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鸿雨)5月19日获悉,近年来郏县锚定中央提出的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目标,探索实施“四治联动”模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自治为中心,畅通乡村治理“血脉经络”。开展“一月一议”,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等议事决策操作规程。定期举办“阳光议事日”,村“三委”成员、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重点围绕发展村集体经济、完善基础设施、村务管理等多方面问题进行商议,充分保障村民参与权。实施“一村一约”制度。围绕家庭生活、邻里关系、村风民俗等内容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以“村言村语”约定行为规范、传播文明新风,并探索综合运用物质奖惩、道德约束等手段保障落实,使村规民约发挥更好的治理效果,以民风带家风,以家风促乡风。建立“一晒一督”机制,全面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定期公开党务、村务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接受群众监督,切实让村务公开成为村级民主自治、村民表达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
以法治为保障,锻造乡村治理“钢筋铁骨”。广泛开展普法宣传,营造良好法治氛围。深入推进“法律八进”活动,扩大普法宣传覆盖面。今年以来已开展普法160余次,发放法律知识读本、宣传页7万余册,法治宣传品2.6万余份,制作普法视频15个。深入推进法律实践,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建立健全以乡、村为重点的三级村(居)法律顾问微信工作群,实行“一村一法律顾问”。积极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智慧矫正中心,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共创建省、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0个,法治文化阵地20余个。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夯实乡村建设法治根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真情调解、民俗调解、乡贤调解等多元化解方式,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今年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353起,化解率100%。
以德治为导向,激活乡村治理“免疫系统”。进一步完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利用宣传栏、文化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送戏下乡等平台形式,广泛传播正能量。深入开展“夸媳妇·贺娘家”等系列活动,培树践行良好家风。印发《弘扬美德传家风 移风易俗树新风》倡议书,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今年全县已打造村级家风长廊12个,选树“最美家庭”62户、“好媳妇”56个、“好婆婆”54个。组建一支服务队伍,通过聚纳社会力量,建立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主的“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友爱奉献的社会新风尚。截至目前共有志愿者4.9万名,已开展1500余场公益活动。
以智治为依托,打造乡村治理“智慧大脑”。强化智治支撑,树立“数字+”工作模式,贯通平安建设“一条链”服务。化零为整,实施雪亮工程。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系统平台,将乡村环境、乡村治理等领域信息整合进“数字一张图”平台,逐步推进技防监控探头向乡村延伸,为乡村治理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持。化繁为简,搭建数治平台。推进“数字乡村”综合智能化治理平台建设,充分利用24小时实时监控,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夯实乡村治理基础。截至目前已建成“数字乡村”综合智能化治理平台24个,监控点177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