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区精准“双报到”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记者 毛玺玺 通讯员 李颖)如何用图片表达新闻语言?如何把风景拍出大片感?8月10日下午,在新华区曙光街街道曙北社区开展的摄影公益讲座现场,平顶山日报社视觉摄影部副主任王尧以讲练结合的方式分享不同场景的拍摄技巧,居民积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不愧是报社的专业摄影老师,干货满满。”曙北社区居民李海龙说,两天前他在社区微信群里表达了想学一些专业摄影知识的诉求。曙北社区接单后,将这一诉求发送到共驻共建单位联络群,平顶山日报社机关党委迅速接单,由在职党员王尧完成此次居民诉求。
“曙北社区是市委组织部机关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的分包联系点,我们要按照要求做实这项工作,努力作表率、当先锋。前些天,我们在曙北社区召开了‘双报到’工作动员会,很快这就行动起来了。为平顶山日报社机关党委迅速接单、在职党员利用周末时间完成居民诉求的行为点赞,这样的‘派单’‘接单’将党组织的优势在基层集聚,很好。”市委组织部三级调研员赵光耀说,“双报到”为基层社会治理引入了重要力量,是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工作优势和重要内容,要以做实这项工作为契机,切实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治理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惠及更多基层群众。
近年来,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新华区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打造城市基层党建“近邻朋友圈”,持续推行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到分包村(社区)报到开展结对共建、在职党员到分包村(社区)网格报到的“双报到”制度,突出力量整合、多方联动,形成互助共建、常态互动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推动组织联建,变“社区独唱”为“部门合唱”。鹰城农商行新华支行实施整社区授信,累计获批居民家庭备用金、创业贷款等500余万元;平煤神马控股集团铁运处对辖区2200余平方米黄土裸露地进行硬化改造,新建智能电动车棚1处,建设免费停车位40个,惠及周边居民1000余人……在矿工路街道幸福街社区,党建联盟单位与社区结对帮扶的生动场景不断上演。
互融互通互联,共驻共建共享。幸福街社区充分整合辖区优质资源,联合辖区企事业单位成立区域化“党建联盟”,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过“项目化+契约化”缔结契约关系,激发驻区单位参与小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变“过门客”为“亲邻人”。
创新治理模式,变“单兵作战”为“协同共治”。过去,社区力量单薄,大多工作人员精力耗费在业务工作上,一些服务群众的具体事成了“纸上谈兵”。今年,曙北社区创新“1+1+10+5”模式,即坚持以“一个主导单位+一个国有企业”为主牵引,带动平顶山日报社、市种子技术推广站、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市财信投资有限公司、市医疗应急中心等辖区10个共驻共建单位共同参与,积极动员在职党员亮身份、亮承诺,定期开展共建活动,纵深打造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五级架构基层治理新格局,推进“双报到”工作走深走实。
“半个月前,赵光耀带队手把手指导社区如何推进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与共驻共建单位共商共建举措,共办实事好事。”曙北社区党委书记来鑫鑫说,现在,每天都有在职党员报到,社区将其专业特长划分登记,有特长优势的划入志愿服务队伍,“量身定制”开展主题活动,其他的则认领小区楼栋长、单元长,协助社区开展日常工作。
“为避免‘双报到’活动流于形式,出现报了到但‘人不来、事不做’的现象,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新华区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对‘双报到’具体流程、活动设计、反馈激励都进行了制度规范,并全程跟踪落实。”新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龚宪君说。
为进一步提高服务精准度,新华区积极探索推行“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模式,通过上门走访、微信征集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收集群众诉求,形成志愿服务清单,选定合适的对接单位和党员、志愿者等群体进行精准派单,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落实,不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有效提升社区治理成效。
截至目前,新华区参与“双报到”的市直(含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共有300余家,5596余名在职党员已到社区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