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民生福祉 擦亮幸福底色 ——石龙区建区25周年系列报道之三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22-12-16 浏览次数: 浏览

出家门、进厂门,这是石龙区高庄街道张庄社区居民张会勤的日常。12月13日一大早,张会勤收拾完家务,来到村里的河南众鸣农牧有限公司养殖场,开始一天的工作。

张庄村地处韩梁煤田腹地,煤炭资源枯竭后,村里曾多年处于“零产业”、村集体“零收入”的尴尬境地。2020年,得益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好政策,石龙区乡村振兴局投资600余万元,为该村援建了一个占地90余亩(1亩≈666.67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引来河南众鸣农牧有限公司,进行蛋鸡、肉鸡养殖,为留守村民创造就业岗位60余个。

“建区以来,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紧扣群众期盼,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石龙区区长李明说。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该区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切实抓好阶段性攻坚重点,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2020年,该区贫困户全部高质量脱贫,1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全面小康迈出坚实步伐。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该区深入开展驻村帮扶、结对帮扶等帮扶活动,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脱贫致富的路子更加宽广、信心更加坚定。

据统计,石龙区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底的1813.8元增长到目前的15455.36元,增长了7.5倍。所有社区(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全覆盖,87.5%的社区收入在8万元以上,为助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不仅如此,石龙区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人居环境提升,实施9个村的整村搬迁,目前所有建制村均达到“六通四有”标准,24个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基本实现户户通,村级综合性文化中心、卫生室和自来水管网全覆盖,电网改造升级全部完成,开通了城际公交,增加了城乡公交线路和班次,全区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从“衣食无忧”到“高品质生活”,一条路、一间房,无不彰显着石龙区党委、政府直抵民心的温度、托底民生的力度,标注着为民情怀的深度、人民至上的高度。

“石龙区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稳步推进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石龙区财政局局长张聚才介绍,近年来,该区财政民生支出保持连年增长,集中办好了一批民生实事。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该区坚持就业优先,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多渠道促进重点人群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积极稳就业、促创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7030人,去年一、二季度该区在全市返乡创业观摩中分获六区和西片区第一。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石龙区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累计投入教育经费94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8所,区高中引入社会力量合作办学,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

——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区公立医院开工建设。以社区为单位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电子化,区公立医院建设全面启动。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该区图书馆实现数字化,文化馆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名录并通过国家三级馆评定,总分馆制全面完成,公益课堂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文物保护全面发展升级。

——覆盖全民、城乡统筹、保障适度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石龙区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该区紧盯“一老一小”问题,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3家、儿童之家12家;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3000余万元,惠及各类困难群众1万余人次。

“石龙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市委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大决策部署要求,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持续在幼有所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使‘幸福石龙’的成色更足。”石龙区委书记甘栓柱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