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102/2024-00013
  • 发布日期
  • 2024-09-19
  • 主题分类
  • 2024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加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9-19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206号
提案者
郑岩
标题
关于加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建议
提案内容

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扎实推进,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水平有效提升,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1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38家,高层次创新平台载体278家,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但由于历史欠账多,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政府财政科技支出低于全省平均值,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创新型企业总量少规模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大多位于产业链中低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多;三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较差,缺少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创新策源能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不够完善,成果转化团队和人才缺乏,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弱;四是科技金融工作进展不快,作用发挥不足,我市虽设立了尼龙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也各达到了100亿元,但基金投资的作用不够明显。

建议:

1.要加快白龟湖科创新城规划建设。当前,白龟湖科创新城空间规划已基本定型,要强化科创新城建设指挥部作用,抓紧细化编制控制性、修建性规划,尽快编制科创新城总体发展规划和各产业发展规划,谋深谋实一批支撑项目,科学制订一揽子支持政策,尽快由规划阶段进入实施阶段,力争早日出形象、聚人气、成规模,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发展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

2.要强力推进创新主体量质齐升。创新主体是科技创新中的核心关键,要切实抓紧抓好创新主体培育工作,持续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增长的势头,高度重视创新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积极打造创新主体培育高地。

3.要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方面,要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发现、对接及转化等制度,出台我市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可转化科技成果评价办法等政策,建立以政策支持为手段、以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导向、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估机制,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方面,要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设立成果转化工作专班,为科技成果转化牵线搭桥。人才方面,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借助我市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两所本科高校作等引才载体,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优化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人才工作生活环境和待遇,留住人才。

4.要加强科技金融服务。聚焦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弱抵押、知识产权属性强等特点,设立科技金融补偿金,拓宽投、贷、保等多种融资渠道,推动知识产权质押和知识产权证券化相结合,通过风险隔离、信用评级等方式,为企业量身定做信贷产品,让科技“金融活水”灌溉更多科技企业。充分发挥平顶山市尼龙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平顶山市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增设鹰城科创基金,把科创、产业和基金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承办单位
科学技术局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郑岩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问题是目前我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您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对全面打开我市创新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市科技局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举措。现将提案内容答复如下:

近年来,平顶山市坚持突出科创引领,聚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明确创新载体建设、平台构建等“十项重点任务”,全面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生态,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方向明确、任务清晰、发展势头迅猛。

一、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

(一)创新平台逐步建强。抢抓国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省调整创新资源布局机遇,推动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省科学院平顶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龙门实验室平顶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尧山实验室挂牌运行,河南尼龙产业、现代医药产业研究院顺利组建,省电气装备、高性能尼龙纤维中试基地获批,国家高压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尼龙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顺利。加快国家尼龙新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省能源及尼龙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公共技术服务基础。目前,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92个,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研发平台实现全覆盖。202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58.4亿元、增长20.7%,投入强度2.06%,投入增幅和强度均居全省第5位。

(二)创新主体持续壮大。实施“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梯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三大行动计划”,以及区域高新化、产业高新化“两高”专项行动,培育了国玺超纯、五星新材料等一批隐形冠军、单项冠军。2023年,省“瞪羚”企业培育实现1到23的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39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8家、100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690家,全市创新型企业总量逼近1000家,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创新发展基础更牢。

(三)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大力推动“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名企+名校”协同创新,新能源储能技术国际领先,己二腈、尼龙色丝、对位芳纶、电子级金属靶材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获得突破,特高压、尼龙催化剂、短流程石墨、高纯碳纳米管等实现技术领跑,功能性纤维、特殊性能钢、半导体碳化硅等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获省2023年重大专项立项数和经费额均居全省第2位。

二、下步工作安排

按照相关批示精神,结合政协提案指出的短板问题与建议,市科技局联合市发改、工信、金融等部门从加快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标准建设、着力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科技金融服务能力等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快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全面提升国家尼龙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水平,培育世界一流的千亿级尼龙产业集群,不断做大做强“中国尼龙城”。统筹整合优质创新资源,布局一批高能级研发平台、高水平双创载体、树标引领型企业,增强创新要素集聚力,全力打造“白龟湖科创新城”。推进学城、产城、创城融合发展,加强共性技术研究与科创成果产业化,打造豫西南低碳生态样板区、国家产学研融合发展典范、中原城市群专业型科创示范区、国际新材料新能源科创城。

(二)持续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大力实施产业高新化、区域高新化行动,制定新一轮工作方案,强化政策保障、服务保障,营造一流发展环境。开展制造业开发区双创载体全覆盖,围绕主导优势产业优化创新生态,强化创新型企业源头供给。部门协同、市县联动开展工业企业创新要素标定、科技画像,构建精准梯次培育体系。进一步强化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加速集聚,推动创新型企业量质齐升、集群化协同发展。

(三)扎实推进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大力推动“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名企+名校”协同创新,在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生物医药、炼焦煤绿色高效安全开采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研活动,加快重点产业、风口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实现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转化,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稳定生产能力。

(四)拓展科技投入渠道。加快推进省科技服务综合体产学研联合研发基金设立步伐,推动河南省科技研发联合基金、平顶山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落地运行。建立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大“科技贷”“创业贷”“专精特新贷”规模,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银行放贷风险。

再次感谢您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4年5月24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