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魏森元 通讯员 郭营战)9月16日上午,纸坊镇牛王村南侧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350亩(1亩≈666.67平方米)高产玉米丰收在望。望着即将丰收的庄稼,汝州市喜耕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书祥满脸喜悦。
7年来,该合作社社员由最初的5户发展到如今的100余户,辐射带动500户,流转土地1600亩,托管土地28000亩;各种农机具加起来100台(套),可以提供“耕、种、管、收、售”一条龙服务,其中飞防作业辐射河南、内蒙古、新疆、江苏等省区,年服务耕地120万余亩。
农业科技创新正在为这个合作社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汝州市农业科技加快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不断创新和突破,为加快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和农业科技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粮食产量稳定增长,推动了农产品供给充足优质,有力夯实了“三农”压舱石。
一组数据勾勒出10年来汝州市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图景:建设高标准农田60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857家,家庭农场达到72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家,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934人;累计培育国家级示范社6家、省级10家、市级23家、县级38家,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家4家、县级16家,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11家、平顶山市级39家;河南省知名农产品12个、绿色食品标志7个,河南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创建单位1家……
无粮不稳,粮食生产事关“三农”发展全局。我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自2017年9月启动,于2020年12月完成,其中汝州市“两区”任务面积55万亩,实际完成56.9万亩。
10年来,汝州市农业耕作及田间管理方式都有较大变化:耕作模式由小型机械发展为大型机械,工作效率显著提高。玉米播种由以前的多粒播种改为机械单粒精播种,省去了田间间苗工序,提高了劳动效率;小麦播种由以前的播后再利用机械镇压转变为播种机械自带镇压,播种质量高,出苗均匀。
农业灌溉模式发生质的飞跃。10年前,农业灌溉多为大水漫灌,耗水量较大,平均每亩地耗水量在80立方米左右。如今,大部分农作物及果蔬作物采取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模式,用水量减少至50立方米左右,而且灌溉更加均匀高效。
喷洒农药模式也在悄悄发生变化。10年前,采取人工打药或者用打药机拉水管打药,每亩地打药需要30分钟,费时费工。现在,大部分采取无人机飞防服务,每小时可喷洒120亩,而且喷防均匀、效果好。
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也带来了收获方面的革命性变革。10年前,玉米大多采取人工收获,小麦收割机也不是很普遍。如今玉米可以实现籽粒机收,小麦收割破损率也降到5%以下。秸秆回收由无人问津发展到现在需要给种植户出钱才能去地里机械打捆秸秆。秸秆打捆机也由普通打捆机发展为精草打捆机,普通打捆的秸秆需要二次处理后才能饲喂牛羊,现在精草打捆机打出的秸秆牛羊可直接食用。
10年来,汝州市农业科技部门不断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应用,推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提供“绿色引擎”。
2021年,汝州市秸秆综合利用率93.19%,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5.88%,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46.2%,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44.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6%。
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凸显。该市积极发展精准变量施肥、水肥一体化、农药高效低风险利用等先进技术,Bt农药、绿僵菌等高效低风险农药在全市推广使用,化肥、农药利用率均提高40%。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断加速。该市推广稻田绿色种养、水产养殖水质调控、降解地膜和残膜回收等绿色技术,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等农业绿色行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不断提升。
此外,绿色增产增效模式扩大推广。该市积极推广集成作物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发展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等绿色生态发展模式,有效发挥了科技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的潜力。
该市利用上级财政1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沼液还田项目10万亩,建设绿色种养循环试验点3个、效果监测点10个,逐步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健康发展。持续抓好北汝河流域“禁渔”,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禁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等为重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