是紧盯骨干龙头,选取名优茶加工企业,按照茶旅融合标准,实施提档升级,建设观光车间。

(二)持续建好“一镇”——九龙茶乡小镇。把九龙茶乡小镇作为茶旅融合发展龙头标杆项目,全方位、全要素抓好配套和服务。一是要全力支持舞钢市尽快完成九龙茶乡国土空间规划,解决好产业发展建设用地问题,为茶旅小镇核心区发展营造环境、提供保障。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为茶旅小镇发展提供土地等要素支撑。二是把体验手工采茶制茶作为茶旅融合和星级茶家乐评选的标配,在茶旅小镇周边新建手工茶坊和配套的网红茶园。三是支持九龙茶乡旅游通道建设,打通红石崖——九龙山——韩庄村——刘沟村九龙茶乡旅游通道的最后瓶颈。

(三)持续建好“一市”——实施茶城融合工程。营造浓厚茶乡氛围,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推动茶产业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衔接,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之路。营造茶氛围,在重点景区、街区、道路两旁,特别是在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打造中融入鹰城特色茶元素,在市重大会议和活动中,做好茶文化和产品推介。做好茶文创、茶周边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在高速服务区、道路沿线、高铁站等处增添茶文化元素,形成支点式爆炸扩散宣传。推进茶文化教育进校园、进社团,在全市学校开展茶艺社团活动。

(四)持续建好“一园”——茶叶加工园区。按照“初加工在产区、深加工分片区、精加工进园区”定位,推进专业园区建设。一是将平顶山市白茶现代产业园作为延链补链的重点,推动医药级、化工级、食品级茶业深加工项目及茶业机械制造等延伸项目落地落实,发挥其方向引领和技术集成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二是采取点状供地、扩大茶叶机械补贴名录、提高补贴标准等方式,支持茶区加工企业建设标准化厂房,实施关键设备更新换代,提高加工能力。

(五)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和平顶山市级白茶现代农业产业园共同建设舞钢茶产业基地,按照校企共建、科技赋能的发展方向,建立开展茶产业相关的科学研究。一是进行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甲针对茶园基地建设、品种引进、栽培技术、加工技术、产品研发方面,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分享,构建“学校+基地”的茶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二是茶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转化河南农大相关科技成果,推广普及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选派本科生、研究生等进行生产实习、开展相关科研试验、生产模式创新探索等活动。三是现代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依托河南农大“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等教育资源,和白茶产业园具备的茶树多品种、全产业链的多元模式,提供现场教学和观摩,通过“到校学习+技术下乡”相结合、“传统培训+远程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构建“学校+基地+田间”的茶产业教育培训体系,为产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农业技术人才。四是利用双方优势,共同建立教授工作站,联合申报工程技术中心、中原学者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河南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科技小院、星创天地等平台,开展茶产业相关的科学研究。 


承办单位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办理结果
B
答复内容

尊敬的安晓军委员

您提出的挖掘我市贡茶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收悉,经与市农业农村局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实施,把“大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作为全市重点工作之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大文化创意对文旅融合发展的赋能作用,扎实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鹰城实践,着力推动文旅特色城市建设,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赋能。

一是推动九龙茶乡品牌创建。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灵珑山白茶品牌的打造,在人头山村按照3A级景区标准建设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村史馆、红色文化广场、茶文化研学馆等,于2021年12月创建成为国家3A级景区2023年度,进一步对人头山村九龙茶乡景区进行质量提升,人头山村2023年12月创建成为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推荐入选2023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和支持资助项目名单。通过各级文旅部门努力,人头山村入围2024年度中青旅与新华网联合发起的全国“发现乡村最美旅游目的地”五一小长假推广序列,和贵州台江县台盘村、北京房山黄山店村等村一起已在五一黄金周最佳推广时间段发布,进一步提升了舞钢九龙茶乡乡村旅游知名度,有力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

二是开展旅游商品评定。为充实丰富舞钢市旅游商品市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舞钢市先后进行了2次旅游商品评定,其中灵珑山白茶、灵珑山工夫红茶先后被评定为2021年度、2023年度旅游商品,并在2023年度平顶山市文旅文创发展大会和2023舞钢环湖马拉松赛期间进行了商品展示展销,2024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协调灵珑山白茶系列产品在二郎山景区进行了展示展销,进一步提升了灵珑山白茶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积极推动非遗申报。围绕白茶种植历史,深入挖掘我市茶文化,讲好茶故事,积极指导灵珑贡茶制茶技艺开展非遗申报。目前,灵珑贡茶制茶技艺已通过舞钢市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正在进行公示,待公示到期无异议,将被正式评定为舞钢市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与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协作,结合农业特色产业和园区建设,开发集赏花采摘、文化体验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茶产业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打造田园综合体、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庭农场等多种业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发挥江北第一白茶特色产业优势,让优质茶产品变身旅游产品,提升茶产品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今后继续得到您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202461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