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舞钢市尚店镇王东村的一处蔬菜大棚里,郁郁葱葱的青椒、茄子等蔬菜长势正旺,大棚主人刘付国和家人在整地采收。“为了这些大棚,之前走过一段‘歪路’,现在想想着实不应该。”刘付国说。
刘付国口中的“歪路”涉及一件社会矛盾调处化解案例。
2016年,已从事蔬菜种植多年的刘付国决心“大干一场”,于是把自己的原有积蓄再加上从亲戚处筹借的近百万元资金全部拿出来,建起15座蔬菜大棚。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突降大雪,建起的大棚全部被雪压塌,损失惨重。被重重浇了一盆冷水,他背上了“心理包袱”。
“那一阵子,实在没有办法了,一心想着政府应该给点补贴什么的,就到政府相关部门反映问题。”得知情况后,时任尚店镇党委书记的刘洪涛与信访部门负责同志等采用“七晚工作法”,连续几个晚上到刘付国家里拉家常、解心结,想办法、找思路,“老刘有干劲儿,咱应该鼓励和支持,虽然他因为大雪压塌了大棚不能享受补贴,但是在其他方面可以帮助他争取优惠政策。”
最终,在刘洪涛等人的耐心劝解和帮助下,刘付国郁结的情绪得以化解,不但重拾了信心,而且借着小额贷款等政策重新建起大棚,目前已步入正轨并实现盈利。“现在市场前景很好,今后咱要踏踏实实干好自己擅长的种植产业,在自身增收致富的同时带动更多乡亲从土里‘淘金银’,不辜负这么多人对俺的关心。”刘付国说。
“心气儿顺了,农民群众的干劲儿自然就足了。很多基层矛盾往往都是从鸡毛蒜皮的小事中引发、累积而来的,只要发现及时、巧妙处置,就能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长期在基层一线接触矛盾纠纷化解、被评为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的尹集司法所所长郭永久深有感触地说。自1998年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开始,他已处理纠纷650余起,成功率98%以上。在舞钢市,像郭永久一样的近百名基层人民调解员,凭着顺畅的机制以及饱满的热情,将一桩桩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化解在小,筑起了一道道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连心桥”“防火墙”。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
面对琐碎而繁杂的基层问题,舞钢市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全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创新推出“七晚工作法”“四色督办”“五治融合积分定优”等基层综合治理模式,有效推动信访积案化解攻坚行动持续深入开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信访积案,由该市相关责任单位党政正职、包案领导连续7个晚上每晚不低于3个小时深入信访群众家中解难题,并对县级包案领导、责任人承办的信访事项办理情况用红、黄、蓝、绿4种颜色标示加以分类推进,同时以“政治为引领、自治为根本、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智治为支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在基层开展社会综合治理,建立客观评价工作实绩的量化管理机制,坚持积分与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居)委会主任考评及薪酬挂钩,与家庭、村(社区)荣誉及奖励挂钩,实现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工作由“单一行政管理”向“多元协商共治”的重大转变。
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使得该市信访总量逐年下降,信访形势持续向好,连续9年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两次获得全国信访“三无”县(市)称号,并创成首批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