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肠河两岸风景“美如画”,陈营社区蝶变告别“脏乱差”,北关桥梁加固出行“不揪心”,人民公园升级变身“打卡地”……
7月8日,宝丰县委书记王代强带领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员单位负责人,深入城区创文硬件建设关键点位、重要部位进行实地查看及观摩,城市面貌“微更新”赢得大家纷纷点赞。
此次查看与观摩是对宝丰县创文工作的一次“单元测试”。
宝丰县创文工作的先进经验与做法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前不久,市委书记陈向平到宝丰县调研,称赞该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听民声、集民意、顺民心,通过解决群众生活中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实现城市面貌不断改善和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提升。
近日,笔者漫步宝丰县街头,每一条城市道路,每一处游园小景,处处彰显城市品位,所见所闻,皆能感受到该县城市建设的强劲脉动。
一、高位推进,凝聚创文强大合力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把宝丰县建设得更加精致美好,是时代赋予的重任,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创建文明城市是对精致城市建设再深化,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推动城市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宝丰县委书记王代强在今年3月8日全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誓师大会上提出的总要求。
宝丰县委、县政府坚持高位谋划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将创文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强力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该县调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王代强为政委、县长刘海亮为指挥长的创建指挥部,下设一个办公室、三个工作组,全力做好创文工作。
刘海亮认为,无论是文明城市创建还是精致城市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民、惠民、利民。当前,宝丰县正在加快实施的重点城建工程和民生实事项目,通过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一一兑现对人民群众作出的承诺。
创建指挥部领导深入到分包的创文重点乡镇、单位,督促、指导创文工作,部署重要工作、协调重大问题、把握重点环节,认真履行创文职责。
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包城关镇、杨庄镇、周庄镇、铁路地区的“三无小区”治理工作,通过对分包小区的综合治理,切实解决百姓身边的事,让群众深切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近年来,宝丰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建设“四强县”、迈入全国“一百强”目标,踔厉奋发、奋楫争先,经济社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先后荣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批“国字号”城市品牌,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积累了丰富的创建经验。
全国文明城市是国家授予一个城市最高的荣誉,是含金量最高、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治理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尺。让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摆在宝丰县委、县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前的重大课题。
宝丰县委书记王代强从三个方面阐述创文的重大意义:
创文,着力满足群众生活新向往。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安居乐业。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因此,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抓手,是一项顺民心的利民工程、实事工程。
创文,着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营商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哪儿的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儿走、资金就往哪儿流、项目就在哪儿建。因此,文明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用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各类优质资源。宝丰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质上是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创文,着力推动干部作风大转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对党员干部能力作风的直接检验,是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载体。文明城市创建,考察的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情况,考验的是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治理城市的能力水平,考量的是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作风素质。
从今年初开始,该县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标准,秉持“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社会文明新风,让人民群众在创建中得到更多实惠、收获更多幸福。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住建部门干部职工,紧紧围绕“路畅、灯明、园绿、居安、城美”工作目标,把担当的标杆树起来,把担当的能力强起来,把担当的责任扛起来,不搞“大拆大建”,实行“微更新”,用好宝贵时间窗口,跑出创建活动“加速度”,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居有所安,心有所栖
路面铺沥青,墙面“穿新衣”,楼顶加防水,飞线入了地,雨污各行其道……在杨庄镇政府家属院,昔日破旧小区展露“新容颜”。
“曾经,这里‘天上飞线走,地上污水流;小区窄又挤,大伙烦又愁’。要不是老旧小区改造,我带家人早就搬走了。”家住宝丰县城区一企业家属院的70岁居民潘老汉说。
为激活城区老旧小区活力,今年以来,宝丰县把城区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一项民生安居工程来抓,针对城区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设施陈旧、下水道易堵、私搭乱建等问题,加大力度实施改造工程。
老旧小区改造是“看得见、摸得着、实打实”的民生工程,怎么改,改什么,居民最有发言权。在改造过程中,该县通过入户走访、现场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优化确定改造方案,把改造工程真正变为群众心坎工程。
改造项目采取“一小区一方案”的方式,按照“政府主导、居民监督、便民利民、美化提升”的原则,重点围绕居民关心的雨污、路面、亮化、安防等问题进行。
通过改造,该县城区老旧小区全面提升了道路、绿化、管网、健身、停车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管理规范有序、卫生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据统计,宝丰县共争取老旧小区改造资金1.35亿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82个,惠及群众6000余户。此项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得到了省住建厅的通报表扬。
“俺县对城区老旧小区对‘症’改造、以‘新’换‘心’,破‘旧’立‘新’,为居民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居住在铁路社区的王先生说。
——行至坦途,入目光明
“如今道路铺了‘油’,平整宽敞,道路两侧还安装了路灯,彻底改变了过去主要道路年久失修、坑洼破烂的局面,真正解决了陈营社区近万户居民出行难的问题。”家住县城立德路陈营社区的居民王少辉深有感触。
城区大集农贸市场实施了道路整体翻新、更换雨污管网等一系列工程,优化了购物环境,提升了城市功能,一改过去黄土裸露、污水横流的景象,受到商户的一致好评。
…………
为使城区道路提档升级,今年以来,宝丰县着重对城区背街小巷分区、分类、分批实施整治。
背街小巷通常位于连接老旧小区与街道的过渡地带,既承担着城市交通的微循环,又是城市温度的鲜活体。对此,该县用“绣花功夫”精细化推进背街小巷改造,让居民生活更舒心。
多年前,背街小巷是这样的景象:空中线缆杂乱如麻,犄角旮旯塞满垃圾,违规建筑“见缝插针”……肌理风貌黯然无色,居民生活质量不断被“降低”。
如今,该县共新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34项,其中立德路、市场路等16项工程已完工;文化路等18项提档升级工程正在有序推进;打通了宝州路西段、育英路等3条断头路。
城区范围内共完成60余条道路的“雨污分流”改造,新建、改建雨污管网190余公里,新建检查井30余处,新建高铁商务区雨水泵站等7处雨污管网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城区排水系统。
城区主次干道11000余盏路灯全部纳入规范化管护、112条主次干道实现全段亮化,城区路灯亮灯率99%以上,彻底消除了“有路无灯、有灯不亮”的现象。
同时,为切实保障群众“脚底下的安全”,该县在新建及改建市政道路项目中,配套安装了“五防”井盖,按照“一路一档案”“一井一权属”的要求,为全县9330个窨井盖建立“电子身份证”,窨井盖整治率98%以上。
“城区主要干道提档升级,背街小巷精细治理,让城市‘面子’更靓了、‘里子’更实了、‘底子’更厚了,消除了道路安全隐患。”宝丰县一机关干部说。
——出门见园,移步换景
经过3个月的提档升级改造,宝丰县人民公园、新世纪广场、净肠河下游公园和玉带河公园4个公园广场于今年初开园迎客。
这4个公园广场是宝丰县较早建成的一批公园广场,是人民群众休闲健身、娱乐游玩的主要场所,由于建成时间已久,普遍存在路面破损、绿化苗木老化、配套设施破损等问题。
为使老公园广场变身为居民休闲地,该县结合区域文化、时代要求,因地制宜进行微观修缮,着力打造具有城市精神的公园广场。
新世纪广场改建音乐喷泉、铺设林下长廊,既满足了群众的娱乐需求,又为休闲活动提供了场地;人民公园按照森林氧吧改造方案,合理移植绿化苗木、补栽花卉,使公园四季常绿,犹如“城市之肺”;玉带河公园和净肠河下游公园是宝丰县水系公园的典型代表,依河而建,苗木繁多,一步一景,让城市文脉在更新中传承。
为打造宜居宜业城市,今年以来,宝丰县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切入点,深入推进绿地精细管护、基础设施修复等提升行动,全力营造整洁优美有序的绿化环境,逐步让推窗见绿从“概念”变成身边的“实景”。
一是闲置地变身“绿草园”。充分利用城区边角地、闲置地,结合地块位置、空间大小、服务功能等方面,量身定制美化方案,让空置地块实现再利用、再改造,采用植绿增绿、拓展空间形态等举措,打造功能性强、观赏性高的城市绿地。如今,闲置裸露的土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葱葱的绿植。
据统计,该县已完成城市中心等6处节点的补植补栽工作,共栽种地被17500平方米,补植补栽3600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9000余平方米,实现“让绿色连成线、使苗木种成片”的景观效果。
二是打造小而精“微景观”。坚持园林绿化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致力于在全域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城在林中、人在园中”的景城融合环境,把一处处园林微景观变成了市民家门口休闲、健身、游玩的好去处。
通过规划建绿、见空植绿、拆墙透绿、破硬增绿、依路建园等措施,该县先后完成了科普公园等7个项目的绿化建设,提档升级了八一公园、体育公园等7个老旧公园,城区11处“零碎空间”“巴掌地块”被建设为小而精的“口袋公园”。
目前,城区居民出门500米内,几乎都能找到一处健身休闲的游园或绿地,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的“十分钟健身休闲圈”。
据统计,城区44个公园游园建成开放,绿地面积达972公顷,建成区绿地率44.06%、绿化覆盖率49.43%、公园绿地面积227.0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47平方米,绿化指标领跑全省。
二、补短强弱,推动城市提档升级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宗旨是“创建为民、为民创建”,城市硬件达标是创建成功的关键。
“城市建设大拆大建时代已成为过去,我们要积极融入城市发展‘新赛道’,用‘绣花功夫’精雕细琢城市建设,推进‘大’城‘细’管、‘老’城‘新’治,实现城市‘颜值’和‘品质’重塑新生。”王代强认为。
为大力推动城市提档升级,该县成立工作专班,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在一线,广大建设职工辛苦在一线,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破题,一个堡垒一个堡垒攻克,努力让一张张“规划图”变成“施工图”,让“施工图”变成高质量发展“竣工图”。
——城区道路建设实现“微更新”
这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结果。
问需于民,就是在为民办实事中,同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站在他们的角度了解真正所想所需。该县通过媒体上线《党风政风热线》栏目,面向社会广泛征求群众关心的城市建设热点问题。本着“最小开挖、最小扰民”的原则,采取“点面结合、连点成面”的方式进行改造,将城区多条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排水设施淤堵、照明设施老化等问题道路,按照12个施工分区分类分批实施街巷整治及照明设施维护。
问计于民,就是在市政建设中,积极顺应群众呼声,召集群众集思广益,引导群众全力支持项目建设。该县采取“一拆五改五提升”治理模式,进一步改善道路沿街环境。“一拆”指违法建筑拆除;“五改”指道路路面、停车设施、架空线缆、沿街建筑物外立面、户外广告及牌匾的改造或整改;“五提升”指老旧管网更新提升、路面地砖改造提升、交通设施完善提升、景观绿化品质提升、照明亮灯率提升。
问效于民,就是把评判的标尺交给群众,以“效果明显不明显、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标准,让群众当裁判员。该县做好城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和后期管理的有效衔接,建立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及物业企业协同的长效管理机制,引导多方共同参与,解决以往城市背街小巷管理缺失的问题。
——老旧小区整治实现“大变样”
这是建管并重、先里后面、自管共治的结果。
建管并重,改造方案“显”科学。该县在改造前广泛征求小区居民意见,确保每个小区有85%以上的住户知晓并同意改造方案。小区业主委员会负责人与镇、社区、施工、监理等建立了联系机制,确保居民的参与度。
先里后面,改造内容“真”民生。该县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先民生,后提升”“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优先确保对列入改造的小区实施雨污分流、路面硬化等基础设施改造。
自管共治,改造成果“落”实处。该县在老旧小区改造后,创新实施“三种”管理模式:即采用专业化物业服务,引进规模型物业公司入驻,实现专业化物业管理;由业主成立党群议事会等组织,自行聘用管理人员,实施小区物业自治;发展保障型物业管理,倡导社区成立保障性物业公司,逐步覆盖新老小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物业服务。
——建筑围挡治理实现“穿新衣”
这是创新推行“1234”工作法的结果。
该县通过对城区建筑工地、市政施工现场等进行全面排查,发现城区各类施工围挡普遍存在设置标准不高、抑尘设备不足等问题,于是大力开展争创文明典范工地活动,对100余处破损严重、阻碍出行的建筑围挡进行综合整治,使施工围挡“变身”公益广告展示墙,让“美颜”围挡成为道路“风景线”。
在建筑围挡整治上,宝丰县创新实行“1234”工作法:
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个原则,推动城区围挡“大整治、大规范、大提升”。
坚持“线上+线下”双向驱动。充分发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作用,线上实时监测全县40余家施工项目落实扬尘管控情况;线下加大执法力度,落实日常巡查维护,确保围挡问题早发现、早落实、早解决,全力提升建筑工地扬尘防治整体水平。
实行“监管+管理+整治”三步走。以常态化管理为基础,对围挡从设置到拆除实施全周期动态精细化监督;重点解决各类围挡整治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为城区围挡规范化管理织就一张“天网”;成立专项督查小组深入一线,全面核查、督导围挡规范化整治工作落实情况,实现动态清零。
划分“拆除类、规范类、提升类、巩固类”四种围挡。针对不同情况的围挡,按照“设施完好无损、外观干净整洁、相应警示标志一应俱全”的原则,确保集中拆除一批、提升整治一批、高规格新建一批,切实提升施工围挡的景观效果和安全系数。
三、市政管养,兜底民生幸福保障
城市发展不仅体现在建设上,还体现在管理上。该县“精打细算”抓管养,当好市政“大管家”,不断高效推进水、灯、桥、汛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
在城市建设实践中,该县量身定制了符合宝丰实际的“城市管家”新模式:
——“双线并行”作业模式,写好水体治理新文章
在黑臭水体治理上,以“严控新增、去除存量”为工作原则,实施“双线并行”作业模式:一方面实施截污纳管,围绕净肠河、玉带河、永丰渠黑臭水体情况,通过新建沿河排污管道、架设污泥泵进行污水输送,先后完成了宝州路净肠河桥污水治理工程;另一方面实行常态化监管,针对私设排污口情况,使用截流、封堵私设排污口,实现治理工作双管齐下,有力保障了黑臭水体的治理成效。
“以前这里污水管道常常堵塞,污水溢出地面,散发出刺鼻臭味,影响居住环境。现在好了,整改后我们不用再绕道走了。”玉带河附近的居民李胜利说。
——“节能减排”管理模式,点亮灯城相融新活力
在路灯亮化上,该县以照亮群众回家“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大力推广绿色照明,淘汰传统的高耗能照明设施,城区LED路灯覆盖率达93%,地面亮度提升到原来的三倍;精心设计规划方案,仔细筛选灯型,力求“一路一品”“一街一景”的亮化效果;按照“分片管辖、集中维修”的原则,实行路灯及照明配套设施24小时值班制度和昼夜巡查检修。
如今的宝丰,路灯更亮了,夜景更美了,夜游已从过去的步行街发展到地摊经济等,为市民提供了五彩缤纷的夜生活,为父城“夜经济”增添了新活力。
——“运用加减”工作模式,推动桥梁加固新篇章
在城区桥梁加固上,该县运用“加减法”,从加固和维护两方面入手,实施桥梁更新行动,让百姓走上“放心桥”。
对桥梁受力构件采用粘贴钢板加固为其做“加法”,分批次对宝州路净肠河桥、中兴路玉带河桥、人民路玉带河桥等6座城市桥梁进行全面的加固维修;采取“自然而然”的建造观,通过抛弃多余繁杂的装饰并对桥体进行整体除锈和刷漆为其做“减法”,既保留了桥梁原本的色彩和结构,又增加了桥体美观性和耐老化性,使老桥梁的历史记忆得到保留与升华。
桥梁的更新为原本沉闷的钢筋水泥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工业锈带”变身城市地标,为美丽父城又增添了几分光彩。
——“五字真诀”治理模式,力争城市防汛新成效
在城市防汛上,对城区内水道管网进行全面“体检”,筛查“病害”,用好“修、建、连、通、分”五字真诀,有效避免雨污管网混接、错接以及污水渗漏,最大限度将雨水消纳利用。
“修”。针对老城区雨水管网年久失修问题,以日常排查维护及汛期蹲守一线调研数据为依托,结合城区发展规划,制定雨水管网改造方案,并加以维修。
“建”。优化城市排水管网设计,把高铁商务区站前路、广场北路立交桥等区域作为试点,先行先试,通过自流排水、蓄排结合等方式,有效解决了积水问题。
“连”。采取连段成网的互联互通措施,连接城市“毛细血管”,形成完善的雨水排放网络,加快流通速度。实行新旧管道互联,以“八纵八横”为主管道的网状雨污管网体系已逐步形成。
“通”。对于污水管线内普遍存在的沉积物积存现象,采用“技防+人防”,引进特种作业车,通过管道疏通和“蛙人”清淤等方式进行全面排查,有效避免汛期污水外溢。
“分”。坚持“雨污分流”原则,按照“系统谋划、统筹兼顾,近远结合、重点突破”工作要求,确保雨水排入附近河道,居民生产生活污水经过污水主管网排入县污水处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