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沛洁)经过7、8、9三个月的精心呵护管理,叶县大地迎来收获的10月,花生白、玉米黄、高粱红……处处呈现着喜人的丰收景象。然而,由于持续阴雨天气,多数田地里有不少水坑,使得各种机械“搁浅”,给秋收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时令不等人。面对这一现实,叶县各地不等不靠,八仙过海,打响了一场难忘的秋收战。
收割机多了4个轮子
10月11日,任店镇高营村村外的一块玉米田里,玉米叶子从根干到了梢,原本向上的玉米穗开始下垂。不到8点,寂静的田里驶来了几辆玉米收割机,隆隆的响声过后,玉米秆倒下,玉米粒源源不断地流入机舱内……
惊奇的是,原本4个轮子的收割机,在4个轮子旁又分别多出了4个轮子。“起到涡轮增压的作用,能够提升马力。”在一旁巡视的叶跃峰说。
叶跃峰是叶县瑞鑫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该合作社在任店、夏李等乡镇流转了3000多亩(1亩≈666.67平方米)土地,秋作物九成以上种的是玉米。
该合作社在叶县经营多年,今年升级为省级合作社。他们种的玉米又迎来了大丰收,初步估产亩产1300多斤(1斤=500克),尤其采用的密植部分,亩产则能达到1500多斤。
“现在地里还是很湿,传统的收割机进不到地,勉强进去也没法正常工作。”叶跃峰说。为此,该合作社及早筹划,从外地调来了这种改装的收割机。
当天是收割机收获的第三天。下午6点多,任店镇的近2000亩玉米收割完毕。“接着,就要到夏李等地收割,确保颗粒归仓。”叶跃峰说。
烘干机连续工作
10月12日,叶县瑞金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的6台烘干机在不停地工作着。“已经不间断工作快20天了。”叶跃峰介绍道。
原来,市供销社投资50多万元在该合作社院内建了6台烘干机,专门用作烘干小麦和玉米。
未雨绸缪。叶跃峰在筹备合作社陆续扩大流转规模的同时,就酝酿筹建烘干塔作为配套设施。“种的地少了还可以晾晒,数千亩的粮食一下子抢收回来,往哪里晒?”他反问道。再加上遇上持续阴雨天,粮食很容易坏,那损失真得不可想象。
该合作社周围也有众多的规模种植户,自9月下旬开始,便有种植户联系烘干事宜。“也不乏众多的小户,粮食收下来了,却因为晴天太少无法晾晒而发愁。”叶跃峰说。于是,他便及时收购小户湿玉米后集中烘干。
6台烘干机每天能烘干玉米300多吨。目前,该合作社已经收购玉米3000多吨。“这可解决了大问题。”采访中,不少种植户感慨地说。
近年来,叶县采取多项举措鼓励各地上烘干设备,目前,这些烘干设备都像上述6台烘干机一样,在昼夜不停地工作着。
用手拔花生,小桶伴身旁
10月12日一大早,村民杜爱霞等人便来到村外的一块花生田里用手拔花生。
该块田是58岁村民孙国进种植的,由于机械不能进地,他就雇人用手拔。当天,杜爱霞等十几名村民在该块花生田里人工收获。
用手拔花生,在叶县花生种植户田里到处可见。洪庄杨镇境内有湛河、沙河等多条河流经过,沙土地多,有种花生的传统,全镇80%以上土地种的都是花生。
在此与别处不一样的是,每个人在用手拔花生的同时,还带着一个小桶,随着身体转换而不停移动。只见他们每次费力拔出一丛花生,便捡下掉在地里的花生扔进桶里。
“人家种花生也不容易,一天给俺120元钱,所以得给人家干好。”杜爱霞说。她还说,他们已经在不同的田地里干了快一周了。
不到11点,种植户孙国进就骑着三轮车,将一兜兜的饭运到地头:揽锅菜外加热烧饼。
“还不到中午就吃饭了?”记者忍不住问道。
“人家一大早就来了,不能让饿着!”孙国进说。他今年种了5亩多的花生,除了自己干外,还得靠乡亲们来帮忙。
正说话间,又一种植户开着车将饭送到了地头。20多个人在他的田地里拔花生,不少来自襄城县。
“今年连续降雨,不能机收花生,已经吸引来了众多外地的手拔花生大军。”该村党支部书记李伟逢说。
记者前往王湾村采访时,意外见到一处晒花生的路旁,有人支起锅做饭,领饭的人排成了长队。原来,由于来拔花生的人多,午饭需求量大,一些饭店经营者竟将饭馆开到了路边田头,那些领饭者就是一个个种植户。
帮乡亲免费摘花生果
10月11日上午,在邓李乡泥车村外的一处草场上,不时有车辆将带秧的花生拉进来,铲车将其装进摘果机。不一会儿,干净的花生果便流出来,而花生秧则被扬到了远处。
“你看,花生秧都变成黑色的了,只能沤作粪肥,我是免费为乡亲们摘果的。”正在忙活的李伟羊说。
李伟羊30多岁,摘果过程中的尘土早已淹没了他清秀的脸。他是该村村民,自种花生致富的同时,还在两年前投资建起了这一草场,专门用于夏季收集囤放秸秆、花生秧。
邓李乡花生种植面积有4万多亩,占到了耕地面积的八成以上,是叶县花生面积最大的乡镇。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力度的加大和养殖业的发展,自2021年起,李伟羊干起了夏季收秸秆和秋季收花生秧的业务。
李伟羊介绍说,他采取滚动发展的模式,在建成15亩的草场后,借助于农机补贴,每年将赢利的钱不断购置农机增加收购能力,目前仅摘果机就有3台。今年秋收前,他又投资11万元购置了两台自走式摘果机。按照经营惯例,免费给乡亲们摘果,自己留下秧子销售,从中赚取一定的利润。
今年,乡亲们采取手拔的方式抢收,既增加了成本,又延迟了收获进度,使得不少花生秧变黑发霉,达不到做饲料的标准。“只能免费给人家沤肥了。”李伟羊说。
面对乡亲们成车拉来的需要摘果的花生秧,李伟羊毅然收下。“乡亲们收果已经不容易了,尽管秧子不能做饲料了,仍然免费摘果。”他说。
记者注意到,完成摘果整个过程,需要四五个人不停地忙活。粗略算一下,每天仅工资及各项成本支出远远超过千元。
“今年雨水多,乡亲们比我更不容易。”李伟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