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114104005596392350/2024-00007
  • 发布日期
  • 2024-07-17
  • 主题分类
  • 2024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加强企业用工保障,推动我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7-17 浏览次数: 浏览
建议号
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74号建议
建议人
杨海燕
标题
关于加强企业用工保障,推动我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建议内容

据统计,2023年,平顶山市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8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43万人,新增专业农村劳动力1.8万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4万人。(数据选自《关于2023年平顶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暨责任目标第三季度执行情况的通报》)

近年来,全市各区县及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创新工作举措,扎实开展企业用工保障服务工作,积极扩大招工引才规模,为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但同时,随着我市新兴产业聚集地的厚积成势,保障企业用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多措并举。下面,就加强企业用工保障,推动我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工作统筹。建立健全高规格的市、县、镇(乡)三级保障企业用工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党的领导,凝聚政府合力,确立战略思维,着力改革创新,完善决策机制,增强政策的前瞻性系统性协同性,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研究解决深层次问题。

二、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突出学以致用导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围绕全市产业发展布局,尽早谋划实施高等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储备、学生培养规模等解决方案。大力推动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多元办学模式,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建设实训基地。大力推动技工强市建设,更加重视发展技工教育,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技工院校生均保障水平,实施好工学一体的高水平专业(群)项目,做大做强做精职业技能培训。

三、进一步优化企业用工的外部环境。结合我市“十四五”规划要求,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科学统筹产业园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完善园区文教、医疗、交通、商业、娱乐等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园区企业员工在交通通勤、工余生活等方面的满意度,适应年轻工人追求生活品质、选择就业环境的需求,增强产业园区对产业工人特别是新生代劳动者的吸附力。

四、进一步夯实企业用工的主体责任。强化企业用工主体意识,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依法保障劳动者工作、薪酬、福利待遇、休息休假等权益。支持企业建立多层级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让员工职业有规划、发展有平台、晋升有预期。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改进思政工作,注重人文关怀,推行民主监督,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以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

五、进一步搭建产业人才供需平台。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动多部门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实现政、校、企、人多方信息即时互通、精准对接。着力完善重点产业用工的保障服务,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的示范作用,不断总结、推广重点就业群体求职就业、破解企业季节性用工荒、企业技术岗位与适用技术工人供需高效匹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着力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功能,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培育与监管,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人力资源服务,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挥专业化优势,把人力资源服务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我市人力资源服务整体水平。

六、建议成立保障企业用工专班。由市社保局主要领导牵头兼任组长,社保局有关科室负责同志兼任成员,构建完善的机构组织,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制定清晰的年度任务目标,明确责任分工及人员分工等。落实推进职业教育领域改革,完善产业人才平台管理,进一步保障企业用工保障。

承办单位
市人社局
办理结果
A类
答复内容

做好企业用工服务保障是推动企业发展、拓展就业岗位、稳定就业形势、促进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市在加强企业用工保障方面主要做法如下。

一、强化规划引领。在《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优化提升产业发展载体”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坚持改革创新、绿色节约、区域协同、特色发展,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载体功能,增强项目承载能力,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产城融合先行区”的发展方向。推动提升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加快服务业载体转型创新发展。

二、推动产教融合。一是积极组织我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单位申报工作,平高集团有限公司、河南铁福来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兴盾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贝特尔药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入库培育名单。二是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和教育资源情况,制定并上报《平顶山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工作方案》,开展第二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申报工作。三是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出台实施方案,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制定实施行动计划,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四是以职业教育产教城融合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助力产业发展、产业促进城市建设、教育城市共融共生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市教体局已会同市发改委成功申报“省级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五是加快推进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纵深改革,成功申报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市域产教联合体)。

三、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一是打造特色品牌专业群。依托全市现有的3所“双高工程”学校(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技师学院、平顶山市财经学校),积极打造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子商务等特色品牌专业群。推进河南省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点建设项目(平顶山市财经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平顶山外国语学校幼儿保育专业获批省级示范性骨干专业点)。二是中等职业教育优化调整。制定平顶山市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推进中职标准化建设。市财经学校等7所中职学校已通过省教育标准化验收,达标率近80%。三是社会力量办学稳妥发展。近两年,向省教育厅备案设立6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推动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发展壮大,助力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四是提高技工院校的师资质量。2023年,继续组织5名技工院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参加师资培训。继续开展技工院校评审工作,2人被评为教授级高级讲师,4人被评为高级讲师,9人通过中级职称评审。

四、加强校企合作。我市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深化合作基础,与本地多家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将特色专业知识与岗前技能培训搬到学校课堂,安排学生工学交替及顶岗实习,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前就有机会接触和掌握岗位知识和技能,体验工作的真实环境,完成理论教学、实习教学到生产应用的衔接,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助力我市经济发展。我市技工院校与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平顶山平煤机煤矿机械装备有限公司、河南隆鑫机车有限公司等90余家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三所,与河南润泽园餐饮有限公司共建平顶山技师学院润泽餐饮学院,与郑州宇通集团共建平顶山技师学院宇通汽车学院,在河南隆鑫机车有限公司建立“时小广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隆鑫机车工作站”。

五、申报平顶山市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围绕高水平建设白龟湖科创新城,谋划筹建平顶山市公共实训基地项目。该项目已于2023年12月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实训2万人次,提供就业服务10万人次;二期将建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产业孵化园,形成“两园区、五平台、十中心”格局,满足我市技能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培训任务急剧增多的需求。通过规范的实训标准引领全市健康开展技能实训,以全市整体技能水平提升为目标,为全市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2024年,平顶山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获得中央资金支持,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5700万元,目前投资计划正在转发下达。

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市企业家协会联合加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活动力度,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授予一批能认真贯彻劳动法相关规定,依法保障劳动者工作、薪酬、福利待遇、休息休假等权益的企业“全市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二是市总工会、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在全市推行“三书一公布”制度(《劳动者权益保护意见书》《劳动法律监督告知书》《劳动法律监督建议书》和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侵犯职工合法权益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监管工作跨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三是在市人社局官网开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专栏,及时发布工资价位信息,为企业合理确定和提高职工工资水平提供参考。通过市人社局官网、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宣传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河南省最低工资规定》等法律法规。针对劳动合同签订、履行、终止、解除等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讲解,引导劳资双方签订劳动合同,预防因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发生矛盾纠纷。

七、加大线上平台建设。强化人社数字赋能,深入推进就业服务数字化、标准化、体系化建设,从就业补助资金中提取45.6万元对平顶山公共就业人才网进行提质升级,出资1600万元打造服务大厅、平顶山公共就业服务网、微信公众号、四级智慧就业“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新模式,方便求职者线上投递简历,及时向求职者精准推送岗位信息,提高人岗匹配成功率。

八、做好重点企业用工保障。为保障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市人社局每月通过重点企业常态化服务调度系统监测重点企业用工信息,对重点企业用工进行专门监测。2023年,协助全市90家重点企业解决用工1697人,发放重点企业信息采集人员信息采集费43400元。

2024年6月1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