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坚实支撑。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对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的不断升级换代和新兴服务消费的兴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正式发布了13个新职业,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驾驶员等,一批新兴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职业不断诞生,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攀升。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是加快实施“十大战略”、实现“两个确保”的重大举措,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
为了更好了解我市“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的建设情况,通过实地走访、翻阅资料等形式,详细了解我市各技能培训学校及企业的软硬件配备、职业技能培训、品牌打造、师资力量和学员招生等情况,并走进培训一线,查看实训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存在问题
1.重视技工类持证,忽略技术类持证
一提到人人持证,大家会马上想到技工类持证。比如增彩技工学校的汽车维修工,平高集团的高压维修电工,平顶山技师学院培训的数控车工以及技师证、高级技师证等,这些大家很容易联想到,而像人力资源管理师证、经济师证、教师资格证、律师资格证、注册医师证、建造师证、软件工程师证等技术类证书就很容易被忽略,其实技术类持证更难实现人人持证,但也更能体现技能河南。
2.重视生产技能培训,忽略农业技能培训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各培训学校普遍重视生产技能型人才的培训,而对农业技能类培训关注较低,这也许与我市的产业结构有关,但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尤其当前正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大省建设,农业技能人员严重缺乏,农业技能培训亟须加强。
3.重视学校培养指标,忽略企业用工实际
学校培训是很关键的环节,但持证上岗只是第一步,如果按照传统发展方式,技师培训完了之后没有消化余地,容易跳到其他地区,通过调研发现,超过20%的技工认为自己的岗位工作和学校学习到知识不相符。一方面是就业企业比较小,专业技能只能应用一部分;另一方面企业采用新的施工工艺、新装备,学校未进行专项培训,造成企业需要二次培训;其三也存在企业无法为学校提供专业对口的工作,学生人数远远大于企业能够提供的对口专业岗位。
4.重视活动亮点,忽略考核结果
有很多单位“导师带徒”活动都开展的有声有色,很多徒弟在师傅的精心教导和自我努力下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和中坚分子,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也成为“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的独特风景线,但是,“导师带徒”还存在闭环管理不到位,考核制度不完善的情况。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的单位没有认真开展此项活动,流于形式,对此项工作重视差;一些师徒签订合同书后,就把它束之高阁,也忘记了师徒责任,各行其是;有的单位连师徒合同书也丢失了,这样的师徒就更不用说存在带与不带的问题了,当然也存在因人员岗位变动,使活动无法开展下去的情况。
二、为了加强技能人才建设,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进一步推动技能河南建设,几点建议:
1.强化组织保障,提高政治地位。
各级政府都已成立了“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基层单位也要成立领导小组来加强组织领导,通过构建政府与企业协同实施的工作格局,确保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各单位要召开专题研讨会,制定下发《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作方案》,压实责任,快速推进工作。同时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就培训人数、培训对象、培训内容、补助标准、培训时间等达成一致意见,切实推动该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2.加强宣传引导,弘扬工匠精神。
加强宣传引导,在全市广泛宣传“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解读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及就业创业政策,组织开展先进技术人才事迹巡回宣讲活动,讲好劳动故事,学习先进榜样,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全社会树立劳动是一切幸福源泉的价值观。
3.完善保障机制,提高待遇水平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按劳分配制度,更好发挥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作用。完善技术人才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切实提高劳动报酬。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升级改造,优化改善一线技术人才工作生活环境,减轻工作负担,提高福利待遇。对取得技师职称的技术人才比照同级别工程师,在薪酬、休假、培训、积分落户、子女异地入学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对具有高级职称或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才,在地方登记落户、房屋租赁、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不断增强技能人才获得感、自豪感、荣誉感,促进爱岗敬业,激发创造潜能,增强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对劳动者吸引力。
4.加大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学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教学目标要定格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要强化师资水平,规范管理考核,在课程设置时需要结合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努力和企业的需求接轨,将现有的教学资源,全部应用到社会需求上。尤其是在改革课程设置上,需要高度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要转变经营意识,开展主动合作,要借助院校的人力资源、科研资源等,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使校企合作能够无障碍开展,全面推进校企一体化建设。
5.强化企业联盟,聚焦资源共享
我市的中国尼龙城建设,尼龙产业链最完整,其主导产品尼龙66工业丝、帘子布生产规模世界第一;尼龙66盐规模位居亚洲第一;尼龙66切片规模居于全国首位。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聚焦人才资源、培训资源、实习资源、考试资源、岗位资源等,加强区域内链条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依托园区实体带动整个产业技能发展,提升产业承载力,实现“一条龙服务”,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6.优化技术比武,注重实操实训
技术比武是提高员工素质、发现培养人才、激发工作动力的重要途径。随着企业改革的快速发展,急需各类专业人才的补充加强,当前每年集中举办技能大赛的常规做法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要在原有基础上由竞技型、投入型向常态化、现场化转变,包括政府层面从市到县、区甚至到办事处,企业层面从集团公司到基层单位甚至到车间、班组,都可以进行技术比武,同时,根据基层单位实际,建立实操实训基地,培养对口急需技能人才。坚持以技能竞赛为抓手,秉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育人理念,提升员工队伍的技术业务素质,推动构建自下而上的人才培养选拔新机制,从而满足现代企业的用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