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下三老“街”
作者:李荣欣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9-08-14 浏览次数: 浏览

过新城区往西没多远,就到了滍阳镇。上年纪的人都知道,这个“滍阳”是借名,它的原名叫薛庄。之所以借名,是因为老“滍阳”有名气。

老“滍阳”在哪儿?在白龟山水库里,白龟山水库修起来后,“滍阳”就被水淹了,为了借名气,前些年薛庄改名“滍阳”了。老“滍阳”叫滍阳街,过去很热闹,除了它是沙河上的水旱码头外,还是一个大集市,附近的山货和农资都要在这里集散。方圆左近的人家,老几辈子都知道去滍阳街赶会、赶集。水库修起前,我曾因买蜂蜜到过滍阳街一次。我是从东门进到滍阳街的。滍阳街有寨墙,大门和别处的拱门一样,上圆下方,可过马车。进到大门里,一街两行都是生意铺子和摊位,多是饭馆和百货店,似乎比现在这个滍阳镇街面热闹点。沙河古代叫滍水,水北山南为阳,用滍阳来代称滍水时代河北岸形成的街市,古老而厚重,真是一个值得借名和纪念的地方。

其实,不单老辈子的“滍阳街”热闹繁华值得说道,平顶山下还有两个地方过去也很热闹繁华,值得说道,这就是沙河沿上的“汝坟桥街”和市东边的“大营街”。先说说汝坟桥街。汝坟桥街是南北通衢沙河古桥北岸桥头的大集市,曾是湖广人士进京的驿站和歇脚点,老辈子时人气很旺,买卖很兴隆,街上还有“题壁”,南来北往的文人骚客多在此留有墨宝。大哲学家冯友兰的父亲,经过汝坟桥去京城赶考谋事,就曾在这里驻留题壁,传为佳话,并写在冯友兰的著作中。上世纪五十年代,沙河上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建起后,古桥这里过往的人、车少了,汝坟桥街就萧条成了一个大村庄,逐渐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

再说说大营街。大营街历来都是平顶山脚下的大集镇,除了有早集,一年还要举行多次物资交流大会,很是繁华热闹。最热闹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平顶山矿区开始大建设那会儿,从全国各地汇聚来的建设者们大都先在大营落脚,这让大营加倍的热闹繁华起来了,物资交流也更显频仍活跃。后来,平顶山以诸葛庙为中心建市后,大营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但繁华依旧,物资交流大会还在延续。当地人不想让这个益人利人的历史现象在自己手里消失,多次完善便民措施,使大营在经营中大赢。

过去,生意兴隆的地方才被叫作“街”。平顶山下成鼎足之势的这三个“街”,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物资交流活跃,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人们当然对它们刮目相看。这就是平顶山下的三老“街”,给人留下念想的老去处、好去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