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当前,平顶山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坚持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坚定走好创新这个“华山一条路”。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牵引,以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和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为依托,大力培育创新沃土,深化“五链”耦合,围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12条重点制造业产业链,构筑七大产业集群,建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一流创新生态,坚定以创新竞进之势走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致力打造“创新之城”和“材料之都”。
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顶层设计规划等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二是区域协同发展、产学研用等科技成果转化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处于蓄势跃的“两城”创新平台与“国家创新型城市”高标准还有差距;四是科研载体、科研平台的体量不够大,高层次人才仍然紧缺。
对此,我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顶层设计。要全面、完整、准确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有关《中共平顶山市委关于“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建设现代化鹰城的决定》《中共平顶山市委、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平顶山市白龟湖科创新城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支持平顶山市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的若干措施(试行)》等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要借鉴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科技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实施“创新驱动引领工程”,突出创新性、引领性,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进一步明晰科创新城功能定位,完善提升规划方案,科学谋划未来发展,统筹好产业、生活、生态、交通等因素,注重产城融合、产教融合,推动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统筹抓好谋篇布局,努力打造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的高地。
二、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平台。用好“两城”、开发区载体、尧山实验室、河南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香山大学城等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发展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瞄准前沿领域,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项目共研,全力突破产业链中的“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元素,努力抢滩占先、换道领跑。全面提升政企融合发展水平,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中国平煤神马建设世界一流“材”“能”企业。加强与西安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成果孵化转化,进一步增势赋能,有力支撑产业发展,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以科创新城建设推动平顶山科创资源更加活跃、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三、突出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功能。要树牢全域一体发展理念,把“两城”规划与市里的其他规划结合起来,与示范区、新华区、高新区等区域规划结合起来,与平叶、平宝等一体化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统筹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等重大关系,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一致性和协调性,做到“落子无悔”,科学精准。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元素和关键内容,突出“政、产、学、研、金、服、用”,推动产业集群、人才集聚、平台集合。注重重大项目、高校院所的布局,按照“一核两区、一环两带”空间格局,围绕先行区、核心区、拓展区三大板块有序推进,确保科创城由“规划图”变为“实景图”,统筹“两城”的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提高整体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四、探索科技创新引才育才路径。强化人才保障,真正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要引育创新人才,坚持创新平台与创新人才有机结合,建强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加速集聚更多创新人才。瞄准“高精尖缺”,突出刚性引才、柔性引智,注重借力借势、以才引才,充分发挥中原学者、领军人才、优秀企业家作用,努力形成“引进一个、集聚一批、带动一片”的乘数效应。激发人才“磁吸效应”,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积极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院校,持续完善“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模式。完善更加灵活的人才评价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健全政府、社会、单位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更好地为各类人才加油赋能,使政企和人才“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