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准新路子 焕发新动能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五星工坊”建设综述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23-07-28 浏览次数: 浏览

7月26日晚,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湖滨路街道东太平村路旁灯火通明,“好滋味美食街·五星工坊”现场人流如织,一个个美食摊生意红火。

“好滋味美食街·五星工坊”项目是该区为帮助东太平村开拓增收渠道打造的“招工驿站型工坊”,划定了74个小吃摊位,将游散小推车集中起来,统一规范管理,为村民自主创业提供平台,帮助2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营造出浓浓城市“烟火气”。

今年以来,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深入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扎实推进“五星工坊”建设,积极探索发展壮大农村产业和集体经济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

根据市委组织部部署,今年示范区在全区37个建制村全面启动“五星工坊”建设,计划今年底前打造“五星工坊”示范点6个,争取在3年内打造20个“五星工坊”,实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全覆盖、“五星”“四星”村产业带动全覆盖,着力补齐农村产业振兴短板。

坚持统筹布局强“谋”。健全工坊建设高位推进、战区负责、党建顾问、观摩提升、吹哨报到、考核奖励“六项机制”,每种类型工坊分别明确1个区直部门牵头,每个工坊成立由所在镇(街道)包村科级干部为组长、村党支部书记为副职、相关站(所)长和驻村第一书记为成员的工作专班,为工坊项目谋划、建设、管理、运营提供全程服务。

坚持以训促学转“念”。该区分级分类开展“五星工坊”建设靶向培训,多次组织人员前往江浙地区学习借鉴当地先进典型经验做法,探索城乡基层治理新路径。实施“头雁”培育工程,以农村党员干部、“归根”人才、返乡大学生等为重点,引进培育一批工坊管理团队和乡土技能人才队伍。

坚持多措并举促“干”。以农村“逐村观摩”和社区“述职打擂”活动为抓手,每季度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开展一次述职观摩评比,实现在述职交流中相互学习、争先晋级。引导区直机关与村(社区)开展党建联建,督促63名驻村(社区)干部投身“五星工坊”建设,凝聚创“五星”、建“工坊”、促振兴合力。截至目前,10余个不同类型工坊在示范区落地生根,结出累累硕果。

——招工驿站型工坊,实现就近就业。滍阳镇焦庄村党支部建立招工就业服务点,依托乡镇招工驿站,借助区人社局免费就业培训资源,为村民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协调平顶山隆科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等附近企业设置共富车间、共富岗位,输送工人70余名,每人每月计件工资4000元至6000元。

——来料加工型工坊,助力共富增收。滍阳镇幸福村党支部建设“勾织幸福·五星工坊”,与平顶山市星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对接合作,由公司负责免费为村民传授手工编织技术和原材料,村民编制后获得加工费用,村集体收缴部分管理费用,实现三方互惠共赢。目前50余名村民已开始编织生产。

——乡土品牌型工坊,做强品牌农业。滍阳镇叶营村党支部依托原有的6座羊肚菌、赤松茸等食用菌种植大棚,建设“珍菌孵产·五星工坊”,配套新建烘干、包装等初加工车间及产品展厅,目前,正在建设6座种植大棚,扩大规模。工坊采用“支部+企业”模式,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薪资每月约2100元;2022年营收18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余元。

——农旅融合型工坊,培优特色产业。滍阳镇西滍村党支部依托区位生态优势,筹资近1800万元建设“美食一条街项目”,把道路两侧房屋统一打造成滍阳古街风格,为游客提供特色餐饮服务。配套现有的西滍村应滨书苑、民俗民宿、摄影基地等产业项目,已初步形成集餐饮住宿、文旅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旅产业链,吸纳本村和附近村民300余人创业就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50万元。

——赋能创业型工坊,扩展增收渠道。应滨街道薛东村党支部利用村内闲置土地建设特色美食城,设置临时房30间、流动摊位点52个,引进淄博烧烤等特色夜宵美食品牌,打造餐饮美食网红打卡地,不仅解决了闲置土地“脏、乱、差”问题,还让50余户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创业、日营收纯利约300元,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摊位租赁收入10余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