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102/2024-00016
  • 发布日期
  • 2024-09-19
  • 主题分类
  • 2024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引领工程,全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4-09-19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342号
提案者
汪海朋
标题
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引领工程,全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提案
提案内容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当前,平顶山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坚持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坚定走好创新这个“华山一条路”。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牵引,以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和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为依托,大力培育创新沃土,深化“五链”耦合,围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12条重点制造业产业链,构筑七大产业集群,建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一流创新生态,坚定以创新竞进之势走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致力打造“创新之城”和“材料之都”。

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顶层设计规划等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二是区域协同发展、产学研用等科技成果转化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处于蓄势跃的“两城”创新平台与“国家创新型城市”高标准还有差距;四是科研载体、科研平台的体量不够大,高层次人才仍然紧缺。

对此,我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顶层设计。要全面、完整、准确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有关《中共平顶山市委关于“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建设现代化鹰城的决定》《中共平顶山市委、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平顶山市白龟湖科创新城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支持平顶山市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的若干措施(试行)》等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要借鉴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科技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实施“创新驱动引领工程”,突出创新性、引领性,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进一步明晰科创新城功能定位,完善提升规划方案,科学谋划未来发展,统筹好产业、生活、生态、交通等因素,注重产城融合、产教融合,推动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统筹抓好谋篇布局,努力打造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的高地。

二、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平台。用好“两城”、开发区载体、尧山实验室、河南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香山大学城等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发展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瞄准前沿领域,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项目共研,全力突破产业链中的“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元素,努力抢滩占先、换道领跑。全面提升政企融合发展水平,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中国平煤神马建设世界一流“材”“能”企业。加强与西安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成果孵化转化,进一步增势赋能,有力支撑产业发展,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以科创新城建设推动平顶山科创资源更加活跃、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三、突出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功能。要树牢全域一体发展理念,把“两城”规划与市里的其他规划结合起来,与示范区、新华区、高新区等区域规划结合起来,与平叶、平宝等一体化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统筹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等重大关系,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一致性和协调性,做到“落子无悔”,科学精准。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元素和关键内容,突出“政、产、学、研、金、服、用”,推动产业集群、人才集聚、平台集合。注重重大项目、高校院所的布局,按照“一核两区、一环两带”空间格局,围绕先行区、核心区、拓展区三大板块有序推进,确保科创城由“规划图”变为“实景图”,统筹“两城”的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提高整体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四、探索科技创新引才育才路径。强化人才保障,真正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要引育创新人才,坚持创新平台与创新人才有机结合,建强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加速集聚更多创新人才。瞄准“高精尖缺”,突出刚性引才、柔性引智,注重借力借势、以才引才,充分发挥中原学者、领军人才、优秀企业家作用,努力形成“引进一个、集聚一批、带动一片”的乘数效应。激发人才“磁吸效应”,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积极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院校,持续完善“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模式。完善更加灵活的人才评价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健全政府、社会、单位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更好地为各类人才加油赋能,使政企和人才“双向奔赴”。

承办单位
科学技术局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汪海鹏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引领工程,全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问题是目前我市在创新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您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对全面打开我市创新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市科技局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举措。现将提案内容答复如下: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情况

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聚力聚焦“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主动融入“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和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市科技局从加快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推进落实。

(一)加大创新平台建设。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重组,成为全省首批成功重组入列的7家全重点实验室之一;尧山实验室、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龙门实验室平顶山成果转化中心揭牌运行,郏县红牛研究院启动纳入“中原农谷”种业创新体系工作;获批河南省高性能尼龙材料创新联合体,填补我市空白;新增4家中原学者工作站,排名全省前列;平顶山智慧岛达到建设标准;新增3家省级众创空间,平顶山高新火炬园晋升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创新平台载体782家,其中省级以上336家,实现了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

(二)优化提升全域创新载体支撑能力。以平顶山国家高新区为主园区,积极推进将宝丰县、石龙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所属的开发区以“区外园”形式纳入高新区范围,构建品牌共用、各自建设的协同发展体系。同时,将中国尼龙城、白龟湖科创新城、智慧岛等重大创新载体融入高新区联动发展体系。鼓励各县(市、区)争创省级高新区,2023年,石龙区获批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鲁山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进入省级开发区培育序列;打造初创企业、科创人才、科技金融“三位一体”的县域创新集聚空间,有效提升县(市、区)创新创业服务能级。

(三)高层次人才引育取得新突破。平煤神马集团副总经理张建国获评“中原学者”,柔性引进中科院院士何季霖、中原学者王力荣、韩一帆、范国强,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引育新突破。“全职+柔性”引才引智机制,实现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尧山实验室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董绍明院士团队、中宜创芯与浙江大学杨德仁院士团队、国玺超纯与中原金属实验室何季麟院士团队建立深度合作,促成一批关键项目和技术落地转化;信瑞达、国玺超纯进入华为生态链,有效化解创新资源匮乏难题;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促成奥峰新材等6个项目合作签约,深度融入环省科学院生态圈建设。“中原学者”、“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等一批本土专家脱颖而出。铁福来中原学者工作站挂牌,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原学者工作站填补我市医疗领域空白。

二、下步工作安排

按照相关批示精神,紧盯政协提案指出的短板问题与建议,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下步计划从三个方面优化提升:

(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科技自立自强和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部署,及时跟进省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强化前瞻谋划和整体推进,确保改革契合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现代化鹰城建设需要。二是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深化平顶山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联动发展,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带动宝丰高新区、石龙高新区等加速提质发展,做强县域经济发展增长极。重点支持鲁山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新华区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等争创省级高新区。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落实国家、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精神,指导高校院所、国有企业建立优化科研自主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激励机制,加快释放激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红利,调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孕育本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二)着力做强高能级创新平台。一是聚力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坚持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牵头制定支持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支持企业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等政策措施实施细则,为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提供政策助力。配合抓好尧山实验室、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新址建设工作。二是优化提升产业重大创新平台。聚焦重点产业链,依托产业骨干企业,建设一批产业重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形成体系化、生态型平台矩阵。支持高压开关、聚酰胺中间体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不断提升创新支撑能力。推动省尼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省现代医药产业研究院等平台进一步提升运行质量,加速郏县红牛研究院纳入中原农谷研发体系进程,推动一批科技合作项目启动实施。争创省半导体碳化硅中试基地,嵌入全省产业发展关键环节。

(三)着力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一是深化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树牢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制定完善推动全覆盖的工作标准,强化与市直相关部门的联动,完善联动奖补政策体系,引导企业提升研发体系建设质量,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高质量实现“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充分发挥“首席科技服务员”作用,推动科技惠企政策应享尽享。支持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省“科技副总”选派工作,激发本土高层次人才服务企业热情。二是强化创新型企业量质齐升。大力实施产业高新化、区域高新化行动,制定新一轮工作方案,强化政策保障、服务保障,营造一流发展环境。开展制造业开发区双创载体全覆盖,围绕主导优势产业优化创新生态,强化创新型企业源头供给。部门协同、市县联动开展工业企业创新要素标定、科技画像,构建精准梯次培育体系。重点支持帘子布发展、舞钢公司等争创省创新龙头企业,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800家,孕育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科技领军企业,创新型企业总量高质突破1000家,实现整体位次前移。

再次感谢您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4年5月24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