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区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25-03-31 浏览次数:31 浏览

(记者 张亚丹)连日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滨湖街道依托白龟湖生态环湖路两侧环境整治提升对沿线东留村、中留村、西留村进行重点谋划,打造和美乡村。

去年以来,示范区深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贯彻落实市委“十百千万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决策部署,城乡统筹、精准发力,推动景村融合、产村融合、城乡融合,着力打造有颜值、有活力、有内涵的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

以宜居宜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环境提质增效。该区锚定“千万工程”,以三级联创机制推动和美乡村全域发展,成立了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乡村振兴指挥部,建立“区统筹、镇主战、村落实”推进机制,创新“月调度、季观摩、年考评”闭环管理模式,累计发放人居环境整治考核奖金320万元。同时,该区推行“专业团队设计+群众票选方案”模式,精心编制完成叶营、闫口等4个村庄规划。目前,该区已建成“水韵西滍”示范片区,改造民房10间、治理坑塘12处,铺设景观步道5.6公里;实施太阳能路灯全域覆盖工程,主次干道亮化率达100%。

以产城融合为路径,激活强村富民产业引擎。该区坚持践行“两山理论”转化路径,构建三产融合发展先行样板,优化完善“两带五区十八点”的豫见江南乡村振兴示范带,布局艾草加工、花卉直播等8条特色产业链;着力规划建设“山韵叶营”农事体验基地、“诗韵马跑泉”文创产业园等五大功能片区。持续在特色产业延链增效上发力,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农户”联营机制,叶营村建成食用菌种植大棚6座,实现年收益15万元以上;花山村签约合作建设研学营地和露营地,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村民就业,连续5年实现股民分红50余万元;周庄村建成320座大棚,2024年实现产值260万元。

以全域旅游为突破,构建“美丽经济”品牌矩阵。该区聚焦贯彻“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具有全国辨识度的乡村振兴IP。以场景营城造境破题,建设“乡愁记忆馆”2处,复原传统农耕器具200余件;打造“四季主题游”产品线,推出春季油菜花海旅拍、夏季星空露营节、秋季农事研学营、冬季民俗文化周等激发和美乡村活力。以“文农旅+”促跨界融合赋能产业效益,提档升级现有民宿,配套建设房车营地、篝火剧场,打造以“渔业养殖”“餐饮垂钓”“鲜果采摘”文化旅游为主的绿色农业观光旅游园区。以流量“破圈”增值,注册“豫见江南”区域公用品牌,开展“网红主播探乡村”活动,打造落地集装箱咖啡屋、“一应春秋”水上旅拍、亲子鱼宠、滨河露营等网红打卡点,开创自己的流量密码。

今年该区紧扣党中央、省委农村工作部署,深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贯彻落实省委“四高四争先”部署要求,锚定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主战场,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该区在全域统筹筑基,建立“设计师智库+村民议事厅+云端意见征集”三维协同机制,完成示范区“村庄规划多规合一”修编,开展“后扶资金+党支部+村集体+移民”的模式,着力打造全国移民示范村。全力实施东留、中留、西留村旅游农家乐计划,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整合田园、民俗、乡村自然景观与资源,利用丰富的水系与特有的渔村产业相融合,规划“一园一路一中心三组圈”空间格局,打造“水系经济+渔村IP”特色综合体,实现年游客量30万人次目标,形成集休闲观光、餐饮娱乐、生态民宿于一体的农旅结合经济圈,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宜居”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该区着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提升和美乡村“大面貌”。今年将持续对东留、中留、西留村进行改造,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鼓励修缮等措施,拆除环湖路沿线村庄的残垣断壁、私搭乱建、危旧圈棚,保留传统街巷肌理,植入乡土记忆景观12处,打造“一巷一故事”文化界面,构建整洁、优美、舒适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村庄道路硬化建设、村庄院落美化亮化、饮用水提质改造等民生工程,让村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建设休闲长廊、文化新墙等设施,加强绿化美化,保留背街小巷的乡土气息,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该区还将聚焦“五韵”品牌矩阵,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全面开展东留、中留、西留村综合改造项目,盘活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推动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区。推动垂钓空间、菌菇方舱、越野营地、渔立方、康养基地等特色鲜明、三产融合的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让普通农户分享生产经营和乡村旅游收益,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