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102/2024-00017
  • 发布日期
  • 2024-09-19
  • 主题分类
  • 2024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加强“政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两城”并进提升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4-09-19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349号
提案者
王著
标题
关于加强“政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两城”并进提升的提案
提案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政用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内容与重要实现形式,能够有效统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集成生产、教育、科研等优势资源,对优化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经济发展正进入重要的转型阶段,转方式、调结构到了关键的攻坚期。加强“政用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手段,是我市推动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关键一环。

一、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

发展优势在“政用产学研”融合中,我市发展呈现“三有、两高、一明显”的良好发展势头。“三有”是:企业有科创项目、高校有科研人才及成果、外部有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两高”是:企业与高校双方科创合作的热情高、双方合作加大供给侧结构调整的热情高;“一明显”是:“政用产学研”融合的效果明显——平顶山东方碳素股份有限公司对接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深化合作,解决了高性能浸金属炭石墨材料制备技术研发难题,促进了项目成果转化,为我市碳新材料领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存在问题一是科研导向与市场需求没有有效衔接;二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机制不顺、渠道不畅,难以形成产业链和创新规模;三是科技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未能发挥,缺乏专业人才技术推广。

二、相关建议

(一)创新思路,在政府引导上再加力。成立市政府“政用产学研”联合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部门工作推进方案。举办“政用产学研”展洽会,共建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及生产力促进中心。

(二)统筹协调,在解决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上再加力。政府要发挥顶层设计、科学布局和统筹协调主导作用,把“政用产学研”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使成果向产品和产业扩展。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加强与大学、科研单位合作,构建更有活力的成果转化链条。

(三)创造环境,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再加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构建符合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打造为企业政策指导、资金支持、法律咨询等有效服务的科创生态体系。加强平顶山日报、广播电视台及各种融媒体积极参与此项工作的舆论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技术创新、支持技术创新、参与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激励先进,在创新工作措施上再加力。一是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总结典型经验,以现场观摩或报告会的形式加以推广。二是人社部门研究制定对“政用产学研”中的优秀企业、院校、科研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实行年度表彰奖励的工作机制。三是围绕产业人才需求,大力举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和即时路演,被选中的项目,直接获得相应资金扶持。同时,设立“人才驿站”,在创新创业、融资担保、成果转化收益以及安居落户等各方面为人才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

承办单位
科学技术局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王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政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两城”并进提升的提案》(第349号)收悉。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您的提案指出了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对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我市有“三有、两高、一明显”推进“政用产学研”的优势,提出了将创新思路、统筹协调、创造环境激励和激励先进等合理化建议,我局高度重视您的建议,经与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创新思路,在政府引导上再加力”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已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2021年,成立平顶山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负责全市科技创新领域重大工作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目前,市科创委已召开4次会议,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载体建设、科技研发联合基金设立、检测平台建设、产教融合等科技创新及“政用产学研”工作进行了研究推进。在市科创委的高位推动下,我市建立了省高性能尼龙纤维、电气装备中试基地以及市碳基复合材料、碳化硅材料中试基地;支持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走出去”建设上海交大联合研发中心,平高集团建设西交大、大连交大、清华大学研究院,跟踪技术发展,储备重大项目;2023年成功河南省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暨第十五届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尼龙新材料专业赛等国家、省级重大活动7场活动,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金融机构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举办更多的“政用产学研”展洽会及对接活动,支持企业建设更高层次的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及生产力促进中心,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关于“统筹协调,在解决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上再加力”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3年尼龙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到2025年将形成2000亿级尼龙新材料产业集群;特种钢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产值分别达400亿元、350亿元;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5%、9.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3.6%、17.4%,占比分别提升2.0、1.4个百分点。下一步,我们将强化高位推动,成立市委科技委员会,加强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推进。加强与省科技厅工作会商机制,在重大项目推进、研发平台布局、创新资源统筹等方面协调联动、合力推动。要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把“政用产学研”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使成果向产品和产业扩展。要以平台为依托、项目为纽带,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构建更有活力的成果转化链条,让更多优秀科技成果在平顶山落地转化。

三、关于“创造环境,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再加力”的建议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打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各环节,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有效激发经营主体创新能力和运营活力。2023年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2939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92件,同比增长18.88%;高价值发明专利718件,同比增长23.79%。下一步,将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围绕核心技术和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展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查处商标侵权、假冒专利、地理标志侵权等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护航企业创新发展;将健全知识产权仲裁调解、行业自律、信用监管等机制,深化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打造快速、便捷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针对推动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问题,将大力推进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推动建设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快形成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切实补齐创新服务短板,打造为企业政策指导、资金支持、法律咨询等有效服务的创新体系。针对营造创新氛围等问题,除了前期与河南日报、平顶山日报等媒体合作的基础上,我们将加强与平顶山日报、广播电视台以及各种融媒体深度合作,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宣传力度,举办科技活动周以及科技下乡、科普进社区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关于“激励先进,在创新工作措施上再加力”的建议

针对激励先进等问题,我市一直比较重视,在每年一度的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中,有典型发言环节,安排在科技创新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科技型企业、科研平台、高校、科研院所及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让相关单位借鉴学习。下一步,我们将凝练典型经验,与媒体结合,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介绍。针对实施年度表彰奖励问题,人社部门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开展对“政用产学研”中的优秀企业、院校、科研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实行表彰奖励,对“政用产学研”中的优秀院校、科研单位等事业单位的相关责任人,可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2号)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规定》(人社部发〔2023〕6号)等有关规定,在完成本职工作和履行社会责任中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集体,按照奖励的权限,给与嘉奖、记功、记大功等奖励。对取得重大工作创新、作出突出贡献并获得省级以上表彰的单位,年度考核优秀档次比例可从20%提高到25%。针对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问题,我市除了每年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平顶山分赛区的赛事之外,2023年还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暨第十五届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尼龙新材料专业赛,搭建服务了创新创业的高层次平台。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初创组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的,分别给与3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获得成长组的相应等次分别给与50万元、30万元、20万元、10万元支持。同时,大赛还邀请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参加、对于符合相关要求的项目,这些机构将给予风投资金和金融方面的相应支持。针对人才服务问题,我市通过完善线下“一站式”服务窗口职能,推进人才安居保障,开展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和专家人才行动等措施,积极解决人才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确保人才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了解答复,人才各项政策待遇保障第一时间协调落实,做好人才服务“店小二”。下一步,将研究设立“人才驿站”,在创新创业、融资担保、成果转化收益及安居落户等方面、为人才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确保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心关注我市的科技创新工作,为我市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建言献策!

2024年5月1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