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亚丹)2022年,是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发建设20周年。
本世纪初,承载着平顶山“建新城、疏老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现强市升位的历史重任,示范区在荒地上开始建设。
20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示范区干部群众的艰苦创业和团结拼搏,这里从一片郊野荒芜蝶变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对外开放的主战场、项目建设的主力军,以奋进者的姿态昂首前行,勇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谋划发展蓝图,新区建设应运而生
本世纪初,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老城区的狭小空间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2002年6月,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优化东区功能,改善老区环境,建设西部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决定向西跳过采煤塌陷区,依托70平方公里的白龟山水库及其周边荒芜丘陵土地建设新城区,打造一座以行政、科教、高新产业为主,宜居宜业的新城,最终形成一市双城、中间由快速通道和生态园林连接的城市格局。
2002年8月,随着平顶山市新城区管理委员会挂牌,新城区建设筹备工作正式吹响“集结号”。
2003年9月,以市委、市政府办公楼开工奠基为标志,平顶山市新城区开发建设的帷幕正式拉开。
2005年8月,市委、市政府和众多市直部门迁址新城区,新城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到2013年,一座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水、林、山、城交相辉映的现代湖滨园林城市初步形成。
2013年12月,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平顶山市新城区更名为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面积295平方公里(含白龟湖水面和生态保护用地99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三区一中心”,即城乡一体化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对外开放示范区、豫中南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经过20年的发展积淀,示范区已经从起步阶段的开发区、建设时期的功能区成长为社会职能与经济功能并重的城市新区,成为平顶山市的政治、经济、金融、教育、文化中心。
多年来,示范区经济发展一直保持高位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处于两位数高速增长、长期位居全市前列,实现了从艰苦创业到奋力赶超再到示范引领的华丽蝶变。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示范区对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认真谋划细化,明确提出建设品质新城、产业新城、园林新城、文化新城、记忆新城、幸福新城“六个新城”发展目标。
这六个“新”字,不仅蕴含着示范区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信心,而且饱含着示范区厚积薄发、弯道超车、换道领跑的决心。
2021年,示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2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居市内六区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增速居市内六区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亿元,同比增长13.2%……一连串数据是该区奋力拼搏向上的最好证明。
伴随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一座产业发达、创新引领、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正昂然崛起,一幅经济强区、美丽新城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聚力产业突破,做大做强经济总量
发展是破解各种难题的关键。
20年来,示范区干部群众把经济发展作为“主责主业”,万众一心、传承接力,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魄,敢为人先、艰苦奋斗,产业之城迅速崛起,一批层次高、体量大的重点企业、龙头项目加快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快速成长,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建强产业链条,通过定规划、定路径、定项目,实现“一群多链、聚链成群”的产业集聚良性局面。
如今的示范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站在建区20周年的崭新起点上,示范区意气风发、砥砺前行,坚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锚定“六个新城”发展目标,坚定不移抓项目、强产业,全力以赴促开放、谋创新,用新实践构筑新格局,以新融合促进新成长,勇当平顶山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坚持精准招商,以更多项目赋能发展活力——
实现经济转型、产业提升,除了科学规划和产业布局,确保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支撑,更需要扩大对外招商,借外力发展。
该区把招商选资作为“第一工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把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深化“四张图谱、四个拜访”,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专班招商、精准招商,创新开展资本、科研等招商,精准引进优质项目。
为确保招商项目提质增效,该区深度优化项目管理体系以及动态管理项目的签约、落地、开工等关键环节,跟紧贴近服务,高效助力入驻企业完成项目前期手续及落地准备工作。
今年以来,该区共谋划在谈招商引资项目26个、总投资124亿元,其中相对成熟的项目10个、总投资28亿元,已签约京东慧采全国电商市场服务平台、敬东君卓医药MAH持牌项目等项目6个,总投资17.85亿元,到位省外资金8.47亿元,利用境外资金5283万美元。
坚持产业兴区,以更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
该区全力推动平新产业集聚区(现平新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加快园区能级跃升。2021年,平新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7亿元,规上工业产值达到24.52亿元,同比增长20.1%;主营业务收入32.9亿元,同比增长11.3%,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同时,该区支持跃薪智能机械、真实生物、平高集团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攻坚重大项目,促进微电子高端材料产业化、河南凯丰汇医药物流、中标易云数字经济产业等项目签约落地,推动主导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建强三大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发展“主阵地”。
坚持项目立区,以更大动能建强产业体系——
该区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动能”,突出“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导向,围绕“一网双中心,一中枢N应用,3+2体系”,全力推动智慧城市管理示范点工程开工建设,因德飞年产5000套智能机器人项目全面动工,跃薪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加速建设;积极对接平高集团搬迁工作,大力推动滍阳古城、中国平煤神马总部建设;加强与微医集团合作,不断加快平顶山微医互联网医院建设进度,努力打造平顶山微医数字健共体;加快打造俊海西湖明珠、新城国贸等商业载体,补齐商业发展短板。
坚持转型升级,以更强支撑促进跨越发展——
该区运用创新理念、开放思维、战略眼光,全力破解体制机制、遗留问题、土地要素等制约发展的瓶颈,推动园区能级提升,实现产业集聚区破茧化蝶开新篇;以“百园提效”为抓手,全面实行“小管委会+大公司”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区中园”招商选资主战场的平台作用,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针对发展中由于历史原因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项目,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直面问题、勇于担当、精准施策,全面盘活低效闲置“僵尸企业”“僵尸土地”,实现“腾笼换鸟”。其中,中兴科技产业园盘活闲置厂房9.5万平方米、资产3.3亿元;清华紫荆科创园、宝钢产业园、青草岭矿山项目、互联网电子科技园项目和黄洋科技项目遗留问题通过盘点梳理均已找到化解路径,背负已久的“历史包袱”正逐步转化为支撑发展的良性资源。
坚持创新驱动,持续稳增长强后劲
8月2日,在位于示范区的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款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片正式投产。它填补了省内原研药生产研发的空白,也标志着以平顶山为代表的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开启新篇章。
2018年底,真实生物入驻后,示范区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全力支持,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不断优化创新环境。
“真实生物创业十载,当前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政策扶持、环境助攻……”真实生物创始人说。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一直以来,示范区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加速成果转化,努力打造产创融合发展新高地。
该区牢牢抓住创新主体培育这条主线不动摇,积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工程,加快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实现了创新主体规模和能级双提升。截至今年6月,该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5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家,筛选重点培育企业6家。
实现产业发展转型提升,必须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该区立足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把有限的创新资源集聚到主导产业上,搭建企业需要的平台,引进企业急需的人才,组织产业链最关键技术的攻关,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该区立足“一群多链、聚链成群”,瞄准新兴产业布局,重点培育以跃薪时代、平高电气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真实生物、华纳众康生物、九州通医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首翔电子、纳芯微电子、业强电子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并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持续引进了高端电动智能矿山装备制造基地和国家级绿色智慧矿山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高的“专精特新”企业项目。
创新平台是汇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强磁场”。该区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已建立科技创新平台载体71家,其中省级创新平台35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为不断优化创新环境,该区坚持党委抓调度、专班抓推进、部门抓联动、干部抓落实,持续推行“首席服务官”制度,今年以来以保姆式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用地、行政审批、要素保障等方面问题80余项。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以“一窗通办”推进政务服务做到“真联、真通、真办”,为群众“解绊”、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数字政府建设实现跃升。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今年组织7家企业进行研发费用预算备案,预算总投入2.72亿元;指导企业争取科技政策资金累计2000余万元,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同时,该区着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突出事业引人、环境留人导向,健全招才引智常态化机制,完善综合人才信息库建设,为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服务保障,以人才振兴助推产业发展。目前,该区科技创新人才达到14人(家),其中“两院”院士3人;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8人,院士工作站1家。
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生态宜居新城
穿行于示范区,时刻感受到发展脉动,高楼环湖林立、智能厂房栉比鳞次,生态宜居已成为示范区留给所有到访者的第一印象。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环湖慢道上不时能看到市民健身的身影,近处欢声笑语、远处水鸟飞翔,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展现在眼前。
建区以来,示范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城乡一体,着力优化区域生态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
更宜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作为平顶山市级行政、教育、居住、文化、金融商贸与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示范区自开发建设以来围绕重点打造“宜居宜业幸福新城”的发展定位,不断完善城市道路建设、教育医疗、商贸物流等各项城市基础配套功能,城市魅力持续提升。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2002年以来,示范区以道路主骨架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猛,城区供水、供电、供热、燃气、通信、垃圾处理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近年来,示范区全力推进“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行动,各级各部门围绕“通”字下功夫,围绕“快”字做文章,干出加速度、跑出快节奏,实施“奋战六十天,打通六条路”等攻坚行动。2020年10月以来,示范区相继打通了吉祥路、紫金山路、龙翔大道、祥云路东延、滍阳路西段等19条“断头路”,建成区道路全部贯通。目前,示范区建成主次道路49条,实现通车里程约97公里,贯通了“六横十三纵”路网交通体系。
今年,该区又谋划市政基础设施项目48项,其中绿化及市政配套项目14个,红线宽25米及以上市政道路28个,红线宽25米以下市政道路6个,总投资约44.3亿元,工程投资约14.7亿元。
更生态,城乡环境持续优化——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多年来,该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依托应河沿线城镇规划和发展布局,美化白龟湖、应山、舒山等连片自然山水环境,构建林水相依、城水相融的城市生态空间。
经过持续投入和生态建设,2016年,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试点验收,成为我市首个、当年河南省唯一通过验收的国家湿地公园。
祥云公园、秀林园、月季园……城区内,15个城市游园星罗棋布,45万余株月季、46种荷花和其他观赏花木斗艳争芳,绘就了示范区北国江南、秀美水乡、一步一景的公园城市独特风貌。
近两年来,示范区围绕“六个新城”建设,努力塑造“半城山水满城绿”的城市形象,致力打造有水能亲水、有树有绿荫的城市绿化景观。目前,该区已高标准建设市民广场、祥云公园、秀林园等城市公园和街头游园20余个,完成植树造林7000亩(1亩≈666.67平方米)、绿化面积45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5.3%。
此外,该区近年来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总统领,持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污、交通秩序治堵、市容卫生治脏、公共服务治差,不断加强城市道路、城市空间综合治理,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升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城市品质,高标准塑造城区风貌,高效能提升城区服务,推动城区形态更新、业态更新、功能更新,让示范区更有颜值、更富活力。
绿色发展,文化助力。该区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谋划美丽乡村、休闲度假、城市景观休闲等旅游业态,加快推进示范区旅游集散中心项目、鹰城书苑项目建设,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打造以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花山文旅小镇、应国遗址、应滨书院项目为依托,辐射带动明显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核心,着力打造示范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品牌,将得天独厚的文旅和生态资源优势更多更好地转化为区域竞争力、发展推动力。
夯实民生厚度,不断提升幸福指数
近年来,该区突出民生导向,聚焦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安居工程等领域工作,着力优化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与质量,着力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实惠。
教育更加均衡优质——
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该区把教育强区作为优先发展战略,统筹谋划,扎实推进,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该区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和均衡性,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中小学幼儿园,目前建成投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60余所,通过引进兼具优势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成熟教育品牌,实现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打造高质量完善的教育园区。
同时 ,该区大力发展特色教育,努力打造“一校一品”,叫响示范区学校品牌,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特色化发展。目前,公明路小学等6所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称号;湖光小学获评“全国青少年篮球特色校”,翠林蓝湾小学获评“省标准化管理示范校”“省劳动教育特色校”;梅园路小学获评“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戏曲项目传承学校”;学府路小学获评“省体育艺术‘一校一品’特色学校”……
医疗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该区高度重视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与微医集团在互联网医联体和智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目前已完成常住人口签约数8.86万人,签约率88%,有效解决了农村居民医疗资源不足、老人儿童就医不便等问题。
该区加快推进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城区分院建成启用,市中医医院新院区正在加紧建设。
今年,该区管委会与平顶山微医医院有限公司达成《数字健共体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将建设示范区互联网健康服务平台,搭建覆盖示范区的互联网医院综合服务平台,为区内各级医疗机构提供入驻服务,为居民提供医共体统一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以更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全面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
该区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去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8%,工伤保险实现机关事业人员全覆盖,有效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妇女“两癌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100%,位居全市前列。基本养老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发放各类困难群众救助资金1534万元,确保困难群众及特殊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安居工程快速推进——
该区把优化人居环境作为重要的民生项目重点推进,先后投资15.51亿元,建设了东太平安置小区、西太平安置小区、李庵安置小区、朱砂洞安置小区、郑营安置小区、西太平安置小区(二期)、东王营安置小区,总建筑面积约85.94万m2,建设住宅7205套,安置人口16112人。目前,总投资约30.3亿元的东滍安置小区、肖营安置小区、南宋安置小区、北滍安置小区和留村安置小区一期正在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01.4万平方米,拟建住宅7741套,预计安置约17000人。计划投资约65亿元的西片区一期、东洼、闫庄一期安置小区,总建筑面积约260万平方米,拟建住宅23000套,预计安置约50600人。安置小区建设的快速推进,为构建健康和谐的城市大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已见繁花结硕果,更立壮志谱新篇。20年接续奋斗的示范区满怀豪情地踏上新征程,开拓创新、埋头苦干,齐心协力、勇毅前行,肩负起崇高而神圣的使命,在新时代续写更加壮丽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